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6045043
丰富少数民族电影文学创作面貌促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繁荣/丹增
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王兴东
以少数民族影视独特魅力和丰富样态展示中国影视多样性美学风采/扎西次仁
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研究和评论/周斌
第二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作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学创作的若干关系分析/厉震林衣凤翱
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歌唱片的经典创造/盘剑
简论新中国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创作/吴凑春
论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学创作/周仲谋
对《无情的情人》电影批评的反思/栗军
田壮壮导演的少数民族电影特征分析/陈丹
第三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研究
影视手段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中的意义和作用/李克
《狼图腾》:跨文化制作之“橘逾淮为枳”/杨晓林
汉文化观照下少数民族电影中的人性反思与生命伦理/尹晓丽
台湾多元族群文化的张扬与表达——以导演魏德圣为例/李晓红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三重变奏:国家认同、民族身份和西方视域/田星
第四辑 藏族题材影视剧作研究
从多侧面展现藏族的历史文化与藏区的发展变化——论新中国藏区题材故事片剧作的创作发展/周斌
以电影的方式塑造和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王军君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
《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吴迎君
论藏族题材电影文化主体性之构建/张涛
万玛才旦电影的主题解读——以《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为例/吴娇
还原一个真实的藏区——论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初衷/李荣
万玛才旦电影《老狗》现代性意蕴分析/徐敬文
《老狗》的文化困境主题表达/王霞
第五辑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研究
新世纪电视剧少数民族叙事与民族国家想象/李兴阳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嬗变轨迹/彭慧媛
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民族文化特征/张欣琳
……
第六辑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研究
第七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业研究
附录
后记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有诸多经典之作,如《五朵金花》《刘三姐》等。有关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如在云南昆明举办“第五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期间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著了新中国部有关少数民族电影的专题著作《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奖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论文集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从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电影学等角度研究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具体问题,总结了经验并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和后来的研究一样,该文集对有关少数民族电影研究中的对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创作还缺乏关注,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于此,本文尝试之。
新中国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创作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阶段,而中间包含“文革”在内的十几年是空白期。
一、“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
早一部有关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当属《中华女儿》(1949),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创作,颜一烟编剧。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东北的“八女投江”的真实事迹。该片为了强调各民族深受日寇的侵略并一致反抗御敌的精神,特意强调了其中女战士的少数民族身份,即抗日女英雄安大姐(即安福顺),朝鲜族人。该片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部抗日题材影片和部获国际奖的影片(荣获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后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该片也是中国“第三代”著名导演凌子风的处女作(凌子风和翟强联合导演)。于此足见该片在当代中国电影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传记片创作史上的重要性,虽然该片是群像传记片,安大姐的戏份不占主要地位。
《中华女儿》因为是一部群像传记片,焦点集中在胡秀芝身上,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等,民族特色并不明显。而《回民支队》(1959)则是一部民族风味十足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该片编剧李俊、马融,导演冯一夫、李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影片讲述回族武装在马本斋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化解内部矛盾,坚持同日寇作战。该片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对回族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的把握与塑造。因为是回族人物传记片,影片着力表现回族服饰、生活习惯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如为了满足回族战士宗教信仰和生活的需要,八路军郭政委特意为回民支队聘请阿訇。这是只有少数民族电影才特有的情节。不仅如此,影片创作者还抓住回族民族特色的本质——民族精神,把镜头深入人物的性格与心灵中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回族虔诚的信仰、美好的人性、纯洁的感情和顽强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进一步激励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该片看后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够跨越历史时代,给不同时代的人增添无穷的前进力量。
该片的艺术也颇有考究,如手镯这个小道具就令人印象深刻。初是哈少福(马本斋母亲的侄子)看见手镯,嫌其古旧,对马母说等自己出人头地,给她买副纯金的。老人一笑了之。后来马母被日寇逮捕,绝食抗争,奄奄一息时手垂到床下,手镯落地破碎。后是影片将结束时,破碎的手镯经由马本斋之手放在牺牲的郭政委身上的特写。显然,手镯这一道具一方面完成了马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的描写,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普通回族母亲内心的壮美;另一方面也为马本斋之所以能够克服军阀作风、走上新生给出了答案,更隐喻了中华民族精神、爱国意志的继承。可见,手镯这一道具的隐喻极富民族特色,韵味无穷。因此,《回民支队》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均比较成功且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记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