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历史史学理论黑龙江屯垦史(第三卷)

黑龙江屯垦史(第三卷)

作者:朱宇 丛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ISBN: 9787520115995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78.99

类别: 史学理论 SKU:5d8499065f984910454192d4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5995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从1966年到1978年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黑龙江地区屯垦的曲折发展过程,叙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生产发展、戍边备战、文化发展及后期转型发展,生产建设兵团以外的国营农场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知识青年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贡献。   
作者简介
朱宇,男,1959年出生,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政治学)带头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学术带头人(政治学理论);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基层治理。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政治学会会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专家顾问委员会法律社会专家组专家。出版《中国乡域治理:回顾与前瞻》、《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黑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报告》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报告40余篇。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丛坤,男,1956年生,黑龙江五常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政府参事,主要社会兼职:黑龙江省省政协委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东北地域文化与民俗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省级课题多项。主编著作有《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10卷)》、《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黑土文化》等。
目  录
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节 兵团成立前的垦区
    一 “六六·三”复转官兵进入垦区
    二 农建一师、二师的组建
    三 组建时期的艰苦环境与复转官兵的高昂斗志
  第二节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的背景
    一 国防的需要
    二 粮食生产的需要
  第三节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的过程
    一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筹建
    二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第四节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建制与地域分布
    一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
    二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和地域分布
  第五节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人员的构成
    一 现役军人和复转军人
    二 知识青年
    三 其他人员
第二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与备荒
  节 开荒建团
    一 开发抚远荒原
    二 修建二抚公路
    三 修建福前铁路
  第二节 建设粮食基地
    一 推进水利建设
    二 扩大机械化生产
    三 探索科学种田
    四 实施“五五”规划
  第三节 发展多种经营
    一 扩大副业生产
    二 推进工业建设
    三 拓展商业贸易
    四 发展交通通信
  第四节 经济曲折发展
    一 极“左”路线的影响
    二 生产经营上的滑坡
    三 “包、定、奖”政策的出台
    四 经济缓慢发展
第三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戍边与备战
  节 兵团的军事定位
    一 强化边防安全
    二 维护边疆地区稳定
    三 配合野战军军事行动
    四 实施抢险救灾
  第二节 兵团的战备训练
    一 组建战略值班分队
    二 “平战结合”与“三打三防”的战训方针
    三 参加实战演习
    四 开展“野营拉练”
  第三节 巩固和保卫边疆
    一 边境巡逻警戒
    二 支援珍宝岛战斗
    三 八岔岛保卫战
    四 军备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节 教科文卫建设
    一 高等教育的停顿与基础教育的加强
    二 恢复垦区科研体系
    三 建立垦区医疗体系
    四 创建通信网络和电影工作站
    五 出版《兵团战士报》和《屯垦戍边报》
  第二节 文学艺术创作
    一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萌发
    二 垦区美术班及其创作
    三 垦区的文艺宣传热
    四 北大荒摄影及知青题材画册
  第三节 垦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特色
    一 承续军垦特色
    二 呈现城市文明
    三 凝聚兵团精神
    四 丰富边疆文化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的知识青年
  节 黑龙江垦区知识青年概述
    一 省内下乡知识青年
    二 省外下乡知识青年
  第二节 垦区知青的生产实践活动
    一 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
    二 工业战线上的生力军
    三 文教卫生领域的主力军
  第三节 垦区知青的社会文化生活与返城
    一 兵团知青的准军事化生活方式
    二 垦区知青的社会文化生活
    三 黑龙江垦区知青大返城
第六章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黑龙江国营农场
  节 黑龙江农场体系的变化
    一 黑龙江农场体系的构成
    二 黑龙江省农垦厅的撤销
    三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的建立
  第二节 国营农场职工群体主要构成
    一 知识青年群体占管理局职工人数比例大
    二 刑满就业农工也占职工群体的相当部分
  第三节 国营农场的生产经营
    一 农业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二 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加快
    三 骨干科研班组站相继成立
    四 各种民生行业有序发展
    五 畜牧事业取得进步
第七章 黑龙江国营农场的体系重构与转型发展
  节 黑龙江国营农场体系的重构
    一 撤销兵团建制与成立农场总局
    二 农场总局的建制与布局
    三 撤销革委会与建立场长分工负责制
    四 “政企合一”体制的强化
  第二节 黑龙江国营农场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一 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 发展农业科技
    三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四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黑龙江国营农场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一 “三为主”发展方针的确立
    二 发展“五小”工业企业
后 记
   
