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78063
《能力都是逼出来的》
能力引导个人通往自由之地。生活中你总要在某个时候逼自己一把,因为不逼就不能够深刻审视自己,不逼就不能发现能力边界,不逼就不能逃离困境。很多人都是在关键时候对自己狠了一点,才突破了个人的瓶颈,突破了社会的束缚。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诗意的文字为每个时常感到无力的现代人以慰藉,融合当代心理学以及古老的哲理智慧,为读者找到超越自我提升潜能的方法。是什么原因让你裹足不前?要如何调整心态,面对恐惧?如何把每一天活得充实又有意义?你要选择被现实征服,还是追求自己的人生?
保罗•科埃略说在其名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说过,畏惧忍受痛苦比忍受痛苦本身更加糟糕,没有一个心灵在追逐它的梦想时会忍受痛苦。开始迈出*步吧,没有人打心底愿意做“差不多”先生,不是吗?
《让自己更值钱》
★努力不是口号和蛮干,而是选择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影响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众多500强领袖,美国家喻户晓的个人成长大师 博恩·崔西 为你详解应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力法则。打造更“硬”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未来竞争,拼的是速度!终身成长,终身学习,要的是先人一步。全面盘点竞争力原则,找出你的提升方向,让你领先在起点!
★竞争力体系化呈现!深度工作,时间管理,情商管理,终身学习,形象管理等等,系统盘点个人竞争力12大原则,让你将时下*紧迫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成为办公室中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赚得更多,升得更快!变现是1,能力只是后面的0,教你如何将你的能力转化为收入与价值,让你将所学到的知识,实实在在变现!
《终身学习:10个你必须掌握的未来生存法则》
★32幅精美彩色插图,尽享轻松有效的阅读体验。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有人“苦苦挣扎”,有人“蒸蒸日上”,人与人的差距,归根结底来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拥有成长思维已不仅仅是一种巨大的优势,更常常是平庸与出众的区别所在。
★拉开你与同龄人差距的不仅是能力,还有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模式*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本书中,你将学到:
构建终身学习的5种心态;
迅速提升学习能力的6个方向;
获得终身成长的7种技能;
实践练习的10种起步方法。
用这些法则来校准自己的行为,能使你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控制力。
★本书虽小,却立意深远;本书虽薄,但见解深刻;从某些方面来看,本书蕴含的哲理反映的是经久不衰的智慧。
《能力都是逼出来的》
能力引导个人通往自由之地。生活中你总要在某个时候逼自己一把,因为不逼就不能够深刻审视自己,不逼就不能发现能力边界,不逼就不能逃离困境。很多人都是在关键时候对自己狠了一点,才突破了个人的瓶颈,突破了社会的束缚。本书作者就是在19岁时的一场车祸后,开启自己非凡人生的。
《让自己更值钱》
职场新人,埋头琐事。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干一番事业?
科技更迭,技术变化快,竞争压力大,应该如何应对?
绩效做不高,工作难上手?
自己有工作和能力,晋升之路却是坎坎坷坷,高薪无望?
职场如战场,面对每天不断加入的竞争者和迭代的知识与技术,不进步就只能落于人后。不管你是职场新手还是老鸟,在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前,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终身学习,不断增值的需求从未像现今这样紧迫过。许多人虽然强调努力,但没有系统的点拨,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家喻户晓的绩效思想家博恩·崔西,为现代城市人量身规划了在改变大潮中高回报率的职业方向,系统提出了现代人必需的12种能力与提升方式,并给出了将这些能力变现的具体方法。让你迅速树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获得更快成长,更系统学习所需知识的能力,拥有老板意识,让自己“双向增值”,认清自己的优势,取得100%的回报。
《终身学习:10个你必须掌握的未来生存法则》
当今世界可谓瞬息万变,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挑战和机遇。在种种不确定性和纷杂的变化面前,有人选择置若罔闻,有人则乘风破浪,其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寻找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成长机会,眼下即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但你得掌握一种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使你能够看到身边的机会并将其*化。
作者通过长期与企业家打交道,总结出了10个黄金法则,这些黄金法则将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光,帮助我们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未来的我们比过去强大。
《能力都是逼出来的》
