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4059903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大时代,万历朝宫廷权谋层出不穷,边关大将杀良冒功;努尔哈赤借势而起,终成明朝心腹大患,全书呈现了一幅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易代图景。
《明清易代(3关宁铁骑)(精)》从努尔哈赤的宁远之败写起,到皇太极冒险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腹地,开创明清之战的新方略为止。
《明清易代(3关宁铁骑)(精)》的作者是吕向辉。
内容简介
《明清易代(3关宁铁骑)(精)》从努尔哈赤的宁远之败写起,到皇太极冒险绕过山海关深入明朝腹地,开创明清之战的新方略为止。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遭受平生第一次挫败。守宁远者为袁崇焕,此时尚名不见经传,此役之后,袁崇焕成为明在辽西的长城。努尔哈赤不久病死,皇太极在兄长代善的力挺之下,得以继承汗位。皇太极为解决进攻朝鲜的后顾之忧,袁崇焕为筑城防敌,明清之间展开第一次议和。议和不成,宁锦之战爆发,皇太极铩羽而归。皇太极不敢再撄其锋,绕道蒙古奔袭京师。
《明清易代(3关宁铁骑)(精)》的作者是吕向辉。
《明清易代(3关宁铁骑)(精)》的作者是吕向辉。
目 录
第一章 阉党乱政
第二章 金国太子
第三章 宁远血战
第四章 大汗归天
第五章 天聪皇帝
第六章 缓兵之计
第七章 征战朝鲜
第八章 宁锦之战
第九章 崇祯登基
第十章 铲除阉佞
第十一章 大明督师
第十二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金国太子
第三章 宁远血战
第四章 大汗归天
第五章 天聪皇帝
第六章 缓兵之计
第七章 征战朝鲜
第八章 宁锦之战
第九章 崇祯登基
第十章 铲除阉佞
第十一章 大明督师
第十二章 兵临城下
前 言
明熹宗实在是明王朝皇室中的一个异数。但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与其个性恰恰相反,那就是正德皇帝。按照辈分算下来,正德皇帝明武宗是明熹宗的高祖。
两人即位时的年龄都很小,明武宗是十五岁即位,明熹宗是十六岁即位。两人虽同称为“异类顽童”,但两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明武宗之“顽”是“顽劣不堪”;明熹宗之“顽” 是“冥顽不化”。明武宗好动,其志向是做一个驰骋疆场的大将军,而且自拟封号,用这一封号时他的名字不再是朱厚照,而是大将军朱寿。相比而言,明熹宗则好静,喜欢在宫中做木匠活,据说其手艺之精即使是在能工巧匠中也能占到一席之地。
…… 张太后在宫中的尴尬可想而知,她必定又悔又恨,无脸去见死去的丈夫明孝宗。张太后的弟弟犯法当死,张太后为了求情竟然在世宗面前长跪不起,但仍不能挽回“圣心”。
如果是武宗的儿子继位,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哪里会有此等屈辱。
熹宗与武宗童年的苦乐大相径庭,二人即位之后一静一动。但其共同点则至少有四个:一个是二人皆无子;再一个就是二人手下各有一个在明朝提起来响东东的大太监—— 魏忠贤和刘瑾;第三个便是两人的资质必定也不会错,明武宗有乃父的评点,明熹宗竟然能够成为“能工巧匠” ,其资质必在中人以上;第四个相同之处便是,两人都死于“水厄”。明武宗在积水潭泛舟,失足落水,由此成疾。
明熹宗则是在宫内乘船游玩,清水荷叶,衣襟飘飘,望之如神仙中人。得意之间,熹宗竟然掉入水中,他的死即肇因于此。明武宗轻捷彪悍,尚不能承受这秋水一激,何况熹宗。
