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历史史学理论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

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

作者:曲伟 孙浩进 杨昕沫 陈秀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ISBN: 9787520113687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103.99

类别: 史学理论 SKU:5d8499065f984910454192c8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3687

内容简介
1979~2000年,是黑龙江屯垦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垦区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指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试验探索,全面改革经济体制,为黑龙江垦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短短20多年时间,黑龙江垦区成为世界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领先者、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之路的先行者、世界性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成功者,黑龙江垦区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作者简介
曲伟,现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名誉博士,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出版学术成果300多万字。

孙浩进,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论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等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出版编著4部,在CSSCI期刊发表20余篇。
目  录
章 拨乱反正与垦区的历史转折(1979年)
  节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一 解放思想讨论的展开
    二 工作重点转移的部署
    三 农场革委会撤销后的双层领导体制
  第二节 生产经营的战略调整
    一 “突出总体、加强两翼”发展思路的提出
    二 多层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三 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
  第三节 发展垦区的重大举措
    一 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
    二 《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发布实施
    三 知青大批返城与补充垦区师资力量
  第四节 历史转折阶段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 垦区准军事化组织的延续和变革
    二 垦区社会组织的改革与演进
    三 垦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与发展
  结 语
第二章 试验探索阶段的垦区改革(1979~
1985年)
  节 垦区改革的发端
    一 全国农业改革的布局
    二 全国垦区改革的决策
    三 黑龙江垦区的改革部署
  第二节 积极探索承包经营责任制
    一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包干责任制
    二 推广浮动工资和产量工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 试行生产责任与浮动工资相结合的责任制
    四 试行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农联合承包制
    五 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三节 摸索推广职工家庭农场
    一 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提出
    二 探索“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
    三 试行小农场“四到户、两自理”改革
    四 垦区家庭农场改革初见成效
  结 语
第三章 垦区的对外开放和生产发展(1979~
1985年)
  节 引进利用外资与先进农机设备
    一 利用外资与引进农机的政策成效
    二 世行贷款与先进农机装备的应用引进
    三 利用国外政府贷款购置现代农机装备
  第二节 建设洪河农场的补偿贸易方式
    一 垦区补偿贸易试点获得国家批准
    二 中国洪河农场建设中的日本资金与美国设备
    三 通过补偿贸易建设洪河农场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垦区家庭农场建设的反复与完善
    一 对应否兴办家庭农场的争论
    二 铺开兴办家庭农场的实践
    三 实现兴办家庭农场的突破
  第四节 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示范作用
    二 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推动作用
    三 农业机械化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 准军事化组织的变革
    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 语
第四章 垦区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1986~
1995年)
  节 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
    一 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
    二 垦区适度规模经营的“三田制”启动
    三 绥滨农场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四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条例》的正式颁布施行
  第二节 家庭农场改革的推进
    一 “四到户”与垦区家庭农场的建立
    二 “两自理”与垦区家庭农场的自主经营
    三 家庭农场“四到户、两自理”改革的显著成效
  第三节 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
    一 场(厂)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
    二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逐步施行
    三 企业相关配套改革的同步推进
  第四节 垦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一 全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全面改革
    二 统筹统支变为财务包干
    三 财务收支上划中央财政
    四 垦区财务包干体制改革的成效
  第五节 垦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改革
    一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的工业发展改革
    二 工商运建服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结 语
第五章 深化改革阶段的垦区发展(1986~
1995年)
  节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粮食产能的贡献
    一 “以稻治涝”,助推中低产田改造
    二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 提高科技水平,促使科技垦区粮食大幅增产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广
    一 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与生产
    二 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三 农业机械动力的全面提升
  第三节 提升粮食产能的规划与实施
    一 靠政策支撑黑龙江国营农场综合发展
    二 垦区100亿斤商品粮目标的谋划立项
    三 粮食产能突破100亿斤的战略意义
  第四节 垦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二 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提速
