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85735
绪言 (1)
人物 (4)
“蕊柯
娜,说说吧……”喷发后数年 (8)
贵妇人和舰队司令 (12)
幻梦般的别墅 (29)
宴会:谁存、谁亡? (47)
醒来的庞贝 (52)
在庞贝化妆 (66)
光笼罩着城市 (70)
庞贝的比佛利山 (86)
两个前奴隶的奢华宅院 (106)
庞贝的酒店 (115)
万物皆流动……除了水 (140)
广场上的话题 (159)
伸向城市的手 (170)
谋杀恺撒的凶手,印度的神和妓女 (188)
我没对你说出的话…… (204)
埃尔科拉诺:海湾的一颗明珠 (218)
纸莎草纸书籍别墅的约会 (243)
藏着一批惊人的财宝的农庄 (255)
为全帝国供给葡萄酒 (265)
“赌场”,性和妓院 (277)
陨灭的开始 (286)
原爆点:火山喷发 (292)
吓呆了 (295)
那团火山云越来越高 (307)
空中的地狱 (312)
逃跑或死亡:相遇的命运 (315)
陷于绝境:初的坍塌 (324)
徒劳的等待 (331)
消逝的太阳和生命 (334)
舰队司令的后一趟旅行 (337)
初的死亡之云 (342)
埃尔科拉诺:市民们在哪里? (347)
无声又滚烫的死神 (352)
噩梦般的一夜 (365)
巨流
3号:死神轻触着庞贝 (368)
巨流
4号:给火山云活埋了 (372)
巨流
5号:打向庞贝的一拳 (383)
巨流
6号:舰队司令的杀手 (385)
舰队司令回家 (390)
浩劫之后 (403)
附录 (407)
感谢 (417)
由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知名电视节目撰稿人阿尔贝托·安杰拉(Alberto Angela)撰写的《庞贝三日》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阿尔贝托曾出版了《古罗马一日游》《帝国》《游西斯廷礼拜堂》等著作。得益于长期为电视节目撰稿,阿尔贝托的叙述画面感十足,情节处理张弛有致,令读者身临其境欲罢不能,这也是他多部作品长销不衰的秘诀所在。
《庞贝三日》是阿尔贝托竟二十年之功为读者奉上的一份文化大餐。在这二十年里,阿尔贝托无数次亲临庞贝遗址,查阅、考证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和考古专家们的发掘记录,综合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结果,考察了遗址及周边地区的每一个细节,将这些考察与研究结果融汇在画面张力极强的叙述中,带着读者徜徉于庞贝古城,带给读者如穿越时空般的欣喜与惊艳。
庞贝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00年,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因其位于交通要冲且有优良的海港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兴旺的商业城。公元79年的火山爆发,一夜之间将庞贝掩埋在火山灰之下。1500年之后,人们偶然发现了庞贝的遗迹,经过多年发掘,庞贝古城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着火山喷发保留下来的场景。
