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05481
★通过本书,我们可了解日本古代建筑(寺庙、神社)中一些流传至今的传统做法。譬如,如何绘图、画线,如何定柱径和屋面的曲线,以及如何使用工具和木材等,从中可窥见与中国古建筑或承续或相异的关系。
★与其他匠人不同,宫殿木匠的事业非团队协作不能完成。尤其是建造事业的领头人——栋梁,必须统合“百工”(木匠、泥匠、瓦匠等)之力,让不同性格、不同工作方式的工匠协同一致。所以,宫殿木匠的修行就不仅仅在于个人技艺了,如何作为团队的一份子而存在,也是必须思考和学习的事情。而从旧时承袭下来的师徒共同生活制度,也因时代的不同和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让宫殿木匠团队呈现出新的风貌。
与时代背驰的“师徒制”“共同生活制”为何对古建筑技艺的传承是有必要的?对于古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传统匠人有何忧思?且听日本著名宫殿木匠、斑鸠工房的创立者小川三夫详细道来。 “做个头脑简单的人”“不怕不一样”“混凝土并不强大”“趁其未成熟时托付”“团队是有生命的”,等等,处处可见传统匠人闪耀的智慧和耐人寻味的人生经验。无论是当师父,还是当徒弟,都是一种修行,充满了苦乐和令人感动的细节。
章/初会西冈栋梁/001
不能靠语言/002
走向这条路/004
恩师·西冈常一/010
第二章/学徒时代/015
我的学徒时代/016
师徒制度/020
成为代理栋梁/025
第三章/斑鸠工房/031
我的徒弟们/032
个徒弟/036
徒弟·期徒弟/040
炊事轮流制/045
第四章/成长与培育/051
培养弟子/052
二期弟子/056
共同生活·大屋/063
育人/069
放下工具/072
把徒弟托付给徒弟/077
让位于人/081
三期徒弟们/086
建议·举一反三/090
中途辞离的徒弟/093
无论是谁,先收下看看/097
第五章/笨拙/103
失于聪明/104
新鲜血液/106
勤奋者无敌/109
打磨刀具的理由/111
不可拘泥于技/114
学徒时光/118
挨批评的短暂时光/120
第六章/专注于造物/123
思考/124
简单为上/126
为了造就自己心目中的建筑/127
混凝土并不强大/129
平直/132
做匠人还是做师父/137
若仅达到必要的限值,则为伪建筑/139
设计师的工作/142
制作造型模板/143
线条的保持/146
有则不思/150
木匠的图面表达/153
三角尺的直角不可信/154
曲尺检验/156
第七章/托付/159
何为托付/160
趁其未成熟时托付/163
语言为虚/166
做个头脑简单的人/167
芯部工作法/170
不怕不一样/172
第八章/口传心授/177
团队是有生命的/178
新人由量市来选/182
独立不群/185
口授/187
栋梁之忧/194
追随技艺之传承—听录者之后记/199
附录:斑鸠工房施工实绩/202
我的师父西冈常一是法隆寺的“栋梁”木匠。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我拜他为师,此后近四十年,我一直从事宫殿木匠的工作。
去年,即平成十九年(2007年),我年满六十,步入花甲。借此契机,我将自己一手经营的斑鸠工房交给了年轻人。
我这样做并非因为自己已上了年纪。
当年,我初拜西冈先生为师时,师父已经六十一岁了。师父在这样的年纪,不仅收我为内弟子,而且此后以栋梁的身份陆续主持完成了法轮寺三重塔、一些学术模型,以及药师寺的金堂、西塔、中门、三藏院、回廊的建造工作。从这一点来看,人到六十并不意味着必须隐退。
虽说在施工现场推刨动凿等体力工作不适于高龄者,但是“栋梁”这个角色并不承担此类体力劳作,所以这方面的担心就显得不必要了。
我在斑鸠工房的经营中一直将学徒的数量控制在三十名左右。就是凭借这有限的劳力,在这十几年里我们建造了上百座佛堂寺塔等建筑。在此期间,弟子们入徒、出徒,前前后后有百余人在工房工作过。
斑鸠工房设立的目的我会在书中讲到,即培养弟子掌握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方法与我做学徒时西冈师父所采取的方法相同,即与弟子们于工房中同吃、同住,一同上工,入夜一同打磨工具。
师徒间技艺的传授并非易事。
因为技艺和感觉是难以凭借语言来表达的。
虽然我在书中已详细地阐释这一点,但是对于那些一直依赖语言、数字、数据、影像等媒介学习知识的年轻人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学校里的老师们利用教科书和黑板开展教学。
孩子们将这种受教方式视作理所当然。
他们认为,只要是老师教过的便自会懂得,若是老师没有教过的便理应不知道。
在初中、高中,只要度过一年就可自然升入下一个年级,只要经过三年便可毕业,因为学校是有学制期限的。
学校默认所有学生拥有相同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期限内学习。