前  言
导  言
        
        《黑龙江屯垦史》第三卷记述的时段为1966~197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对黑龙江屯垦史而言更有其特殊性。
        《黑龙江屯垦史》绕不过曾经发生的这段历史,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进而指出:“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以上是我们记述这段历史所遵循的原则。
        这一时期又涵盖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1965年,基于中苏关系逐步破裂的现实,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沈阳军区所属部队的1万余名干部、战士转业到黑龙江(后称“六六·三”复转官兵);1966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以此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农建师(简称农建一师)和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合江农建师(简称农建二师),但筹建工作开展不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筹建工作进展迟缓。
        1968年6月18日,主席对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文件做了批示,史称“六·一八”批示。“六·一八”批示对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任务、体制、干部管理均作了原则性规定。明确兵团由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革委会双重领导,兵团纳入军队序列,兵团的任务是:“屯垦戍边、劳武结合、发展生产、保卫边疆。”根据主席批示,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7月1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召开大会,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兵团司令部设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共接收国营农场、牧场、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师、三师、四师、五师及独立一团、二团、三团。1969年7月15日,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兵团职工总人数达到60万人。1973年8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交由黑龙江省委领导。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虽然把戍边任务放到了重要位置,但屯垦任务并没有松懈,至1976年,兵团在8年当中开荒530万亩,耕地面积从1968年的1384.9万亩,增加到1976年的1915.2万亩。粮食总产量从1968年的26.68亿斤,增到1976年的38.78亿斤。8年累计上交粮食99亿斤,兵团的工业生产总值也从兵团组建时的1.37亿元增加到3.91亿元,增长了185.4%,不仅改变了垦区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也为垦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5年10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征得沈阳军区党委同意后,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1976年2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同时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在中苏关系紧张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尽管只有短短8年的历史,但它不仅在黑龙江农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时期又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期。素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垦区,是全国知识青年(后文简称知青)上山下乡早、集中、重要的地区之一。黑龙江省城镇知青下乡始于1953年,是年鸡西县、鸡西矿务局陈万荣等43名青年组成支边垦荒队赴八五一〇农场。1955年11月佳木斯109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奔赴萝北建立佳木斯农场(后更名为佳木斯集体农庄)。1956年,下乡知青又陆续建立了牡丹江青年集体农庄(后更名为青年农场)、哈尔滨集体农庄等。省外下乡知青发轫于1955年8月到萝北开荒建场的、以杨华等为首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据相关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的青年支援北大荒,当时奔赴北大荒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哈尔滨等省市的垦荒队员共计14批2600余人,他们在荒原上建立了8个以各自城市命名的青年集体农庄。1968年,黑龙江垦区各类农场开始大量接收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份的下乡知青,下乡时间多集中在1968~1970年,截至1970年年底,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收京、津、沪、浙地区及黑龙江省内知青达35万余人,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在中国知青史上,黑龙江垦区知青的社会贡献堪称突出,翻开黑龙江农垦系统的史志,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知青在屯垦戍边中的贡献。数十万朝气蓬勃的知青进入垦区,成为改变北大荒面貌,积极传播新文化,促进垦区全面发展的生力军。据1974年冬的调查,垦区生产队的小学教师几乎100%是知青,中学教师、医院护士中知青占70%,财会、商贸战线职工中知青占50%,其他如广播、宣传等领域更几乎是由知青包揽天下。特别是知青在屯垦戍边、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进程中积极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涌现了一大批饮誉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艺术家。著名作家张抗抗、梁晓声、肖复兴、陆星儿、贾宏图、蒋巍、韩乃寅、陈可雄、孟久成、宋学孟、刘进元等,画家陈宜明、周胜华、赵晓沫、李斌、沈加蔚、刘宇廉、张朝阳、王兰、于承佑等,都是从这块黑土地走出去的,他们为祖国屯垦戍边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黑龙江垦区今天辉煌的背后是60多年来北大荒人辛勤的耕耘,其中数十万知青付出的青春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我们认为,《黑龙江屯垦史》应以屯垦戍边为记述主线,从而有别于《黑龙江知青史》,因而有关知青的记述有失丰满。又因体例所限,本卷对黑龙江省知青的记述仅限于垦区系统,在此,谨向包括黑龙江垦区知青的全体为屯垦戍边做出贡献的知青致歉。
        1966~1978年,黑龙江垦区农场种类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农垦体系(生产建设兵团)、省属及县属四场(含监狱系统农场)省属“四场”垦区是指在兵团成立后未被纳入兵团系列的省属国营农场,这些农场一度下放地方政府管理。1972年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先后接收省属农(牧)场81个。两大系列。为了与广大农村社队相区分,在体例设计上我们基本以农垦体系为主干,对省属及县属四场则另设一章予以记述。
   

抢先评论了 “黑龙江屯垦史(第三卷)”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EUR €30.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EUR €30.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

EUR €33.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

EUR €40.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