明熹宗无子而有弟,他死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明熹宗不理朝政,明思宗却是宵衣旰食,可惜他才具不足,此时明朝的形势也是大不如前。结果明思宗身死国灭。
两人即位时的年龄都很小,明武宗是十五岁即位,明熹宗是十六岁即位。两人虽同称为“异类顽童”,但两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明武宗之“顽”是“顽劣不堪”;明熹宗之“顽” 是“冥顽不化”。明武宗好动,其志向是做一个驰骋疆场的大将军,而且自拟封号,用这一封号时他的名字不再是朱厚照,而是大将军朱寿。相比而言,明熹宗则好静,喜欢在宫中做木匠活,据说其手艺之精即使是在能工巧匠中也能占到一席之地。
…… 张太后在宫中的尴尬可想而知,她必定又悔又恨,无脸去见死去的丈夫明孝宗。张太后的弟弟犯法当死,张太后为了求情竟然在世宗面前长跪不起,但仍不能挽回“圣心”。
如果是武宗的儿子继位,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哪里会有此等屈辱。
熹宗与武宗童年的苦乐大相径庭,二人即位之后一静一动。但其共同点则至少有四个:一个是二人皆无子;再一个就是二人手下各有一个在明朝提起来响东东的大太监—— 魏忠贤和刘瑾;第三个便是两人的资质必定也不会错,明武宗有乃父的评点,明熹宗竟然能够成为“能工巧匠” ,其资质必在中人以上;第四个相同之处便是,两人都死于“水厄”。明武宗在积水潭泛舟,失足落水,由此成疾。
明熹宗则是在宫内乘船游玩,清水荷叶,衣襟飘飘,望之如神仙中人。得意之间,熹宗竟然掉入水中,他的死即肇因于此。明武宗轻捷彪悍,尚不能承受这秋水一激,何况熹宗。
明熹宗无子而有弟,他死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明熹宗不理朝政,明思宗却是宵衣旰食,可惜他才具不足,此时明朝的形势也是大不如前。结果明思宗身死国灭。
免费在线读
魏忠贤要依靠外臣方能控制朝廷,而外臣要依靠魏忠贤方能人阁拜相。双方一拍即合,顾秉谦、魏广微等大臣如愿以偿。
尤为无耻的是顾秉谦,他此时已经七十一岁,但名利之心甚炽。为得魏忠贤的青睐,甚至想拜比他小十八岁的魏忠贤为父,只是担心魏忠贤不喜欢“白须儿”,才让自己的孙子认了魏忠贤做干爷爷。
魏广微因性格“阴险狡猾”,为吏部尚书赵南星所摒弃。魏广微父亲的别号是建泉,赵南星与魏父为好友,故而以世伯的身份称“建泉无子”。魏广微为赵南星排挤,便转人魏忠贤旗下。
曾在“移宫”案中立下奇功的杨涟按捺不住,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首辅叶向高不忍与魏忠贤决裂,要缓图而行。叶向高两头不讨好,只得辞职回乡。
顾秉谦得任首辅,他向魏忠贤通消息,在封套上大书 “内阁家报”。魏忠贤得以完全操控政局,排除异己,屡兴大狱。
魏忠贤唯一忌惮的是手握兵权的督师孙承宗,于是便处心积虑地想要解除这一威胁。
自古宦官专权,都要与外廷相表里方能如意。最早成为魏忠贤在朝堂耳目的是兵科给事中霍维华。霍维华是东光人,与魏忠贤算是同乡;他的内弟是宫中太监陆盖臣。由于陆盖臣的关系,霍维华尽知宫中底细,他很清楚魏忠贤将会有所成就。故此上奏折弹劾司礼监太监王安。致使魏忠贤得以矫诏。王安是魏忠贤的座主,可惜现在已成为魏忠贤掌权的障碍,故而魏忠贤必欲除之而后快。霍维华为魏忠贤立下首功一件。
另两位可以和霍维华比肩的是刑部员外郎徐大化和刑科给事中孙杰。但是由于当时魏忠贤的力量还不足以袒护同党,结果这三位被鄙视他们的人排挤出京师,落职闲住。直到天启四年,魏忠贤的权势可以笼罩一时之际,霍维华、徐大化、孙杰才纷纷回到朝廷,接受魏忠贤的酬庸,在短短几年内,都做到了尚书的高位。
