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128304
★ 2018年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当代zui-ju实力作家散文集。
★ 由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主编,李骏虎、吴克敬、吕向阳、任林举、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等国内知名作家携手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
★ “雄风文丛”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当代zui-ju实力作家心路历程和文学生涯
第一辑
加格达奇印象 / 3
乌苏里人家 / 8
漠河雄文 / 13
夜走漠河 / 17
中国最北人家 / 20
漠河看雪 / 24
北方有条胭脂沟 / 29
北陲哨兵 / 33
冰雪覆盖的黑龙江 / 36
妓女坟 / 40
鄂伦春人家 / 45
雪中那片白桦林 / 48
野性的小镇 / 52
大子羊山小憩 / 56
北极光 / 60
第二辑
金色莱茵 / 65
莱茵河畔的德国 / 68
清晨走过洪堡大学 / 72
勃兰登堡门 / 75
马恩广场随想 / 79
柏林的性格 / 83
菩提树下大街 / 88
波恩市政府广场上看夕阳 / 91
访问贝多芬 / 94
魏玛精神 / 96
魏玛小巷 / 100
日落易北河 / 104
小镇人家 / 106
科隆瞬间 / 108
草地上的家庭 / 112
第三辑
银川的胸怀 / 117
塞上的黎明 / 119
走进西夏王陵 / 121
沙湖寻梦 / 124
沙湖的夜晚 / 127
宁夏景象 / 130
云中的高庙 / 133
风中有一片这样的沙漠 / 137
沙坡头随感 / 140
会唱歌的沙漠 / 143
沙坡头长城 / 147
沙坡头黄河 / 150
黄河水车 / 152
雄性的花棒 / 154
彭阳梯田 / 156
窑洞里的女人 / 159
黄河岸边的农家 / 163
走在山路上的孩子们 / 165
六盘山上高峰 / 167
野荷花 / 170
情人谷 / 172
贺兰山抒怀 / 174
热眠在石头里的梦想 / 177
赶毛驴的大嫂 / 180
秋天到吴忠去看鸟 / 183
激昂的草原之夜 / 185
王巨才
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观,就是散文热的再度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热度仍在持续升温。这其中, 尤以反思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大散文”“新散文”理念风靡盛行,出现一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学识渊博的作品,给散文园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样态。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靠阅览、回忆、清谈、抒怀等书写人生百态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变革,多数作家不再拘于云淡风轻的个人世界,从远离红尘的小情小感中脱离出来,融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之中,写出大量贴近大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大体来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散文领域一直保持着潜心耕耘,不惊不乍,静水深流,沉稳进取的良好态势,情形可喜。
这套“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中,吕向阳和任林举是专以散文创作为职业和志向的散文家,曾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是散文领域的佼佼者。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八位则都是久负盛名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作品曾分别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这些小说家绝不是“跨界融合”,他们的散文毫不逊色,从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看,他们从来没把散文当作小说之余的“边角料”,而是在娴熟驾驭小说题材、体裁的同时,也倾心散文这种直抒胸臆、可触可感的表达方式。从这些小说家的散文里,更能感受到他们隐藏在小说后面的真实的人生格局和丰赡的内心世界。
