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13887
目录
鲁迅生平与作品研究
鲁迅的早逝及背后的原因
乐融
饥饿、食物与物质主义——再论鲁迅小说
王伊薇
从《眉间尺》到《铸剑》
李浩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她”与“伊”——钱玄同对鲁迅的影响
施晓燕
沈从文、鲁迅与梅兰芳
任葆华
鲁迅因何与平林初之辅失之交臂?
陈朝辉
鲁迅与美术
鲁迅与人体美术
凌月麟
革命与影像——《萌芽》上刊登的苏俄美术作品
乔丽华
鲁迅与《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览会画册》的一段曲折 高方英
《夏娃》与《苏珊娜沐浴》——记上海鲁迅故居的两幅德国版画
丁佳园
史料·辩证
鲁迅与中国书店
张翔 吴萍莉
介绍新发见的顾琅资料
徐昭武
口述与笔谈 裘士雄
新发现鲁迅四言诗偈:我的考证
王观泉
鲁海漫谈
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王锡荣
青年要在文化经典中成长——王富仁老师访谈录
黄恩恩
在仙台寻访鲁迅
陈力君
悼念高信 纪维周
读书杂记
关于《田所广海勤务日志》
章骞
读《田所广海勤务日志》
洪砾漠
透过照片读鲁迅
朱圣斌
读鲁札记二则 袁良骏
七月七日长生殿
王尔龄
请读鲁迅创作初刊本
顾农
海外鲁研
三德里的“小伙计”——创造社出版部和上海通信图书馆
[日]小谷一郎 王建华译
何为“池田鲁迅”?——池田大作眼中的鲁迅形象
卓光平
对日中文化交流的一次考察——松本龟次郎的生存之道
[日]高桥良江 江枫译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
鲁迅文物的收藏、研究与展示——兼谈人物类博物馆的科研主线
顾音海
文教结合新形式——关于在博物馆开展课本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吴美华
我以我血荐轩辕(独幕剧)
吴美华编
编后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鲁迅终年56岁,与他俩弟弟比起来,属于早逝。乐融的《鲁迅的早逝及背后的原因》一文,追溯鲁迅一生,家庭变故、兄弟失和的因素,重点分析了鲁迅在上海期间的最后一次论争,并辩证了须藤医生的治疗问题,认为“尽管,鲁迅在长期的生活工作的磨炼中,比普通人具有更大的承受力,但是,正因为,他承受的多,生命之弦绷得太紧,所以,哪怕不经意的一次对健康的疏忽,就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从饮食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分析,虽不是全新视角,不过《饥饿、食物与物质主义》一文“对于饥饿和食物的一再书写,显示了作为创作主体的鲁迅对于这一问题的关切,通过研究鲁迅相关生平可以得出,这显然和他早年的经验有关。少年时期,鲁迅本人就曾有过饥饿和贫困的体验。”鲁迅当年是否真正挨过饿,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家庭的困顿状态,想来日常饮食也不会很舒畅的。《从〈眉间尺〉到〈铸剑〉》一文是基于手稿的作品解读文章,虽然目前所见之《眉剑尺》手稿上鲁迅的修改并不影响整改故事结构,但是,仔细探讨鲁迅的修改,也是可以有所发现的,从手稿来看,尽管鲁迅将之分成两部分,但还是可以认为是一气完成的,鲁迅在广州日记所记关于此稿事项,可以认为是完成了最终修改。而作者通过手稿校正所发现的,鲁迅写作该篇时无意识地提前情节的迹象,这涉及鲁迅创作时的心态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她”与“伊”——钱玄同对鲁迅的影响》一文,以“她”与“伊”的使用,探讨了鲁迅、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人的态度,从细小处入手,展示了中国新文字使用初期的真实一面。《沈从文、鲁迅与梅兰芳》一文,通过论述认为:“沈从文与鲁迅都不喜欢梅兰芳的艺术表演,反感京剧的喧闹,对梅兰芳所代表的男旦艺术更是颇有微词;不同的是,作为古代服饰专家的沈关注到了梅戏的服装,认为它并不美观,而鲁则注意到了梅戏过于雅化、远离俗众的审美取向。”《鲁迅因何与平林初之辅失之交臂?》详细地梳理了“被视为日本左翼文坛上第一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史观来论述无产阶级文学的”林初之辅的观点,探究了鲁迅对林初之辅“表现出冷漠与不关心”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左翼文化的相互影响、交流的景观。
鲁迅终生喜爱美术,在上海时期鲁迅将这个人喜好转为为社会服务的事业,最终倡导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由此,这方面的探讨还是值得加强的。《鲁迅与人体美术》是一篇旧文,但它探讨的问题于今仍有继续进行探讨意义,它的写作与上海鲁迅纪念馆朝华文库库主张望有关,并且该文被删节的原刊难以得到,这里完整刊发。《革命与影像》一文介绍了由鲁迅、柔石、冯雪峰等编辑的《萌芽》月刊刊登的苏俄美术作品,并引述分析了鲁迅对苏俄美术作品的观感,认为“‘左联’成立后,《萌芽》上刊登了作品政治色彩非常浓厚的苏联革命美术作品,再加上鲁迅、韩侍桁的翻译介绍,对国内的左翼画家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正如《鲁迅与〈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览会画册〉的一段曲折》文题所示,文章梳理了相关史料,于今读来令人感慨。上海鲁迅故居二楼鲁迅卧室兼工作室的两幅德国版画为人所熟知,但版画作者是谁则不甚了然,《〈夏娃〉与〈苏珊娜沐浴〉》一文初步探究了该作者以及其他作品的情况是前人未有涉及的。
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编辑翻译的《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看似与鲁迅关系不大,不过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日甲午战争,正是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鲁迅的人生也同样受这大历史的影响。同时,《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经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吉田旷二捐赠,成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收藏。本辑刊发两篇相关文章,以作为《上海鲁迅研究》2015年冬号所刊《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暨〈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研讨会略述》一文的补充。
《三德里的“小伙计”》一文,通过现存文献的梳理,还原了创造社出版部的创建历程,并考察了创造社出版部与上海通信图书馆人员的交往,作者认为创造社出版部与上海通信图书馆的青年们,是在五四退潮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职业青年,他们通过组建社会服务机构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学运动,试图解决当时出版社与作者、图书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他们的工作扩展了新文学的影响,同时,他们以“职业”的方式来做这些直面社会的工作,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作出了贡献,其中大部分人由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作为专业机构,上海鲁迅纪念馆将怎样做好文物征集、学术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宣传教育等工作,《鲁迅文物的收藏、研究与展示》一文,顾音海站在鲁迅博物馆以及人物类博物馆的高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分块面对具体的事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提出了设想,作者认为:“鲁迅博物馆以及人物类博物馆,在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上,要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石,以宣教为窗口,明晰科研主线,贯彻科研精神,制定、落实好切实可行的各类规划计划,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文化共享职能。”鲁迅作品课本剧是上海鲁迅纪念馆所主导的独特的弘扬鲁迅精神的方式,作为实践者,作者《文教结合新形式》一文中对课本剧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课本剧活动能够优化博物馆教学,架起博物馆与学校的桥梁,使学生加深对博物馆陈列内容以及鲁迅作品中难点的理解,提高博物馆宣教效果。”本辑还刊出了作者创作的剧本,期待有识之士以更多的方式来弘扬鲁迅精神,广布鲁迅文化。
编者
2016年3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