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714110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叟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分剂,是世世代代捶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中国民俗的内容。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本书力图在有限的篇幅里,介绍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予以简要叙述。同时,还考虑到当前保护民俗文化的实际需要,对于民俗调查的有关内容以附录的形式,给予了特别的介绍。
引言
章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的概念
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国际民俗学流派说略
第二章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田野作业法
历史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结构分析法
民俗学研究程序及技术
第三章 人生礼仪民俗
诞生礼俗
成年礼俗
婚嫁礼俗
寿诞礼俗
丧葬礼俗
第四章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民俗
传统节日民俗
第五章 社会组织民俗
家庭与家族
村落
非血缘社会组织
第六章 经济生产与消费民俗
生产民俗
交通民俗
消费民俗
第七章 民间信仰与禁忌
信仰对象民俗
信仰媒介民俗
信仰方式民俗
禁忌
第八章 游艺竞技民俗
游戏民俗
竞技民俗
杂艺民俗
第九章 中国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先秦时期的民俗研究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民俗研究
近代的民俗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的民俗研究
附录一:进一步了解中国民俗的参考书目
附录二:民俗调查提纲
序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刘魁立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
民俗学的历史研究法,指的是追溯民俗事象发生发展的历史流变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民俗学不仅是一种现实之学,而且是一种历史之学。固然,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产生于很久以前的民俗事象仍然保留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从而使历史这位时间老人的年龄得到无情的压缩。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时间对于民俗事象就不起任何作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同样能够使民俗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打上深深的时间烙印。无情的历史老人不仅淘汰了那些已经对人类没有任何作用的民俗事象,而且催生了那些推动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新的民俗事象,同时,还使那些仍然在发挥作用的民俗事象打上了表示岁月的年轮。因此,探讨民俗事象产生的本来面貌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则成为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研究不仅能够恢复民俗事象的本来面貌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而且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民俗学研究中,运用历史研究法来分析民俗事象已经成为民俗学者所惯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早期民俗研究中,英国的学者对文化残余物(survivals)的研究所体现的即是一种历史研究法。所谓文化残余物,是指现代民族中以某种变形方式仍然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些仍然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深化这些民俗事象发生和存在于民众群体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探索,而且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探讨同样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在19世纪,无论是神话学派,还是人类进化学派,都曾经运用历史研究法来分析语言和宗教中的民俗事象,并得出了一些较为正确的观点。
其中,19世纪晚期的芬兰地理学派所创立的历史研究值得注意。芬兰地理学派的创始人乌斯·科隆(Julius
Krohn)及他的儿子卡尔勒·科隆(Karrle
Krohn)通过对芬兰史诗《卡列瓦拉》的起源研究,比较不同地区种种异文的差异,探讨其发源地和传播路线,从而创立了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法。这种方法经过其学生安蒂·阿玛图斯‘阿尔奈(Autti
Amatus Aame)和美国学者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的进一步修正,终于形成了被称为“阿奈尔一汤姆逊体系”的研究方法,即通常所说的“AT分类法”。这一研究方法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成不同的类别,通过对民间故事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故事的情节,以便于探讨这种民间故事的发源地及其原始形态。
“AT分类法”不仅为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民间故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