宁夏专业作家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东京电影节获得大奖。这本《大木青黄》是他第一本综合性随笔集。书中的“读后感”类,是阅读过程中就一些作品所作的印象式点评,借以体现和整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文学观点;“写人记事”类,写到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字里行间充满深长的思绪与感怀;第三部分涉及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体育、喜欢淘书、喜欢书法、喜欢收藏等等,笔致生动活泼, 读之饶有兴味;“作家印象记”,知人论事, 是对自己“有斯人,有斯文”这一观点的考察和验证。其他如“文友访谈”及往来书信等也都是作家本人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的多侧面展现和流露,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知名作家疏淡的性情、厚实的学养和开阔的思想境界。
王昕朋是位饶有建树的出版人,也是创作颇丰的小说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红月亮》《漂二代》《花开岁月》等多部作品。他的散文视野广阔,感觉敏锐,情思隽永,文笔清新,从中可以看出, 他写东西并不求题材重大,也不迎合某些新潮的艺术习尚,而是铺开一张白纸,独自用心用意地去书写自己熟悉的动过感情的生活,从中发掘自然之美,心灵之美,感受生活的芬芳,人间的纯朴。一组美文,构思精巧,意蕴深长,绘山山有姿,画人人有神,充满浓郁的诗意和睿智的哲思。生活中,美的呈现是多样的,刚正不阿、至诚至勇是美,敦厚谦和、博大宽宏也是美。王昕朋发现了这些生活中的人性美,并且抓住极富典型意义的美的细节和刹那间美的情态,用点睛之笔,透视出人物性格的光彩和灵魂的美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天津作家肖克凡的小说获奖无数,让他久负盛名的是为张艺谋担任编剧的《山楂树之恋》。他的散文《人间素描》以老练精短的文字记录一个个普通人物,从离休老干部到“八零后”小青年,极力展现社会生活百态,从而构成生机盎然而又纷繁驳杂的“都市镜像”。在《汉字的望文生义》中,作者讲述中日韩三国文字含义的异同,如日文“手纸”、韩文“肉笔”等汉字闹出的误会,涉笔成趣,令人忍俊不禁。《自我盘点》是作者自我经历的写照,体现了“文学的生命是真诚”的写作观,不论是遥远的往事还是新近的遭逢,都留有成长和行进的清晰足迹。《作思考状》其实是对某些对社会现象的严肃思考,有批判也有自省。《怀旧之作》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桩桩情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与杰出人物,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我说孙犁先生》,文字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独特的认识与由衷的景仰,在伤逝感怀文章中别具一格。
与唯美派的散文形成对应,野莽的文字如删繁就简的三秋之树,力求凝练和精准。他在所谓的文化大散文和哲理小散文中独寻他路,主张并实践着散文的思想性和历史感。他往往在颜色泛黄的岁月里打捞记忆,以情绪沉淀后的淡淡幽默再现特殊年代的辛酸和苦涩,每每发出含泪的笑。书中写到的“右派”父亲喂猪的故事正是如此。在文体理论上,他对散文的诠释是自然形成于诗与小说之间的一片辽阔的芳草地,在这里,小说家可以摘下面具,以真身讲述真情和真事;飞天路上的诗人也可以暂回人间,轻松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国外大学选译他的散文作为中国语教材,想来自有道理。
温亚军的短篇小说获得过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与小说的虚构不同,他的散文完全忠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大多取材于早年的记忆。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西北乡村度过,记忆中,乡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着温暖和亲情。童年的愿望简单而质朴,他写怀揣这个愿望及至实现愿望过程中的满足和愉悦,叙事平实,情感真纯,每每能唤起读者共鸣。记忆的深刻性与性格乃至人格紧密相关,他的记忆之所以筛选出的多是温情暖意,是因为艰苦的乡村生活和淳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他宽厚善良的品格,《时间的年龄》《低处的时光》等都是通过一段记忆,构成一种考问,一种自省和盘点、一种向往与追求。而像《一场寂寞凭谁诉》等篇什中那些从历史洪流中打捞的点点滴滴,那些被作者的目光深情注视、触摸过的寻常事物,经由他的思考、探索和朴素的表达,也总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波澜和悸动。