    三 垦区多元产业发展的倍增
  结 语
第六章 垦区的改革深化与结构调整(1996~
2000年)
  节 垦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一 调增水稻种植面积
    二 调增玉米种植面积
    三 调减大豆种植面积
    四 调减小麦种植面积
  第二节 垦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 奶牛养殖业的萎缩
    二 牛奶产量的减少
    三 扩大肉牛生产
    四 扩大生猪生产
    五 扩大禽类生产
  第三节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一 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的扩大
    二 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值的提高
    三 绿色有机食品农牧企业的增加
    四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品牌的培育
  第四节 垦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一 国企改革脱困目标如期实现
    二 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到位
    三 全面实施农场内部政企改革
    四 深入推进多项体制配套改革
    五 垦区推进改革的三种实验模式
  结 语
第七章 垦区的农业产业化及其成就(1996~
2000年)
  节 北大荒农垦集团的组建
    一 企业集团化改革的国家决策
    二 农垦北大荒集团的谋划建立
    三 集团化龙头发展的多元举措
  第二节 农垦北大荒集团的发展
    一 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 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 成为农业的领军龙头
  第三节 农垦北大荒集团业绩的提升
    一 提升绿色品牌的影响力
    二 进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三 集团综合硬实力的跨越
  第四节 垦区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一 加快集团化发展
    二 加快工业化步伐
    三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四 规模化集聚的加快
  第五节 产业化集团带动下的家庭农场
    一 企业与农场利益关联机制的建立
    二 龙头企业对家庭农场的反哺
    三 家庭农场成为企业原料的基地
  结 语
第八章 垦区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行(1996~
2000年)
  节 垦区职工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一 “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二 农垦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推进
    三 家庭农场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成为全国现代化大农业改革试验区
    一 垦区成为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二 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三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试验区
  第三节 新一轮农垦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一 “整体政企合一、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
    二 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三 农垦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行
    四 垦区推进改革的主要成就
  第四节 垦区扩大对外开放
    一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扩大
    二 新一轮垦区流通体制改革
    三 域外垦区农业开发取得的进展
    四 垦区外资企业发展与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应用
  结 语
第九章 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1996~
2000年)
  节 垦区农业机械化建设
    一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的启动
    二 垦区机械化与空地立体化作业的实现
    三 农机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 综合机械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节 垦区科技建设
    一 自主创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二 农机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三 畜牧新技术的推广
    四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第三节 垦区水利化建设
    一 水利建设投资增加
    二 水利工程建设加快
    三 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易旱易涝面积减少
    四 垦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 粮食产量实现历史跨越
    二 垦区纯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三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四 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结 语
第十章 垦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1996~
2000年)
  节 垦区的生态建设
    一 保护生态的举措
    二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三 节水垦区的兴建
    四 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 垦区的城镇化建设
    一 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决策
    二 垦区城镇化建设的举措
    三 垦区城镇化建设的成效
  第三节 垦区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 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 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
    三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四 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第四节 垦区屯垦戍边的职责
    一 垦区军事组织的历史演进
    二 戍边维稳的重要力量
  结 语
第十一章 垦区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北大荒精神
  节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一 阶段(1947~1985年):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准备
    二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从理论创立到总体形成
    三 第三阶段(1994~1999年):从理论形成到系统成熟
    四 第四阶段(2000之后):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 北大荒精神主要内涵的阐释
    二 丰富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三 繁荣北大荒文化的硕果
    四 出彩北大荒人物的典型
  第三节 北大荒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一 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者
    二 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三 屯垦戍边的守护者
    四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五 北大荒文化的传承者
  结 语
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后记
   