魏忠贤刚刚与外廷建立起来的线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被掐断了。因为朝臣鉴于前代王振、刘瑾等宦官篡权,为防微杜渐,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很多。尤其是御史周宗建,直言魏忠贤“目不识一丁”,且蛊惑皇上,“其为隐祸,可胜言哉”。魏忠贤的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对付周宗建,魏忠贤启用了郭巩。郭巩就是当年和姚宗文等人一起因攻击熊廷弼而落职的御史,现在他凭借魏忠贤的关系得以回朝,自然是对其感恩戴德,以图厚报。郭巩做了攻击周宗建的急先锋。
郭巩旧事重提,将熊廷弼祭出来作为“杀手锏” 。郭巩将推荐熊廷弼为经略归结到周宗建的头上,而熊廷弼失掉广宁则周宗建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郭巩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以报一己之仇,又得以报答魏忠贤的私恩。这是熊廷弼遭关押一年多之后,被人们重新从记忆中拾取。至此,熊廷弼成为魏忠贤攻击敌人的工具,熊廷弼的生死已经与广宁无关。魏忠贤要将其最终的价值榨尽之后才给他一个痛快。
周宗建自然要反击。两人几个回合下来之后,牵扯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做,终究难以了局,而且胜败未定。
魏忠贤很清楚,如果没有外廷诸臣与自己呼应,他便很难在朝中呼风唤雨,白己在宫中的位置也会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小舟。
魏忠贤到底是“吉人天相”,朝中又有两个人来帮他。
这两个人,一个是魏广微,一个是顾秉谦。魏广微时任南京礼部侍郎,顾秉谦为礼部尚书,这两人功利心极强,一心想着“大拜”,成为大学士人内阁。但他们想通过廷推的正常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朝野对二人的评价极坏:魏广微“阴险狡猾”,顾秉谦“庸劣无耻”。吏部尚书赵南星很鄙视他们,而吏部是执行廷推的主要部门。
顾秉谦将自己的孙子带到魏忠贤面前,让孙子叩头认他做干爷爷。并且解释唯恐魏忠贤不喜欢“白须儿”,否则自己便会拜倒在其膝下。六卿之一的礼部尚书如此刻意结纳,魏忠贤自然是喜不自胜。
魏广微是赵南星好朋友魏允贞的儿子。赵南星时任吏部尚书,掌官员铨选之权。魏允贞卒于天启初年,史称其“清操绝俗”。赵南星谈及魏广微则日“建泉无子”。“ 建泉” 是魏允贞的别号。这样的考语,魏广微是难以忍受的。也由此证明,赵南星是靠不住的;只有魏忠贤是“终南捷径”。
魏忠贤自然是非常高兴,如此,经过一番运作,魏广微和顾秉谦得以进入内阁。
魏广微似乎可以导之以正,观其后来受刑部尚书崔景荣手书即谏止对杨涟等人的追赃可知。奈何赵南星对其如弃敝屣,不仅日“建泉无子”,又三拒其于府门之外,导致魏广微死心塌地地追随魏忠贤,成为阉党在内阁的代理人。有了两个内阁成员为自己出力,魏忠贤的势力越来越大。
天启四年六月,魏忠贤遭遇了一场政治危机。渡过这次危机之后,魏忠贤脱胎换骨,成为大明朝的第一号人物。P2-5
尤为无耻的是顾秉谦,他此时已经七十一岁,但名利之心甚炽。为得魏忠贤的青睐,甚至想拜比他小十八岁的魏忠贤为父,只是担心魏忠贤不喜欢“白须儿”,才让自己的孙子认了魏忠贤做干爷爷。
魏广微因性格“阴险狡猾”,为吏部尚书赵南星所摒弃。魏广微父亲的别号是建泉,赵南星与魏父为好友,故而以世伯的身份称“建泉无子”。魏广微为赵南星排挤,便转人魏忠贤旗下。
曾在“移宫”案中立下奇功的杨涟按捺不住,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首辅叶向高不忍与魏忠贤决裂,要缓图而行。叶向高两头不讨好,只得辞职回乡。
顾秉谦得任首辅,他向魏忠贤通消息,在封套上大书 “内阁家报”。魏忠贤得以完全操控政局,排除异己,屡兴大狱。
魏忠贤唯一忌惮的是手握兵权的督师孙承宗,于是便处心积虑地想要解除这一威胁。