陕西作家吕向阳曾获冰心散文奖。他扎根关中大地,吸吮地域沃土和民间风俗的营养,相继写出《神态度》《小人图》《陕西八大怪》等五十万字的系列长篇散文,这在城市化的车轮即将碾碎老关中背影之际,无疑有着继绝存亡、留住民间烟火的担当。三万字的《小人图》是作者从凤翔木版年画中觅得的一组“异类”和“怪胎”。民间艺人把“小人”的使坏伎俩镌刻成八幅版画,吕向阳的剖析则由此生发开来,重在考问国民的劣根性,着力于诫勉与警省。《神态度》系列是从留在乡民口头的“毛鬼神”“日弄神”“夜游神”“扑神鬼”“尻子客”等卑微细碎的神鬼言说中梳理盘辫出来的,这些言说最早在西周之前就出现了,如果忽略它们,将是关中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血。这些追述关中民风村情的散文,需要智慧,需要眼界,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执着的耐力,吕向阳付出的心血令人尊敬。
吉林的任林举以报告文学《粮道》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的散文在精神取向上,一向以大地意识和忧患意识见长。他的诸多散文,突出表现即为情感的浓烈和哲思的深刻。而从文章的风格和技巧上考量,他又是一位最擅长写景、状物的作家。凡人,凡事,凡物,一旦经过任林举的笔端,定然会获得不同寻常的光彩或光芒,有时,你甚至会怀疑那人那事那物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客体;显然,其间已蕴涵着作家独到的理解与点化之功。至于那些随意映入眼帘的景物,经过他的渲染,便有了“弦外之音”和“象外之象”,有了一番耐人寻味的意蕴、情绪或情怀。这一次,任林举以《他年之想》为题,一举推出近六十篇咏物性质的散文,读者或可借此窥得其人生境界或散文创作上的一二真谛秘笈。
吴克敬是第五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进入文坛,是一种典型,从乡间到了城市,以一支笔在城里居大,他曾任陕西一家大报的老总。他热爱散文,更热爱小说,笔力是宽博的,文字更有质感,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在当今文坛写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轻佻的时风下,使我们看到一种别样生活,品味到一种别样滋味。从吴克敬的作品中,能看到文学依然神圣,他就是怀着这样的深情,半路杀进文学界的。他五十出头先写散文,接着又写小说,专注于文学创作的他,看似晚了点,但他底子厚、有想法,准备得扎实充分,出手自然不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纷扰烦乱,在他人,只是领略了些许表面的东西,吴克敬眼光独到,他能透过表面,发现潜藏在深处的意蕴。他写碑刻的散文,他写青铜器的散文,都使我们惊叹其对历史信息的捕捉与表达,更惊叹他对现实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散文《知性》一书,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西作家李骏虎以小说成名,但从他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他的散文写作历史更长。他以散文写作开始文学生涯,兴趣兼及随笔和文学评论。在把小说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后,李骏虎从来没有放弃散文,他的笔触始终跟随脚步所到之地,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国内采风,都“贼不走空”,写出一篇篇具有思想华彩的散文作品,体现出朝学者型作家迈进的趋势。《纸上阳光》是李骏虎近年读书阅史沉潜钻研的成果,从“纸上得来未觉浅”和“阳光亮过所有的灯”两组系列文章不难看出,一个具有小说家飞扬想象力和史学家严谨治学态度的人文学者是如何苦心孤诣辛勤笔耕的。
近些年来,实力作家秦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散文》《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叙说自己在生活与文学之间行走的发现与思考。他善于在历史和时代的交叉点上思考人生与社会,注重视角的多重选择和主题的深度开掘,既有对乡情的深深眷恋和回味,也有对自然和生态的无尽忧虑和追问,更有从自身阅读和创作经验出发,对当下文化、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和诘问,从而使叙事富含思辨色彩、反思力量和唤醒意识。构思新颖、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其中《日子里的黄河》《渭河是一碗汤》《走近中国的“大墙文学”之父》《烟铺樱桃》《旗袍》等作品,多被北京、广东、天津等省市纳入高中语文联考、高中毕业语文模拟试卷“阅读分析”题,受到专家好评和读者的欢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众多文学样式中,散文是一种最讲情理、文采,最能充分表达作家对时代生活的真情实感,也最能发挥作家艺术修养和文字功力的文体。《文心雕龙》讲:“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扬, 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有健康晦暗之分,辞有文野高下之别。