福是一种艺术,而非偶然。
拼尽全力朝着个人自由行进——过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将是我们的目标。就让我们围绕这一宏伟高大的目标而积攒起动力。就让我们树立起新的生活宣言及规则。就让自由之声传遍我们头脑的每一处角落,指导我们的行为与思想,贯穿我们所有的社会联系,贯穿我们漫长的生命旅程,实现终级自我,尽自己的努力,贯穿那孕育着自由之魂的充满希望的一切梦想。
你不成功,就是因为总担心自己不够好
恐惧感能够夺走人的自由。它是阻碍我们功成名就的罪魁祸首。其实,大家都了解这点,而且也知道自己应该整理情绪,消除恐惧感。但是,看看周围的人,他们的行为就像是无助的孩子,因为恐惧而放弃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受社会性因素约束的人会说,“嗯,你不了解。有些人总是拖后腿,再有,我不敢追逐梦想,因为别人会排斥我。”那些受自我约束的人会说,“你不了解。我害怕失败所以才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其实,这些人都在拿恐惧作托词。大家都希望过上快乐的生活,对此,我们不能再幼稚下去,必须直面恐惧,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源自负面思想(阻碍我们实现自我)的心理杂念。
对于那些有想法的人来讲,他们所认为的恐惧是这样的:除非被凶残的野兽或疯子追赶,或是遇到了致命性危险,否则,所谓的恐惧仅仅是对思想的一种不恰当的管理。
我是一切,掌控自我的智慧
鼓起勇气控制自己的恐惧感,这是迈向自由的步。快乐、成长与塑造命运的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克服恐惧。既然情况这样岌岌可危,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恐惧吧。
恐惧是人类内心产生的一种厌恶情绪。对目标的实现有着阻碍的作用。它也不能帮助我们勾画美好的未来。这种情绪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摆脱恐惧、紧张或痛苦。它似乎成为了行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情绪,因为它能让人——多数情况下是人自身——感到安全、被尊重、不受人质疑。
恐惧是人躲避物理伤害及死亡的一种本能。仅此而已。人类就是这样为了自我安全感的获得而将恐惧感当做一种自卫工具的物种。其实,人所感受到的绝大多数的恐惧都与物理性威胁无关。人只是利用这种感受去获得安全感并把它变成了一种追求安逸生活的自驱性欲望。我们将这种短期时间内形成的本能变成了一种长期的工具,用来躲避困境,进而满足自己的归属感。恐惧已经成为了滋生软弱情绪的温床。接着,我们会逐渐变成它的奴隶,除非有一天大家能够再次强大起来。
多数人都不愿意讨论恐惧感,因为这将不可避免地揭露这样一个丑陋的事实:多数情况下,人都是在做自我逃避,而非遇到了实际意义上的危险。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忧虑,原因就在于我们没能正确利用这种情绪,进而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思想。可以说,大家如今所经历的大多数恐惧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怯懦想法与行为简直就是一出社会闹剧,原因就在于没能控制住冲动的情绪。大家害怕遭人拒绝、被人孤立或者被人排斥——而不是被活活吃掉。经过下意识的练习,这种社会性恐惧是可以克服的。
当有些人说,“我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其实他们并不是害怕观众中会有人上台来展开人身攻击,而是害怕丢脸、失败。他们的问题是挑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身安全问题,是一种心理舒适感。他们会这样说,“我不愿谈心理感受,而且,我担心自己会失望,担心那些对我抱有期望的人失望。我不愿谈自己的想法。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失去自己原有的地位或者遭到排斥;我担心自己会失去尊严。”请注意这些话的顺序。不是“恐惧感让我怎样”而是,“我害怕,我担心。”这里的“我”是关键——其实是自我在掌控一切。
从人类社会这个大角度来讲,人类那些为卑劣的行径都源自恐惧。那些被恐惧感所驱使的人变得残暴、奸诈,往往对人充满敌意。这些人内心的恐惧感演变成了极为强烈的自我保护动机,以至于他们尤其渴望获得做人上人的权力。他们的自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一群与他们不一样的群体发展了起来,所以,他们变成了偏执狂、暴力分子,甚至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他们内心那莫名的恐惧感直接导致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非人性行为。他们是卡利古拉 、墨索里尼、以及本•拉登,痛恨别人,害怕这些人会成为他们权力扩张的拦路石。除此之外,他们还是千千万万个艾希曼(Eichmann) 、罗伯斯比尔(Robespierre)与霍梅尼(Khomeni),是希特勒,是斯大林。同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上演:那些手掌权力但恐惧感十足的人,他们不会花力气抬高他人的地位,而是把打压众人当成一种享受,一种行乐。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恐惧是压制人发展、约束个人自由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历史的沉沦便是源自领路人的恐惧。他们从未转变过观念,让自己去克服恐惧。周围的一切也从未暗示过他们去纠正错误的思想、去调整思维,让自己有所觉悟,不去贪图生活的安逸。
《让自己更值钱》
做自己的总裁