前  言
导  言
        
        1979~2000年,是黑龙江屯垦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阶段。黑龙江垦区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积极试验探索,全面改革经济体制,为加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短短20多年间,黑龙江垦区由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跟随者,发展为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跑者、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世界性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引领黑龙江垦区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8年,黑龙江垦区作为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跟随者起步。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农业单产过低,总产量过少;产业过大,第二、第三产业过小;没有体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197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与国内比水平不高,与国外比差距巨大。1978年垦区粮食总产46.9亿斤,亩均粮食产量204斤。虽然对比1949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19.7亿斤)增加了1.3倍多,亩均单产(90.7斤)增加1.2倍多,但这一水平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约100斤,与黑龙江省、全国亩均粮食产量相比也有71斤、133斤的差距。由于单产水平低,垦区1978年上交国家商品粮只有20.9亿斤,粮食商品率仅为44.6%,且从产业结构上看几乎是产业独大,第二、第三产业过于弱小。上述数据表明,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经济优势、规模优势和国家队优势远未得到发挥,巨大潜力远未释放,处于低谷徘徊状态。国家屯垦战略在黑龙江垦区面临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拐点。
        1979~2000年,黑龙江垦区成为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跑者。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农业单产较高,总产较多;产业较大,第二、第三产业增长,开始体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2000年,垦区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46.9亿斤增至162.8亿斤;亩均粮食单产由204斤增至597斤,不仅分别高于同期黑龙江省、全国亩均粮食单产(432斤、568斤)165斤和29斤,也一举扭转了因一季生产造成的亩均单产长期低于全国的被动局面。黑龙江垦区1979~2000年粮食单产增幅(193%)也高于1949~1978年30年间垦区亩均单产增长67个百分点。2000年,黑龙江垦区年度上交国家商品粮由1978年的20.9亿斤跃升至128.7亿斤,增加5.2倍;粮食商品率也由44.6%跃升至79%,增加34.4个百分点;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由2295万亩升至2728万亩,增加(400多万亩)不足20%。这些表明,黑龙江垦区生产潜力得到了较大释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也表明黑龙江垦区开始成为全国粮食商品率的地区,国家在黑龙江建设全国的屯垦基地的战略决策大见成效。
        1979~2000年,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先行者。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在国家投资、布局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黑龙江垦区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农业机械总动力由不足150万千瓦提升至330万千瓦以上。在垦区耕地面积分别仅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15%和全国耕地面积0.15%的情况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占全省的21.6%和全国的0.7%,这表明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率完成了由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到高于全省、全国水平的历史转变。垦区先后建成了3万亩、30万亩、3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终完成了2000万亩耕地的现代农机装备任务,使黑龙江垦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始终位居国内领先水平。这表明国家对黑龙江屯垦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979~2000年,黑龙江垦区成为世界性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逐步推行由家庭农场包干到“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份多元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系列改革进入全国前列。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黑龙江垦区实际,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更能发挥黑龙江垦区的各种优势,是黑龙江垦区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985年2月黑龙江垦区开始全面兴办家庭农场;1995年全面推行“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拥有3000万亩耕地、156万人口、增加值145亿元的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探索创新确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充分体现了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的管理思路,使大农场的优越性和小农场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这种既不同于美国的家庭农场模式,也不同于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动不同主体积极性的“统分模式”,形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体制优势”,提供了黑龙江垦区跨越式发展的“制度红利”。
        1979~2000年,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家屯垦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2000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生产总值145.7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9288元,分别高于同期全国(7858元)18%与黑龙江省(8294元)12%;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3337元,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48%与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55%。黑龙江垦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实现由低于黑龙江省与全国水平到高于黑龙江省与全国水平的历史性转变。这些不仅从经济成效上验证了黑龙江垦区的体制机制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体现了黑龙江垦区开始成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佐证了黑龙江垦区跻身于世界性国家屯垦之路的成功者行列;也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推动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979~2000年,黑龙江垦区形成了日趋完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6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培育和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英雄的黑龙江垦区人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全面集中体现,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垦区建设全过程的伟大精神财富。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到20世纪60年代全国近百万知识青年来到黑龙江垦区艰苦创业,垦区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垦区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历史转变中,既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又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丰富完善了北大荒精神的科学内涵: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北大荒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之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979~2000年,黑龙江垦区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具体来说经历了试验探索、深化改革、开拓前进三个阶段。
        试验探索阶段(1979~1984年),黑龙江垦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进行试验探索,调整传统经营模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这个阶段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使垦区经济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的轨道。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建立农业现代化窗口。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震等同志先后到垦区视察,对垦区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实行财务包干,变革经营管理体制。1979年实行财务包干的当年,垦区实现净利润1006万元,比1978年扭亏增盈12111万元,以后又连续多年盈利。四是实行承包责任制,试办职工家庭农场,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垦区分离农业劳动力6万多人,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深化改革阶段(1985~1995年),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由试验探索转向能动推进,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实施。其间垦区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三是实行以“四到户、两自理”为标志的农业改革,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风险意识,又使农场甩掉包袱并摆脱了困境。四是启动实施国家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志着垦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创造出了国内一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水平。
        开拓前进阶段(1996~2000年),黑龙江垦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其间,垦区在六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是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实现。二是战略性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明显增加,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迅速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完达山”、“北大荒”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全国叫响并打入国际市场。四是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成效。对外贸易稳步发展,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外资利用规模逐步扩大,进一步扩大了垦区在国内外的影响。五是小城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小城镇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政法、民政、信访、统战和民兵工作明显加强。六是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凝聚起了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不甘人后、努力争先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伟大力量。
        《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共分为十一章:章,拨乱反正与垦区的历史转折(1979年);第二章,试验探索阶段的垦区改革(1979~1985年);第三章,垦区的对外开放和生产发展(1979~1985年);第四章,垦区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1986~1995年);第五章,深化改革阶段的垦区发展(1986~1995年);第六章,垦区的改革深化与结构调整(1996~2000年);第七章,垦区的农业产业化及其成就(1996~2000年);第八章,垦区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行(1996~2000年);第九章,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1996~2000年);第十章,垦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1996~2000年);第十一章,垦区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北大荒精神。
        孙浩进、陈秀萍、杨昕沫分别撰写了、二、三、八章,第四、六、九章和第五、七、十章,第十一章由孙浩进、杨昕沫撰写。本书主编曲伟主持了本卷提纲的设计,撰写了导言和后记,审读了本卷全部文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由衷感谢中共黑龙江省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本书列为省部合作重大项目给予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高跃辉、史志办主任曲伟等同志审稿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
   

抢先评论了 “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见识城邦·哈佛中国史(精装全6册)

EUR €245.94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EUR €55.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史记 文白对照 曾国藩李静星点评 精装直读本

EUR €30.99
评分 4.50 / 5
加入购物车

我在故宫修文物

EUR €33.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