作家的使命,是以健康思想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去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进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纵观“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他们经历各不相同,创作各有特色,共同的是,他们都把文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始终以敬畏的心情对待每一次创作、每一篇作品;他们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持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资源和灵感:他们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精品意识,竭力以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广大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或者换句话说,在我们看来,这套丛书里的作品,正是当下社会需要、人民期待的那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又有个性和神采的作品。中国言实出版社精心组织这样一套丛书,导向意图不言自明,其广受读者欢迎和业界重视的效应,自可期待。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
大凡到过德国考察或者旅游的人,几乎都在莱茵河上留下过遐思和赞叹。
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内陆水上交通要道,也是欧洲最具有人文价值、 旅游特色和浪漫魅力的美丽河流。据德国相关资料介绍,莱茵河的名字从 凯尔特语而来,其意大致为“流淌”。这条起源于阿尔卑斯山下瑞士境内格 劳宾登州的河流,总长1320 公里,流域面积2252,000 平方公里,一路奔 腾不息,最后在荷兰入海。它的沿途到处是旖旎的风光,而最具魅力、最 吸引人的是流经德国美茵兹到科隆之间的莱茵河中部流域。
我们考察团的考察路线,正好经过中莱茵这一段路程,所以有机会浏 览这一画卷式的德国风景。我们是从中莱茵的一个小镇码头登上的莱茵河 游船。这是一条中型游船,分上下两层,可以承载五六百名游客。正是七 月的一天下午,风和日丽,碧波荡漾。一上船,我们就拥到了甲板上。甲 板上游客很多,有几十个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中学生。听说我们来自中国, 这些中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用英语向我们问好,还有的用中文给我 们打招呼。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心情一下子灿烂起 来,游兴也陡然高涨起来。
看上去,莱茵河十分普通,既没有我国长江巨浪翻腾、两岸群峰争雄 的磅礴气势,也没有黄河一泻千里、沿途高原竞秀的壮阔景象,甚至没有 运河、淮河云霞弥漫、沿岸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田园风光。然而,随着游船 的缓缓行驶,你就会发现莱茵河承载着的是德国的另一种风貌。
莱茵河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上,矗立着一个个古时的城堡。看上去, 这些城堡有的很古老,有的则明显是后来重建的。城堡大都建在山顶,因 而,山势高处,城堡也高;山势低处,城堡也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高高 低低、错错落落、十分别致的气势和景观。城堡的造型各异,风格不同, 特色鲜明,让人一看就明白是因为城堡的主人身份不同、投资不同以及城 堡的作用不同造成的。据陪同我们的翻译介绍,这些城堡大多是中世纪留 下的,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有的是后来陆续重建的,但保留了当时的原 貌。这些古代城堡中,有的住过英雄,有的住过盗贼,也有的住过一方诸 侯。每一座城堡都有一段传奇故事,都有一个历史人物。德国史料记载, 中世纪时莱茵河两岸是较为富庶之地,物产丰盛,人烟稠密。因为大量的 物产要通过莱茵河运输,每天装载着各种各样财富的过往船只穿梭不息。 源源不断的财富吸引着众多英雄豪杰、江湖大盗纷至沓来,在莱茵河上纵 横驰骋,他们有的向来往商船征收税赋,也有的公开抢劫。那时的莱茵河 上刀光剑影,战火纷飞,河中几乎每天都流着鲜血,河水日夜如泣如诉。 那些在莱茵河上获得了财富的人,在两岸修筑堡垒,据险自守。如今,这 些古老的城堡,成为莱茵河两岸一道绚丽多姿的风景,也成为德意志宝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我想,如果把莱茵河两岸比做中世纪德国的博物馆,一 点儿也不过分。