追根究底,你的收入是由自己决定的,终也是由你自己支付的。如果你对目前的薪资水平不满意,可以直接走到镜子前面,面对面地和你的老板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们取得目前的职位和薪酬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处于目前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于工作上有任何的不满意,就应该由我们自己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改变现状。
当你把自己看作是你个人服务公司的总裁以后,你就能够意识到任何影响你所在行业的事情都能够影响你的个人业务。你无法像过去那样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了,更不可能静观其变,认为这些变化只会影响其他人,而自己能够置身事外。“那不是我的分内事。” 只有失败者才会使用这一套说辞,成功者通常会说:“这是我的公司,所有的事情都与我息息相关。”
每一个新的创新、发现、思维转换方式既适用于几十亿的企业,也适用于你的个人服务公司。企业管理界和商业界人士能够提供的每一点信息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业务。
在职场的激烈竞争中幸存下来并且取得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坚持每天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的人。与其他取得极大成功的企业的总裁一样,你的目标就是做市场里的领军人物。实际上,如果你不打算在所处的行业里做到的话,你在潜意识里就接受了平庸。如果你没能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或许相形之下,你已经开始显得平庸和逊色。如果你不打算成为行业内前10% 的人中的一员,你终可能要落到比前10% 这个位置差劲得多的位置上。
给自己估值:你值多少钱?
过去几年里,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定义核心价值对于成功的个人和盈利的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拥有清晰、明确的核心价值和目标的企业比那些没有核心价值的企业的盈利状况要好得多。同样的道理,拥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和目标的个人也比那些没有的人要高效和成功得多。
认真思考,找出自己真正的价值或者应该具备的价值,选定以后,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这方面的价值,终就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和我妻子新婚后不久,某个周末,我们坐下来,一起探讨自己的价值观。结果,我们列出的价值观多达163 个。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份清单太长了,不适用于日常的抉择。于是我们把163 个价值观归纳总结为关键的五个价值观。然后我们致力于定义它们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它们为基础规划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我们采取了这种做法,过去几年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到了惊人的转变。你也应该试着这样做。你一旦确定了个人的价值观,就可以围绕着这些价值观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价值观是你做抉择的基础。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你重要的价值观来评估各个选项。你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信奉什么?你支持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
这里有一个很实用的练习:想象一家负责市场调研的公司打算做一项关于你的研究。研究人员将会询问所有认识你的人,包括你的家人、朋友、客户、同事、老板,他们对你的看法。他们会向所有接触过你的人询问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们将询问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你支持什么样的观点。他们还会询问其他人,基于他们对你言行的观察,你的人生哲学和信仰可能是什么。他们将全面收集关于你的资料,然后制作一档节目,在国家电视台播出。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这个问题:你周围的人会对研究人员说什么?他们会如何描述你?基于你的言行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他们会如何评价你的价值观?他们会如何评价你的工作质量?重要的是,你希望他们将来如何描述你?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会不定期地花一些时间坐下来,仔细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哈佛商学院的西奥多·莱维特教授说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声誉是有价值的资产。莱维特把声誉定义为“其他人如何描述企业”。
任何能够给顾客留下好印象、顾客向他人谈论起这家公司时用的都是赞美之词,这样的公司已经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一家声誉极佳的公司更加有机会出售高价产品并且出售更多的商品。企业声誉的形成过程很漫长,想要改变也并非一朝一夕。它生产的产品、运作流程、人员配置可能随时间的迁移而改变,但是它的声誉能够延续好几十年。你的个人声誉也一样。你的声誉在市场上如何,你认识的人以及和你共事的人会如何评价你?你希望将来自己赢得怎样的声誉?
