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5907丛书名: 了如指掌写字课
六大功能,为初学者提供完善的入门引导。
突出重点:本书收录《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原碑帖不重复的范字568个,风化处进行复原,并放大至70mm×70mm大小的米字格内,利于毛笔临摹训练。本书为初学者提供一本碑帖的简化版本,突出重点,方便入门。
软硬结合:除了用于毛笔临摹训练的简化版本,本书还收录《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原碑帖所有范字1135个,不清晰处进行修复,并缩小至14mm×14mm大小的米字格内,方便用硬笔描临,以便熟练掌握字体结构。
分组学习:《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原碑帖中568个不重复范字按独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笔画、偏旁分组进行学习。
偏旁索引:建立强大的范字索引功能,并按部件进行分类,为创作和临习提供帮助。
深入训练:设置“同字异写”功能引导初学者体验书写变化的细节;用高清图片让初学者观察碑帖原貌,学会读帖。全系选目包含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兼顾书法史的主要流派与书风。
碑帖文化:《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原碑帖中的所有范字按碑帖文章顺序排列,并用简体字释文,白话文释义,利于初学者熟悉碑帖文化背景。
学习书法,有没有更好的入门引导?既能满足入门,又能提供深入的门径,就像《圣经故事》之于《圣经》,绝不仅仅是改写故事后让人更容易接受,而是为深入阅读原典提供一个门径。
书收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三门记》与《三清殿记》两本碑帖中的所有范字,合计1135个,按碑帖全文顺序排序并缩小至14mm×14mm大小(用于硬笔临习),为便于阅读,注解碑帖的疑难字词,用白话释义全文;然后,全文去除重复字,得到568个范字并放大至70mm×70mm大小(用于毛笔临写),为书法学习提供了一个便于使用的碑帖简本。这个简本其实不简单,它收录了《三门记》与《三清殿记》两本碑帖中所有不重复的范字,总结笔画、偏旁、结构、同字异写、
章法的规律,既要传达碑帖全貌,又要提供便捷、可靠的学习方法。
“了如指掌写字课”编写的初衷是为初学者提供一条可靠的学习门径,既可入门亦可深入。它是一套碑帖文化的读本,把书法的训练置于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让学习者通过书法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也是一套打通硬笔书写与毛笔书法同期训练的字帖,让书法的临习与日常的书写进行互动,以便初学者学以致用。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单字结构索引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独体结构与软硬笔学习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左右结构与软硬笔学习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上下结构与软硬笔学习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包围结构与软硬笔学习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同字异写与软硬笔学习
《三门记》与《三清殿记》文本阅读与全文硬笔临摹
了如指掌写字课希望带领大家通过学习书法了解中国的历史观,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从书法的脉络贯通整个中国的文化。与古人相通,从法度入手,到达心法或者是无法之法,*终在文化上有所创造。
——了如指掌书院名誉院长
龚鹏程
探索书法学习的新路径
赵安悱
一本碑帖如同一首诗,每个人读到的,或通过临写领悟到的感受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认识也会不同。书法史上有个公案,说的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颇为不服,曾自评:“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编者按:面上表扬,实乃批评);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编者按:临帖,董其昌认为自己胜)。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编者按:风格,董其昌认为自己大胜)。”晚年,董的眼界和认识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赵也有了重新认识:“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赵孟頫是浙江吴兴人(今浙江湖州),董称其为赵吴兴。董早年学二王,便已看不上赵孟頫的书法,直至晚年才认识到赵的书法成就,觉得难以企及。这便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常看常新。
现今,传统文化大热,书法教育开设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颁布的十一套书法教材仍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书法教育应该如何做,书法教材应该如何编,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好的教育工作者要去发现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共同之处,总结规律教授学生,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与独立思考的精神。既不能给其咀嚼后的口水,又要提供可靠的探索路径。
书法的学习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好用的入门引导?就像《圣经故事》之于《圣经》,在全面学习之前有一个精华本、普及本用于了解全貌,让人亲近、体会原典。当然,任何时候读原文、原典,写原碑、原帖,是为理想的探索之路。但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很多人视为畏途,我们能否为之提供一条使用便捷,既是入门也是深入学习的门径。
编这套“了如指掌写字课•吃透书法系列”是想通过总结原碑帖中的范字规律,结合教学应用场景、启发式的教学思路,通过设计、编辑提纯后给学习者提供一份碑帖简本,或者说是精华本。在构思的时候,便想到了“吃透”这个词,编者有这样的“野心”,可见这个简本其实也不简单,它既要传达碑帖全貌,又要提供便捷、可靠的学习路径。
这个简本起初看起来像是一本奇怪的书,说它是碑帖,它已经脱离碑帖的原形;说它是教材,它没有教材的课程流程设置;说它是字帖,它的体量肯定超过字帖的范畴;说它是工具书,它又有阅读的温度。
仔细看看,它仍是一本简单的书,至第四章节,把碑帖范字去重,比如《多宝塔碑》原碑有2025个字,去除重复字后只剩843个字,再把这843个字按
“独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归类划分,并在每个范字旁边设计一行用于硬笔临摹的学习流程。每个章节,尽量把相同部首或相同部件的范字放在一起,这样就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可以窥视碑帖全貌的简本。
书法作品的书写常常会遇到同一个字出现两次或多次的现象,比如天下行书《兰亭序》就有21个“之”字,王羲之处理起来没一个写法是相同的。像这种范字查重后的简本,便会留下这方面训练的遗憾。这本书第五个章节“同字异写”便是为弥补这个遗憾而设。分别精选“独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各三个范字,每个范字提供四种不同写法的示范。
篇尾是“碑帖阅读”章节,通过释文、释意帮助学习者读通碑帖原文,弄懂文化背景。有意思的是,这个章节把碑帖里的范字全部收录,并缩小到一个14毫米的米字格内,与日常书写的硬笔字大小一致,这便给用硬笔临习古帖提供了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学习范本。
一般的简本还会出现另一种遗憾,那就是看不到原碑帖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搭配是书法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套书努力想把碑帖的全貌呈现给学习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么重要的问题。原碑原帖的高清大图收在章前章后的过渡页中,既是装饰页面又是学习章法的内容。
这套书的编者有一个愿望,除了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条可靠的学习路径之外,更希望这套书能为全国的书法教师服务,特别是那些在短时间内要接受书法基础技法和碑帖知识训练的教师。
这套书为非书法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包括书法初学者)提供了一种快速获取书法碑帖知识与书写技法的可能。因为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有字典一样强大的索引功能,可以帮助使用者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范字,为书写作品、临摹训练提供帮助。
它也是一套教学参考用书,可以为*颁布的十一套国标书法教材配套,因为它把碑帖中所有的不同范字按结构分类,进行分组学习,笔画、偏旁、结构、同字异写、章法无一遗漏,覆盖了中小学书法教材的技法知识点。
它也是一套可以打通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同期学习的字帖。过去,我们的书写训练都是硬笔的归硬笔,毛笔的归毛笔。学毛笔要放下硬笔,学硬笔的不懂毛笔,两个体系互相割裂。这套书教会初学者如何用硬笔和毛笔同步练习同一套范字,并提供了单字学习和通篇训练的手段。
它也是一套碑帖文化的读本,把书法训练置于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让“学习者通过书法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为目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