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30210
他是香港“纺织大王”
他开办了*家上海合资企业
他参与并见证了香港和内地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序二 父亲是我们的偶像 唐英年
章 传奇家族
风水宝地严家桥/3
生意好得把桥都挤坍了/5
他喜欢玩开店做老板的“游戏”/7
父亲的电报如同军令一样/9
人们称他为“呢绒大王”/11
第二章 动荡年代
含着“金汤勺”出生/17
一把火烧毁唐家大院/19
一路上都是逃难人群/21
昏死在木笼子里/23
把同学一个个抛在后面/25
嗜好是看京剧/27
一场没能展开的恋情/30
第三章 青春岁月
从重庆飞来接收大员/35
荣家人真会做生意/37
在四川路33号的日子/41
肚子里要有洋墨水/44
第四章 留学欧美
一次次碰壁让人崩溃/49
父爱如山/53
天高皇帝远/56
外国人太有表现欲了/58
终究没能迷上橄榄球/62
成了华罗庚家里的常客/64
第五章 终身姻缘
像打火机那样擦出了火花/ 69
很乐意做“跑街先生”/73
中资银行也要“打老虎”/ 76
瓢泼大雨中的婚礼/ 78
“唐太,你有喜啦!”/ 81
第六章 创业维艰
“左派”眼里的资产阶级/87
开弓没有回头箭/90
做老板要吃得起苦/93
退一步海阔天空/96
五洲布厂有麻烦了/99
老板欠了一屁股债/102
李升伯设下连环计/105
像消防员那样四处“救火”/107
第七章 大展宏图
尝到了小股东的滋味/113
一定要研究游戏规则/114
每年可以赚二三千万了/117
一个铜钱掰成了两半爿/119
单打独斗时代过去了/122
“上海帮”借东风/124
人算不如天算/126
工人的工资确实太低了/128
关系到几十万人的饭碗/135
第八章 纺织大王
“针织皇后”开创新市场/137
一年生意只有几百万/139
三个女人一台戏/141
慧眼识英才/143
一定要有新思路/146
到毛里求斯开厂/148
赚回了好几百倍/150
第九章 十年动乱
家里遇到大麻烦了/155
过海关花了两个多钟头/158
小纸条派上了大用场/160
看不到一丝贵族气/163
赤脚在碎玻璃上走/165
清晨三四点钟就去排队买菜了/167
“个吃螃蟹的人”/169
没想到周总理出现在眼前/171
想吃什么就在纸上画什么/173
第十章 新疆之行
这些人说话就像“阿宝背书”/179
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呢/181
折腾了三天飞机才起飞/183
真要掘到这些宝,难那!/185
观念上的差距不是“一眼眼”/188
子虚乌有的“四通一平”/190
英国人关上了合作之门/191
创造历史的时刻/193
办法总比困难多/196
“左”的思潮还像幽灵一样/ 203
第十一章 上海情怀
“访问团出来一趟真不容易啊!”/206
恐惧感一点点消失了/208
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211
办工厂不是捐款做慈善/213
产品不能出现在国外地摊上/215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217
一分钱也不会转入香港账户/219
股价跳水似地直往下走/221
上海有大把的投资机会/223
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226
第十二章 艰难转型
一次会议改变了人生轨迹/233
“说50年不变就是不变”/235
“再也不愿做纺织了”/239
大股东对亏损束手无措/242
“我投资不是为了赚什么钱”/245
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247
赚多了就多发奖金/248
不能利用权力占大家便宜/251
用制度控制流程/253
谁能管好企业就交给谁/256
以宗教般虔诚搞实业/258
做全球同行业中好的/260
第十三章 电子王国
又要有大动作了/267
上海是绕不过去的/269
做实业的“资本”/271
不可能招到秀毕业生/273
显露出“眼高手低”的窘态/ 275
要的不是花拳绣腿/278
希望年轻人更阳光些/281
告别潇洒的时光/284
在资本市场打出了组合拳/287
第十四章 大爱无疆
有些事得抓紧时间办喽/293
一分钱也不会拿回去/296
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298
不要捐出钱反惹来一包气/301
闲在家里只怕憋出病来/303
第十五章 难忘故乡
“既当官又当老百姓”/309
要让“小上海”留住人才/311
只有民间一头热是不够的/313
谁也不愿意低人一等/315
通往成功的天梯/317
要有更多的“溢出效应”/319
第十六章 薪火相传
不要留太多钱给子女/325
基金会要永远办下去/327
强强联手才能成为强中手/331
圆了唐家一个梦/334
书院制带来新气象/337
耕耘与收获是一对亲兄弟/339
喝点洋墨水大有好处/341
让基金会成为常青树/345
后一个心愿347
第十七章 寻常一日
生活节奏变得慢了/353
每天必须做的“功课”/354
一级级台阶成了一道道坎/356
盼望着家人欢聚在一起/357
清蒸鱼是必不可少的主菜/359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361
附录一 唐翔千生活及创业经历摘要/ 363
附录二 唐翔千文选/ 371
后记 人生的一场修行/ 391
唐英年
在我对父亲的记忆里,清晰的一幕场景是,夏天的海边,父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喝着汽水,吹着海风,赤足走在沙滩上,一串串脚印有大有小,孩子们相互嬉闹,父亲开怀大笑。对我们而言,这种场景太少太少,以至于只要发生一次,就始终念念不忘。
父亲很少有这般轻松的时光,那天,或许是他难得的一个休息日,我们几个小孩,也如蒙大赦,可以和父亲无拘无束地待在一起,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流露出深切的舐犊之情。平时他很忙,忙得我们几乎很难见上他一面,即使遇见,也不苟言笑,不会摸摸妹妹的头,把她举在肩上,更何况我这个长子了。沙滩上的那一幕,就是我对父亲所保留的美好的印象。
我是父亲的长子,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出生在养和医院。有人说我是“好命”,我不否认,我生于富裕的纺织世家,祖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开出了无锡城赫赫有名的唐氏布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在香港创业,延续了家族纺织事业。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学业后,曾在父亲开办的半岛针织公司工作,参与家族生意。1991 年,我出任香港立法局委任议员,开始踏上政坛。1997 年香港回归后,获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邀请,我进入香港行政会议。2002 年开始“弃商从政”,先是任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一年后接替梁锦松出任财政司司长,2007 年转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直到2011 年9 月28 日,因为竞选下一任特首,辞去政务司司长。