莱茵河中段不仅史迹多,传说也多。在游船上,不时可以听到广播员 用德语、英语和汉语的介绍,其中在德国脍炙人口,也在世界所有到过莱 茵河的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名叫罗累莱的山崖。这个山崖虽然 仅有一百三十二米高,但由于所处的河面只有九十米宽,将其衬托得陡峭、 险峻。罗累莱山崖在莱茵河的东岸,河水流到此处时形成了一个曲线型的 弯道,河水拍打崖壁,发出一种十分美妙的回音,动人心弦。因此,也有 人称罗累莱为声闻岩。关于这个罗累莱山崖,还有一个美丽而古老、凄惨 而浪漫的传说。传说中的罗累莱是个美丽超凡、楚楚动人的仙女。她生在 莱茵河畔,迷恋着莱茵河,每天日出之后,都站在山崖上歌唱。她的歌声 有一种磁石般的魔力,吸引着众多往来的船夫和商人。他们听见她的歌声, 情不自禁地会仰头张望,想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因而常常有人在不知不 觉中忘乎所以,连船带人撞碎在岩上。有一天,一位伯爵的儿子乘着一艘豪华船只经过这里,也被罗累莱美丽动人的歌声迷惑,想登崖目睹她的风 采,结果船撞到山崖上,人和船一起沉入河中。伯爵闻听此讯勃然大怒, 当即派兵遣将前来捉拿她。罗累莱不愿落到伯爵手中受辱,她和六位姐妹 亮开歌喉,一边歌唱,一边纵身跳到莱茵河奔腾的激流里。她在河里每天 依然不停地歌唱,只是歌声越来越凄婉。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写过一首叫 做《罗累莱》的诗:“传闻旧低徊,我心何悒悒。两峰隐夕阳,莱茵流不息。 峰际一美人,灿然金发明,清歌时一曲,余音响入云。凝听复凝望,舟子 忘所向,怪石梗中流,人与舟俱丧。”其实,不仅是海涅,雨果也写过歌颂 莱茵河的诗篇。雨果笔下的莱茵河,是一头雄狮。可见当年的莱茵河水流 湍急,气势磅礴。中国作家朱自清在游览了莱茵河后,也对着莱茵河抒发 了一腔激情:“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 束的日子……”
莱茵河谷自古至今一直是德意志思想最活跃的地区。马克思就诞生于 莱茵河支流摩泽尔河畔的一座城市里。在莱茵河畔古老的城堡中,有一座 叫马克思的城堡。刚听到介绍时,我们都感到惊讶:难道马克思也曾在莱 茵河畔筑过城堡?后来翻译告诉我们这只是巧合的重名,我们才恍然大悟。 莱茵河畔的科隆,古时就是大主教居住地。始建于1248 年,历时数百年, 竣工于1880 年的科隆大教堂举世闻名,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前往 参观。那座诞生过贝多芬的莱茵河畔的小城波恩,从1949 年到1990 年则 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莱茵河沿岸一座座城市,仿佛一颗颗明珠, 又如同一串串思想的火花。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先人的话:大江大河不仅 承载着商品,也承载着思想。看来十分有道理。
游船在缓缓行驶,莱茵河两岸的一座座城镇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这 时,你会感到目不暇接。在德国,城镇和乡村已经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别, 这些城镇尽管可以看到中世纪教堂的钟楼、尖塔,或者一些中世纪的其他 建筑,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但更多的是一些现代化的景观。沿岸的高 速铁路上,不时有一列列客车飞驰而过,在那些城镇的车站上下着旅客; 高速公路上,红色、绿色、黑色、白色等不同色彩的车辆川流不息,仿佛 流动的巨龙,又似跳跃的画面。在那些临近莱茵河的每一座小城镇中,都 可以看到超市、医院、停车场、游乐场、公园,让人觉得那些城镇十分成熟,又十分现代。尤其让人不能不赞叹的是那些小城镇优美的环境。无论 是屋顶、地面、街道,几乎一尘不染,像水洗过一样。岸边、坡上、田里, 绿树或成行或环绕,苍翠欲滴。在河道窄的地方,岸上行人的表情都可以 看得很清晰。不管是牵着牧羊狗散步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孩子,还是在工 作着的人们,都显得很平静、很平常、很平安,给人一种和谐的印象。而 这一切在青山绿水的衬映下,就像在画中,透露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同 时,也给古老的莱茵河增添了热情和活力。真是灵性的河水,灵性的人群。
据说,今天的莱茵河两岸,依然是德国经济比较发达、思想比较活跃、 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我由莱茵河想到了黄河。那条哺育了中华民族 光彩夺目文明的古老河流,那条被我们称之为母亲河的河流,很早的时候 两岸也是富庶之地,曾经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然而,这条河流, 这位母亲正在日渐消瘦,慢慢衰老。据有关媒体报道,黄河流量在大幅度 减少,而且经常出现断流。确实到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为黄河尽一份 保护之力的时候。
莱茵河流过的德国,是一座博物馆,是一幅水彩画,是一首美妙的诗。 莱茵河畔的德国,是一个古老的德国,充满文明,充满诗意,充满魅力; 莱茵河畔的德国,又是一个年轻的德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