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2308丛书名: 启明文丛
编辑推荐
《历史活着(增订本)》收录了李天纲教授近二十年在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和文章,史实掌故信手拈来,文章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一幕幕融会贯通又鲜活的历史。
内容简介
《历史活着(增订本)》收录了李天纲教授近二十年在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和专栏文章51篇,此增订本在初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基础上增加了28篇新作。全书约16万字,内容多涉及中国近代史,作者文化和历史学养渊深,文字隽永而富有哲理,史实掌故信手拈来,文章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和珅看贪官,从李鸿章看外交,从袁世凯看民主……书中没有沉重、冰冷的宏大叙事,而是一幕幕融会贯通又鲜活的历史。
目 录
告别帝国
告别帝国
我们的“公元”
人格与国格
城邦:希腊文化的关键词
两种“罗马的遗产”
基督教: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我们需要知道一点纽曼
《历史哲学》仍然可读
哲人的误视:罗素的“中国之问题”
走出中国的“中世纪”
E时代的考据之魅
景风东扇
景风东扇第一叶
利玛窦进京四百周年感言
曝一点清史的真料
读《心史丛刊》兼议清史难读
“圣学”与外语
翻不了的和砷案:兼谈新清宫戏得失
乾隆皇帝与和珅“同志”
外眼看中国:阿罗姆画中的明清社会
版画里的历史
那时代还不是上海
墓前遐思
徐光启墓前遐思
顾炎武:性情中人
“百年之子”马相伯
李鸿章的“痞子腔”(外七篇)
不学有术袁世凯
翻译的自尊:读《清史稿·辜鸿铭附传》述感
“超越东西方”的吴经熊
重建“公共性”:“文人论政”的近代轨迹
“与官不做,遇事生风”:黄炎培“在民间”
“我们的赫德”
“中西医的调人”德贞
一抹残阳:李叔同的“三个境界”
“恩人饶家驹”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经筵讲“四书”
京畿消夏造大园
谁先抢了圆明园
“乡下人的老例”:新读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熊十力先生《乾坤衍》读后
历史活着
历史活着
从“军绅”到“党国”
当“崇拜”成为“记忆”
“党国一体”的先行者
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
“戊戌变法”与士大夫命运(外一篇)
费慰梅眼中的梁思成
海外学人的心境
最难忘情是中国
史家的不幸与幸
志在“科学的中国近代史”
后记
新版后记
告别帝国
我们的“公元”
人格与国格
城邦:希腊文化的关键词
两种“罗马的遗产”
基督教: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我们需要知道一点纽曼
《历史哲学》仍然可读
哲人的误视:罗素的“中国之问题”
走出中国的“中世纪”
E时代的考据之魅
景风东扇
景风东扇第一叶
利玛窦进京四百周年感言
曝一点清史的真料
读《心史丛刊》兼议清史难读
“圣学”与外语
翻不了的和砷案:兼谈新清宫戏得失
乾隆皇帝与和珅“同志”
外眼看中国:阿罗姆画中的明清社会
版画里的历史
那时代还不是上海
墓前遐思
徐光启墓前遐思
顾炎武:性情中人
“百年之子”马相伯
李鸿章的“痞子腔”(外七篇)
不学有术袁世凯
翻译的自尊:读《清史稿·辜鸿铭附传》述感
“超越东西方”的吴经熊
重建“公共性”:“文人论政”的近代轨迹
“与官不做,遇事生风”:黄炎培“在民间”
“我们的赫德”
“中西医的调人”德贞
一抹残阳:李叔同的“三个境界”
“恩人饶家驹”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经筵讲“四书”
京畿消夏造大园
谁先抢了圆明园
“乡下人的老例”:新读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熊十力先生《乾坤衍》读后
历史活着
历史活着
从“军绅”到“党国”
当“崇拜”成为“记忆”
“党国一体”的先行者
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
“戊戌变法”与士大夫命运(外一篇)
费慰梅眼中的梁思成
海外学人的心境
最难忘情是中国
史家的不幸与幸
志在“科学的中国近代史”
后记
新版后记
免费在线读
他们为中国教会奠定了一个上层教会的传统,使教会历经风雨还能继续生存。三、利玛窦的学说渊源,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息息相关。他给中国带来了不少具有“现代性”的问题。近代人须臾不可回避的“理性”“科学”“开放”“交往”等主题,都和利玛窦的命题相关。四、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最能让国人长脸的,是利玛窦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同胞,使中国骤然在17、18世纪被称为世界上高度文明的“礼仪之邦”。
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北京这个文化中心和利玛窦合作,一场西方文化研究热潮在全国开展起来。许多学者,言必称“天”,称“上帝”,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的名字为很多明代学者知晓,这堪称历史上成功的“文化基督徒”运动。中外学者们都认为,明末的这段时期,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关系最为和睦的阶段。儒、佛、道和外来天主教温和“对话”,北京的利玛窦,和杭州的莲池大师有书信往返,讨论神学和佛学的差别。有讨论,辩论,1616年,也曾有过一次较小的“南京教难”,但极端的迫害、暴力的对抗,在知识分子和民众中间并没有基础。诸如18世纪的“中国礼仪之争”,19世纪义和团“教案”,当下那无时无刻的“妖魔化”宣传,中国和西方、北京和罗马之间的不信任,那时都还没有发生。文明之间,只有相互的爱慕和捧场。因此人们戏称之为中西文化关系的“蜜月时期”。
融洽的关系,并非是建立在初期交往的陌生好奇之上,也不是一场隐瞒真实身份、靠了面具才玩得起来的假面舞会。双方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他们都相信,人类圆颅方趾,一个来源,最终都能达成“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在众多的文化和信仰差异之上,建立一个基本的统一性。
……
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北京这个文化中心和利玛窦合作,一场西方文化研究热潮在全国开展起来。许多学者,言必称“天”,称“上帝”,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的名字为很多明代学者知晓,这堪称历史上成功的“文化基督徒”运动。中外学者们都认为,明末的这段时期,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关系最为和睦的阶段。儒、佛、道和外来天主教温和“对话”,北京的利玛窦,和杭州的莲池大师有书信往返,讨论神学和佛学的差别。有讨论,辩论,1616年,也曾有过一次较小的“南京教难”,但极端的迫害、暴力的对抗,在知识分子和民众中间并没有基础。诸如18世纪的“中国礼仪之争”,19世纪义和团“教案”,当下那无时无刻的“妖魔化”宣传,中国和西方、北京和罗马之间的不信任,那时都还没有发生。文明之间,只有相互的爱慕和捧场。因此人们戏称之为中西文化关系的“蜜月时期”。
融洽的关系,并非是建立在初期交往的陌生好奇之上,也不是一场隐瞒真实身份、靠了面具才玩得起来的假面舞会。双方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他们都相信,人类圆颅方趾,一个来源,最终都能达成“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在众多的文化和信仰差异之上,建立一个基本的统一性。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