《终身学习》
不断学习”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你有大量经历,却在所见、所闻、所做方面并未高明多少。单有经历并不足以保证一生的成长。但是,你若能定期将经历转化为学识,那么,你人生的每一天都会是成长的源泉。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把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情况转化成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破。把整个人生看作一所学校,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是一堂课,学习为上,经历次之。
不断学习的能力能使我们再接再厉,有更美好的将来。这里面有个规律,任何一次经历都包括两个部分,即“有益的部分”和“无益的部分”。“有益”意为它能促你前进,令你得心应手,更有自信;“无益”则相反,意为它会令你举步维艰,自轻自贱。
只要能认清每次经历中的这两个方面,就能有意识地设法将“有益”的部分化,并绕开或排除“无益”的部分。新的领悟、智慧,更好、更有效的行动方式将随之而来。在此过程中,经历被转化为成长的原动力,并被赋予积极的新意义。
小事情,大智慧
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也有可能成为宝贵的大智慧。下面听听凯瑟琳的经历:
有一次,我在爸爸家里吃过晚饭回家。他让我带了些剩下的饭菜,一个从我这里借去的微波炉,还有一套灯具(我刚搬了家,新家里的灯具坏了,我拿这套过去试试能不能换上)。到家时,天很晚了,我也很累。我看着汽车后备箱里的东西,觉着可以一次搬到屋里去。于是,我把灯具摞在微波炉上(很沉,但短距离我还是能搬动的),再把装食物的袋子挂在两个手腕上,然后把微波炉和灯具搬了起来。站在车边,我很是自豪,却突然意识到,我还得把后备箱关上。
我曲起一条腿,用大腿和膝盖托住微波炉,这样就把车侧的一只手解放出来去拉后备箱盖。可是,我对手腕上食物袋的重量估计有误,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后备箱“砰”的一声关上了。而我惊悚地发现,我的手指被后盖夹住了。要想救出这只手,就得把微波炉放下,腾出另一只手来。而我正单腿站着,所以这件事很难做得优雅。灯具“啪”的一声掉在地上,玻璃碎了一地。当时的情形就像旧时怪诞戏剧里的场景。巴斯特•基顿 都很难设计出这么好的情节。谢天谢地,车钥匙就在我的口袋里,不然的话我还得多困住一段时间。
终于,我把自己解救出来。我的手指又红又痛,不过好在没什么大伤。微波炉掉下时磕了汽车一下,在车身上留下一大块白色的痕迹,我全新的牛仔裤也被划破一个口子。我觉得自己很傻,傻到去做这样一件蠢事。于是我懊恼不已,刚才的我怎么会觉得那样做能行呢?接着我想道:行了,别跟自己过不去,老天这是想给我什么启示呢?这时,我想起禅师朋友爱德华•布朗的一句话“双手持一物,好过单手持两物”。真是太有道理了。我立刻就悟到了自己成长的陷阱在哪里。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活到现在,我一直都是这种做事风格,而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至今都没有因之吃过大亏(虽然有几次与之擦肩而过)。我咧嘴笑了,是时候改掉这个坏习惯了。
我的车刮了,我不愿花钱把车漆补好。除此之外,我指尖的瘀血一个月才消去。这一个月里,每当我想同时干好几件事,黑色的指甲盖总是能给我敲警钟。但我对这件事的总体感觉是“感激”。毕竟,若是在高速路上开着车,还边打电话边吃棒冰,万一出事,那结果就可怕多了。我再也不干这种一心数用的事了。那次经历的“益处”在于,它提醒我改变了一个坏习惯,避免以后吃大亏。
现在,我尽力调整注意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并允许自己拖沓一点儿。我学会了在必要时刻说No,也能更好地分派工作。我的压力减轻了,并且,很奇妙的是,我实际上做的事并未减少。改掉了一心数用的毛病之后,我能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得更好,还能注意到以前因为过于分心而忽视的机会。这虽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用“有益”“无益”的标准去看待它,我就从里面获得了智慧,改善了我的行为习惯,也改变了做事的结果。
改掉那个坏习惯,还救了我一命。几年之后,有一次,我开着那辆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我目视前方,前面一辆车都没有。这时,我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庞然大物迅速朝我冲过来。我本能地踩了一脚油门,车向前猛地一冲,同时我牢牢地坐稳了身子。那辆车堪堪擦着我的后围侧板——当初被微波炉磕了的痕迹还在——呼啸而过。我吓了一跳,还好并未受伤。原来,一个上岁数的男人眼神不好,高速闯了红灯。他根本就没看见我。倘若我刚才稍有一丁点儿分神,他那辆20世纪70年代的美产大车(也毫发无损)就会正面撞上我那小轿车的驾驶座车门。在那一瞬间我感觉仿佛通过了一次考验。老天仿佛在对我说:“OK,你记得那次教训了。作为奖励,我免费(通过保险公司)把你的车修好,因为你不需要它时时给你提醒了。”这太完美了。颇富戏剧性,却很完美。
学习的选择
你不必把所有的经历都转化为学识,但你得选择如何对待它们:或者将其当作借口;或者将其当成荣誉勋章;或者将其当成情感触发器,在准备勃然大怒或大哭一场时使用;或者将其像骸骨一样埋葬(以后常常有可能再度浮现)……这样的选择不会帮助你成长。或者你可以将其用作学习的原材料,利用其背后的情感力量,驱动自己去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
如何起步?
将经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