蜚声世界的庞贝古城作为旅游胜地,毕竟只能见到一些残垣断壁。了解庞贝的历史成为到此一游的游客们的必修功课,知晓了火山喷发如何掩盖了庞贝会令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庞贝三日》带领游客从火山喷发的三天前开始,在庞贝城里漫游,入情入景地深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娓娓讲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历史、建筑,居民们的风俗、信仰、职业、饮食习惯等等,带你体味火山喷发先兆的不断的地震,观察一次次地震造成的破坏,依次展示了庞贝古城的方方面面。在火山喷发时,又带领游客们观察不幸的遇难者的故事,详尽描写火山喷发时的恐怖,无数男女老幼于穷途末路中四下逃遁的绝望无告,读来令人屏息扼腕。
这部书基于作者深厚绵密的学术考察,论断精当,阐述规范,是不可多得的集学术研究与可读性为一体的巨著。在书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经多年思考得出的三个重要的新发现:吞没庞贝的并非维苏威火山喷发,而是维苏威乌斯;火山喷发并非是盛夏的8月24日,而是秋季的10月24日;层层揭示了老普林尼之死的真相。
这部著作视野宏阔,信息丰富,弥补了广为流传的BBC公司出品的纪录片《庞贝的*后一天》过于简约的不足,较之于电影《庞贝末日》则更加写实,可堪称作一部庞贝自由行三日游的掌上宝典。
无声又滚烫的死神
埃尔科拉诺
公元79年10月25日1:00
喷发后12个小时
CONTIQUERE
OMNES
大家都沉默了……
喷发柱这时达到了三十千米的高度,每秒钟平均喷射二十万吨碎成小片的岩浆。岩浆库的一半已经充满了气泡。
从此刻往后的多少个小时里,喷发柱将在两种情况之间徘徊:一种将是充满空气,不重,能够保持自身的平衡,尽管飘飘摇摇的(如一张被风吹到空中的报纸那样);另一种将是没有足够的空气,会突然坍塌而形成杀死无数人的滚烫的岩浆流。
在很多个小时里,火山内的岩浆将会轮流更替这两种状态,多次上升和塌落。
次塌落将使喷发柱倏地下降整整十千米。为了对此现象有个概念,可以想想世界贸易中心的突然坍塌,我们都见过它产生的巨大灰尘“墙”在纽约街道上迅速挺进。
因此,从火山上下来一个“岩浆流杀手”。火山学家们称之为巨流1号,它向着埃尔科拉诺滚滚而来。
它的速度大约为每小时一百公里,内部温度是500℃至600℃。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声响地无情推进。静悄悄地前进,一如死神
……
夜里没人觉察到它,也许有人将在后的瞬间看见那些微红的亮光,然为时已晚。用两秒多三秒钟便穿过城市和条条向海的卡尔多街,它们使之直接投往沙滩……
它是一阵滚烫的微风,然而不具有摧毁力,因为主要是由灰烬和炽热的气体构成的,无力将所遇之物或者它一路下来时致死的人卷走,而把他们留在与它相遇的原地。
洪流前进着,它在抵达沙滩之前,先杀死了少数留在家里的那些人。考古学家们将发现共三十二具尸骸(低于全体居民的百分之一)。其中有奥古斯都祠堂的门丁,他还在睡觉,死于一瞬间,然后着了火的天花板塌落在他身上把他烧成了炭。
接着轮到躲避在广场公共浴室的男更衣室里的几个人:三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青年和一个小男孩。尸体中的一具仅烧焦了左半边,其余的则没有,这是因为巨流到达时他在门口。
接下来的遇难者是个低微贫寒的男人,可能是个奴隶,被巨流突然袭击并杀死在一座房屋的二楼,后来它被意味深长地冠名为“骨架之家”。
火山碎屑流在它的前进中不断地杀人,下次死于非命的是长于宝石浮雕和戒指印章的宝石匠的学徒。他大约十五岁。可能正是宝石匠叫他回店里去拿一些宝石的。考古学家们将在铺子和厨房之间的一条小过道里发现他的骨架,头钻在床下,处于一种无望的自救中。
接着是摇篮中的男婴和他的家人,加上其他在马克·皮廖·普里米杰尼奥·格拉尼亚诺之家的亲属,一共七具骨架。
让人震撼的事实是,巨流1号不仅夺人性命,而且还抹杀颜色!