一路走来,我总在想,真的只是“好命”吗?我想告诉你们,我的前面有父亲给我作出榜样:一是勤奋,二是谦让,三是硬气。这三条,让我能够在艰难的时候,硬生生撑下来,笑看风云变幻。
1997 年次参与公共事务,我的感觉很特别,发现个人微小的力量,真的可以为社会做成功一点事。2002 年,我加入董建华政府出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长,至2011 年,不足十年,从一个没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升至司长高位,我只知道不是依赖“好命”,因为,做过工业的人,基本上都不大会相信“好命”。工业家付出半斤,好的结果是取回八两。什么不劳而获、一本万利,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工业家身上。对工业家来说,所有看似幸运的事情,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半岛针织那些年,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真传,让我对“好命”两字大不以为然。我亲眼见到父亲是怎样工作的——一周只有半天休息,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如数家珍,比工人还清楚。他教会我两个字:勤奋。
我是勤奋的。我在政府工作期间,应该说得上“不辱使命”,包括奉行审慎理财的政策,以及CEPA 方面许多工作的落实,还有取消红酒税、遗产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财政司长任上,四份财政预算案都被立法会高票通过,香港经济获得大幅度反弹。
只是,一个被公认为“好命”的富家子弟,尝试成为政治家的过程是很辛苦的,要在政府、商界、劳工界、泛民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周旋,一方面要代表政府定下合理的财政期望,一方面要希冀香港人能发挥逆境中遇强越强的精神,这就需要以自己的亲和力在不同利益集团中寻求共识。这一点,让我很长时间疲惫不堪。
成家以后,我保持着每周日下午与父母团聚吃饭的习惯。因为避嫌以及政府纪律,父亲从不与我谈及工作,我也多在父亲面前抱怨几声“好累”。但是,有一日父亲主动与我谈起曾国藩的名句:“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己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他解释说,我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如果我一味只图自己的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不能让他人难为情,让人有台阶下,那是曾国藩一直秉承的原则,我非常推崇这句话。”父亲说。
我理解父亲的意图,他在说要懂得谦和及让步。他之前就常常说,一个人做事的成与败,关键取决于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到你。这个时候就看智慧了,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我顿时豁然开朗。
决定参选特首前,大部分朋友反对,劝我不要参选。我说,人各有志。“我就是想做特首”,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回答。但是,那段时间对我和家人则是一场重大考验。逆境中,我咬紧牙关,全力打拼。我的家人真的很支持我,每人以不同方式来表达,太太对我的支持不用我多说,父母也很关心,但不会烦我。3 月25 日,我落选的消息公布后,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说,我没事。他说,唐家人一直很硬气的,他翻出一些陈年旧事来佐证他所说的的硬气。我想,祖父当年威武不屈,您也有几次绝地反击,在我们唐家子孙的血脉里,硬气,一直是不会缺的。
我在美国上大学时,暑假回香港,每天搭公共交通去父亲公司里打工,与厂里一般员工那样按劳取酬。在我们四兄妹成长过程中,父母耳提面命多的一句话是: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
“在我们四兄妹成长过程中,父母耳提面命多的一句话是: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
——唐英年
事业做得大,财富积累多,并不足以成为世人楷模,而父亲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是在西方理性与东方传统激烈碰撞中形成的,能够超越时空的创新能力、商业理念与人生信仰。具体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尊重实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市场、尊重社会。值得钦佩的是,身处香港商界,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野蛮生长”,相反,他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在赢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比如,创办教育基金会。我一直认为,读懂了他,差不多就读懂了中国式商道。
2008 年,在香港工业总会主办的“2008 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和杰出工业家奖”颁奖仪式上,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巧合,我以香港政务司司长的身份担任颁奖嘉宾,亲手把“杰出工业家奖”颁发给了父亲,这个奖是工业总会表彰他对香港工业和社群作出的重大贡献。我记得,那天父亲风度翩翩、笑容可掬,我们父子好像是几十年来次在正式场合握手,连我都觉得有些不大自然,但是,这毕竟是开心的事情。有记者问我当时的感觉,我说,我自己曾获“青年工业家奖”,那是在像我父亲那样的“杰出工业家”引领下的薪火相传。
父亲也一直记得那个颁奖典礼的晚上,他很喜欢与我握手的那张合影,这些年来,一直珍放在家里玻璃橱窗的中间。我发现他常常细细端详,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
父亲是一座高山,是我们子孙的偶像。愿《唐翔千传》给予读者更多的启迪。是为序。
——唐英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