自古宦官专权,都要与外廷相表里方能如意。最早成为魏忠贤在朝堂耳目的是兵科给事中霍维华。霍维华是东光人,与魏忠贤算是同乡;他的内弟是宫中太监陆盖臣。由于陆盖臣的关系,霍维华尽知宫中底细,他很清楚魏忠贤将会有所成就。故此上奏折弹劾司礼监太监王安。致使魏忠贤得以矫诏。王安是魏忠贤的座主,可惜现在已成为魏忠贤掌权的障碍,故而魏忠贤必欲除之而后快。霍维华为魏忠贤立下首功一件。
另两位可以和霍维华比肩的是刑部员外郎徐大化和刑科给事中孙杰。但是由于当时魏忠贤的力量还不足以袒护同党,结果这三位被鄙视他们的人排挤出京师,落职闲住。直到天启四年,魏忠贤的权势可以笼罩一时之际,霍维华、徐大化、孙杰才纷纷回到朝廷,接受魏忠贤的酬庸,在短短几年内,都做到了尚书的高位。
魏忠贤刚刚与外廷建立起来的线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被掐断了。因为朝臣鉴于前代王振、刘瑾等宦官篡权,为防微杜渐,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很多。尤其是御史周宗建,直言魏忠贤“目不识一丁”,且蛊惑皇上,“其为隐祸,可胜言哉”。魏忠贤的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对付周宗建,魏忠贤启用了郭巩。郭巩就是当年和姚宗文等人一起因攻击熊廷弼而落职的御史,现在他凭借魏忠贤的关系得以回朝,自然是对其感恩戴德,以图厚报。郭巩做了攻击周宗建的急先锋。
郭巩旧事重提,将熊廷弼祭出来作为“杀手锏” 。郭巩将推荐熊廷弼为经略归结到周宗建的头上,而熊廷弼失掉广宁则周宗建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郭巩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以报一己之仇,又得以报答魏忠贤的私恩。这是熊廷弼遭关押一年多之后,被人们重新从记忆中拾取。至此,熊廷弼成为魏忠贤攻击敌人的工具,熊廷弼的生死已经与广宁无关。魏忠贤要将其最终的价值榨尽之后才给他一个痛快。
周宗建自然要反击。两人几个回合下来之后,牵扯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做,终究难以了局,而且胜败未定。
魏忠贤很清楚,如果没有外廷诸臣与自己呼应,他便很难在朝中呼风唤雨,白己在宫中的位置也会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小舟。
魏忠贤到底是“吉人天相”,朝中又有两个人来帮他。
这两个人,一个是魏广微,一个是顾秉谦。魏广微时任南京礼部侍郎,顾秉谦为礼部尚书,这两人功利心极强,一心想着“大拜”,成为大学士人内阁。但他们想通过廷推的正常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朝野对二人的评价极坏:魏广微“阴险狡猾”,顾秉谦“庸劣无耻”。吏部尚书赵南星很鄙视他们,而吏部是执行廷推的主要部门。
顾秉谦将自己的孙子带到魏忠贤面前,让孙子叩头认他做干爷爷。并且解释唯恐魏忠贤不喜欢“白须儿”,否则自己便会拜倒在其膝下。六卿之一的礼部尚书如此刻意结纳,魏忠贤自然是喜不自胜。
魏广微是赵南星好朋友魏允贞的儿子。赵南星时任吏部尚书,掌官员铨选之权。魏允贞卒于天启初年,史称其“清操绝俗”。赵南星谈及魏广微则日“建泉无子”。“ 建泉” 是魏允贞的别号。这样的考语,魏广微是难以忍受的。也由此证明,赵南星是靠不住的;只有魏忠贤是“终南捷径”。
魏忠贤自然是非常高兴,如此,经过一番运作,魏广微和顾秉谦得以进入内阁。
魏广微似乎可以导之以正,观其后来受刑部尚书崔景荣手书即谏止对杨涟等人的追赃可知。奈何赵南星对其如弃敝屣,不仅日“建泉无子”,又三拒其于府门之外,导致魏广微死心塌地地追随魏忠贤,成为阉党在内阁的代理人。有了两个内阁成员为自己出力,魏忠贤的势力越来越大。
天启四年六月,魏忠贤遭遇了一场政治危机。渡过这次危机之后,魏忠贤脱胎换骨,成为大明朝的第一号人物。P2-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