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56396
《尚书》是中国*古老的书
撰者采集众家之说,化难为易
助您把握中国文化之源
【导读】先民智慧的曙光
章 认识《尚书》
一、为什么称作《尚书》
二、《尚书》的编集
三、今文《尚书》
四、古文《尚书》
五、伪古文《尚书》
六、《尚书》的大、小序
七、《尚书》的流传
八、应有的体认
第二章 尧舜的治化
一、尧的形象
二、尧的治化
三、尧的作为
四、尧的求贤
五、舜的摄政
六、舜的即位
七、结语
第三章 皋陶陈谟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第四章 禹贡山水
一、禹贡解题
二、九州敷土
三、九州山水
四、治平措施
五、地平天成
六、结语——《禹贡》的价值
七、附载
八、本篇参考书目
第五章 从《金縢》篇看周公的忠荩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第六章 周公告成王以“无逸”,乃治国之本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先民智慧的曙光
李振兴
《尚书》,我们过去都称它为《书经》,在文字方面,它是一部比较难读的书。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曾经说过“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话。虽然如此,但在专制时代,它始终被列为科举必考的书。因此,凡是想求取功名的人,就必须要读它。到了近代,科举的制度废除了,它也就失去了时代应有的价值。又因为它“佶屈聱牙”,因此也就更加无人问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它毕竟是我国从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部宝典,是“二帝三王”施政、布德、教民、养民举措的纪实。就文化方面说:它是根源,在演进的过程中,它居于中坚的地位,没有它,我们对于上古时代先民的生活情景就一无所知,即有所知,也只是一鳞半爪,这样一来,我们如谈文化的来源,也就成了问题。因此,我们如果要寻根的话,那就不能不读《尚书》。
就性质方面说:它是一部“政书”,包罗非常广泛。举凡内圣外王之理,建国君民之则,乃至天文、地理、教育、经济、官制、刑律等,无不含蕴其中,所以唐代的史学大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卷四《断限》中说:“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书。”平心而论,《尚书》这部典籍,全是我先民在生活的历程中,为满足需要而逐渐开展的文化纪实,也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文化遗产。在这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义为怀的胸襟,把它视为文化的根源,实不为过。
就实用方面说:《尚书》为我中华民族圣圣相传的智慧积累,一文物,一制度,一风尚,完完全全都是从我们民族的生活需要中产生的,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因此,它实用,也有价值。它不仅包含了“二帝三王之道”,可作为永久的治国指导原则,而今我们放眼学术之林,凡是与我国固有文化史有关联的,也都会涉及它。如研究历史的人说“六经皆史”;研究地理的人说“《尚书•禹贡》为地理之祖”;研究政治的人说“《尚书》为政治史之嚆矢”;研究教育的人说
“《尚书》舜命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研究经学的人说“《尚书》为六经之一”;研究文学的人说“《尚书》为散文之始”;研究天文的人说“《尚书》已有观象授时之言”;研究经济的人说“赋税在《禹贡》中,已有綦详之载”;研究工程的人说“大禹为工程师之祖”……凡此所举,都有事实的记载,不是附会,而且如果继续举下去的话,尚不知凡几。仅此也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了。更何况它还包含了“二帝三王之道”,为宋人言心、言理、言性的源头!
就读此书的态度方面说:虽然《尚书》有它无上的价值,但其中的记载毕竟是属于上古那个时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再回复到上古时代的那种情景。因此,我们仅将心情回复到《尚书》时代来玩味也就够了,就着其中的情节,作合理的设想,以求符合那个时代,这样才能体会出先代圣王的用心。当我们心有所会、融会贯通以后,择取可用于现代者,再加以发扬光大。所谓“通经致用”,其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这部书是我中华民族圣圣相传智慧的积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所蕴涵的至理名言,可用于当今者甚多,如尧的法天理、顺人心,舜的知人善任,禹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皋陶陈谟的修德化民,周公的忠荩、孝友等,这不都是传诸百世而皆准的大则大法?这种大则可以治国,小则可以修身的道理,只要我们愿意虚心地去体会,随处都可发现。
就文字表现方面说:本书则采取了力求浅近的做法,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它大众化、通俗化,借以唤起国人研究《尚书》的兴趣,以期达到发扬固有文化的终极目标。
因篇幅有限,本书虽无法作全面的解析与探讨,但就尚有代表性的篇章,连缀起来,予以阐发,相信读者们更易掌握原典的精神面貌。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高信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