许多房屋中的黄色墙壁变成了红色!是典型的高温造成的一种反应。同样的还有雕像,金色的头发半秒钟即变成红色(让很多理发师妒忌的时间)。
在某些墙上仍然可以看到灼热的空气给黄色壁画涂上“想要的”红色。简而言之,是黄色褐铁矿在高温下变成红色赤铁矿。
这个现象使一些学者认定,“庞贝红”从未有过,因为它是喷发的热量的结果。不过,需要说明这是个不太可信的论点。当然有红色,热量从未抵达的地方也有(在庞贝被浮石掩埋的那积层下有之,在维苏威区域有之,帝国的许多其他地方包括罗马有之)。
火山云裹挟的乡间葡萄园的残枝断藤,后来竟然将在城里发现。
后,火山碎屑流涌到埃尔科拉诺的尽头,扑向沙滩,转眼间杀死所有的人。
我们努力想象一下,在那种时刻置身于海滩意味着什么。比如,我们和一名禁军合为一体……
他的眼睛在打量着穹隆里面的人。尽管场面悲惨情况紧急,却不失秩序和尊严。寥寥几盏油灯照亮黑暗中的脸,他看见有人在低声交谈,还有一些人把孩子们紧紧抱在胸前或在竭力鼓舞一个显然是忧心忡忡的亲属。
海,在黑暗中喘着,抛甩着浪涛使之猛烈粉碎在岸边。在他头顶上,骤然而起的闪电刺破天空的同时短暂地照亮了喷发柱。它越来越高了。此刻好像覆盖了整片天空。在与维苏威乌斯的黑影交接的较低的那部分,可以看见丝丝缕缕的红色,白天隐约可见,现在是异常分明。真好似一个巨人铁匠的烟雾缭绕的铁匠铺……
忽然,禁军听见了什么。他转向维苏威乌斯。它消失了!喷发柱也同样消失了。取代它们的只有夜的黑暗,不过,从那黑暗中能分辨出微微的红光,到处都是,看上去仿佛悬在城市上空。门扇的撞击声和玻璃的碎裂声在增加,直至变成震耳欲聋的齐鸣,比海更甚。一切都发生在转瞬间,一阵灼热的狂风将他推倒在地。他后的稍纵即逝的感觉就是,一记打在太阳穴上和肌肤上的火热的耳光,眼睛里和体内难以描述的热量和疼痛。头部一阵剧痛……之后,什么都不复存在。
稍稍靠向深海处,一艘载重货船上的一名值班海员目睹着同样的场景,不过是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城市,就像有人突然对一幅画泼了一大片黑墨那样消失了。这种黑,带有那些貌似是很多红色萤火虫的东西在空中飞来飞去,那是熔岩流的火光。他揉揉眼睛。城市不见了。岩浆流这时似乎在向着他前进,浪峰上的白色不见了,红色的萤火虫们越来越近,不仅如此,看上去好像呈扇形在海上扩展……他听见水的吱吱声,因为它在迅速蒸发并向他身上弥漫。一股强大的热量即是他的身体后体验的感觉。帆立即着了火,木头烧焦了,船上载运的双耳罐里装的油燃烧起来,把载重货船变成海上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火球。
船,在滚烫的雾和冰凉的水之间这种异常的力的较劲中,宛若点燃的火炬,持续地浮在水上。接着,它冒着烟沉没了。
今天,看着穹隆里缠绕着的或拥抱着骨架(见第二部分插图第9页),实在令人惊悚。即便是些复制品(原始的在仓库里),它们还是把一种残酷、即刻的死亡的恐怖完全展示出来了。
在骨头之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无数往往是令人感动的物品,因为它们在对我们述说着它们的主人。有住房的钥匙,戒指,珠宝,装香水的小玻璃瓶,积攒的银币和铜币被熔合在了一起,一个羊毛帽的残余,一个小男孩的装有几个钱币的储蓄罐,一个装有外科手术器具的小箱子,一块奴隶戴的名牌(如现代的狗牌那样)。
此外,当然还有一位禁军的长剑和匕首……后者的出土引人注意。在近三百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曾携带了武器。尽管置身于一种紧急状况,这些人的思想里没有带武器外出的念头。事实上,在几场内战中发生过大屠杀之后,法律禁止携带武器。
不管怎样,譬如与中世纪或文艺复兴(那期间,刀剑很快就“跳”出来了)的社会相比,罗马社会的暴力程度要低得多。尽管是一个古老的社会,它却具有很强的法律性。在这一点上是非常“西方的”和新式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