只要取得规定的分数即可升级。
并且为取得分数是有捷径和诀窍可循的。
不仅在学校,甚至在私塾、预备学校或在家庭教师那里,学生得到的也是同样的教育。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以上种种思维方式对师徒之间技艺与感觉的传承构成了障碍。至少对于习惯于以上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习得技艺并领悟匠人的感觉是不可能的。
技艺、感觉和木匠的思维方法,是木匠自身所特有的。
它们浸入人的身心,在身体里留下记忆,使身体亦具有思维的能力。
要让徒弟们理解这一点,我认为,必须保持师徒同吃、同住、同工的生活学习状态。
这种学习方法中无捷径可循,亦无后门可走。
所谓及格分数,在我们这个领域,向来必须是自身完全理解了技艺要领后,方能达到。
然而,师父的家并不是学校,没有可供学习的校舍。所谓学习场地便是施工现场,是客户委托建设的场地,使用的木材都价值不菲。
在那里不允许以学徒身份为由出现施工错误。
一切失败之责均须由师父承担。
师徒共同生活,共在一个空间里呼吸,才能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
一方面,学徒们观察师父,琢磨师父在如何思考、下一步又如何行动,如此逐渐体悟师父的意图和技艺。
另一方面,师父在与弟子共同生活的时间里,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才能与思维方式。只有达到这种熟悉程度,在施工现场师父才能够掌握徒弟们的行动,随时对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有所预期。
如此一来,不用考试,师父也可了解弟子对技艺的掌握程度。
我想,这就是在共同生活之中,师徒各自身心所形成的感觉吧。
在斑鸠工房内工作的学徒通常有三十人左右,他们的技艺水准各不相同。山中的树木从来没有相同的两株,人也是。
以不同的方式生长发育,人与人所特有的性格等天资并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不仅在入徒初期有所体现,在施工现场的实践学习中,在进步的程度上同样也能表现出来。对新入徒的弟子而言,可为其师的不仅仅是师父一人,其他二十九名学徒也是他求教的对象。即便有师父照顾不到的地方,新学徒也可从师兄和同期其他学徒的技艺中摸索出工作要领。
这也是共同生活、共赴现场工作的模式的一份获益。
自斑鸠工房成立以来的三十年中,我们就凭借这种工作模式完成了各项工程。
可以更明确地说,为师者虽然不能“培育”匠人,但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学徒们自可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自然成才。
作为师父,我延续了西冈栋梁对我采用的教导方式,为学徒们准备了成长空间—斑鸠工房,以及用于实践的施工现场,在关键的时刻为学徒助推助力。
知识的记忆、技术的掌握、感觉的形成,是一条漫长的路,然而或许就在某刻,经历一个艰难的蜕变后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仿佛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继而信心十足地继续前行。
我为徒弟们订下为期十年的基础实践学制,终何时出徒取决于他们何时能够在施工现场全权负责。
为此,每当要培养新人成长立事之时,老徒弟就会让出领头者的位置。因为所有徒弟都知道,这是催人奋进、助人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
这就是一直以来斑鸠工房传授技艺的方式,或许亦可称之为匠人的培育之道。
古时的师徒体制,斑鸠工房未全盘采用,唯独吸取师徒共同生活工作这一优点,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不断修正完善。这个方法既非我的创新,亦非完美的模式,所以没有为其冠以特别的名称。
但只要您参观过我们的实践作品,就会明白我们工房所采用的制度无疑是较为正确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看着弟子们一个个学成出徒,现在到了我将领头者的位置让出的时候了。
只有我真正放手,徒弟们才能够有全面施展才能的机会。
没有我坐镇,弟子们必须承担起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他们只有迎难而上、克服压力,才能完成匠人的成长过程。
借此机会,我应作家朋友盐野米松先生的邀请,以口述的形式总结我们斑鸠工房一直以来的行事、操作、思考方式,而盐野先生将我的叙述记录总结成书。这些都是我一个木匠的闲言碎语,于读者如可贡献一二,我将不胜荣幸。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