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194718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医患关系的**隐忧是什么?!
作为普通人,你应该了解一些医院里正在发生的事。
为医之道,不折不扣的人学,好医生是怎样培养的?
你知道,医院里上演的生死离别背后,有医生多少的付出?
你知道,医院里的“菜鸟”们,是怎样成长的?
你知道,基础医学院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地发生着什么?
本书从当前社会的热点——医患矛盾开始。多方探究了其根源,从医学院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书中的主角们是一些正要走上从医之路的学生们,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希望可以重新塑造“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良训。
前 言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医学殿堂
每当我带着亲友来到办公室所在的东单三条九号院,大家几乎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这个小院不错!”这个小院确实不一般,前身曾是豫王府,后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她的底蕴之厚重,她的影响之深远,历久而弥坚。
这是座画栋雕梁,琉璃瓦顶,中西合璧式建筑,她跨越了世纪。我和同事们伴着那门、那窗,在历史的翻页中追寻着,不知自己在历史中是被过滤、稀释还是能留下些许印迹。
每逢春天,院内盛开的玉兰花吸引无数路人驻足,透过那两个石狮卧守的门廊,欣赏着院子里那花、那门、那窗。与繁华的北京王府井一墙之隔的她,会带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感受与思索呢?
我是新“协和人”,和我的学生一样,对于她,对于协和,了解还很有限,感受还很新鲜。我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她的“肌肤”,学习着,实践着,渐渐地发现自己也成为她的一部分了。
本书是一本调查笔记(即人类学笔记)。通过一些丰富鲜活的实例及调查材料,折射出当代医学生的风采,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立志与坚持,奋斗与拼搏,困惑与感动。
在三年的一线教学工作基础上,我从多个角度关注了协和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我被无数次打动,同时也在深深地思索——医生是什么样的人,医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本书以当今医患之间那些事为开篇,透过医学生的视角了解医疗环境,重要的在于反思,重塑“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良训;是谁踏上学医之路,告诉人们相信努力能够改变命运;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无论是实验室工作还是朝夕“住院”,当代医学生们如何度过每一天?作为未来的医生,他们在解剖实验课中的体验是他们走向成熟时收到的“成年礼”;临床型研究生们,作为在医院里忙碌着的“菜鸟”医生,在快速地成长着;专业(人类学)的整体观视角,指引着我去发掘医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诉说;家是每个人赖以生长的地方,作为基础也构建起了人类社会的秩序,个人的发展面向何方,又该抱有怎样的职业期望,这样,“家”与“梦”结合在了一起;我们探究生命,探究文化,探究社会,为着这个复杂的人,复杂的健康体系,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未来的医生,今天,他们是一群“菜鸟”,忙碌着,奋斗着,明天,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和良心。医者仁心,他们如何打磨自己的心?如何去医治他人的心?
打开医学生小群体的这扇窗,透视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我以专业(人类学)视角去“深度描写”他们,还原社会环境与文化的模塑。
在百年医学殿堂里,我很欣慰,我与未来医者同行。
解密协和医学生的“涅槃”之路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医学生步入医学道路伊始的良训,单从“德”与“才”对应“佛”和“仙”的比拟,就足以看出医学生从“菜鸟”到“凤凰”要走过怎样艰难的涅槃之路。然而,颇具无奈的是,桎梏于当下的医疗环境,医术和仁心“炼就”一名好医生确非是一件易事。
医患关系恶化至今,信任危机是表象,何以不信任,还要归咎于不理解。患者有怎样的心情,每个人都体会过。但医生何以作为?何以思考?束之高阁的专业决定了这是难以为人所知的群体。近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人类学视角为调查基础的《好医生是怎样炼成的》将焦点移至涅槃途中的医学生,成长途中的未来医者,或许能给社会和患者打开这扇神圣的殿堂之门。
本书以当下医患之间的那些事为开篇,透过医学生的视角了解医疗环境。作者李飞,“协和人”,协和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教师,每年教过的医学研究生有700人左右,她与未来医者同行,关注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无数次被打动,同时也深深的思索——医生是什么样的人,医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作者从通过她课堂的数千名学生中进行抽样采访,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结合人类学相关知识,对生命、人性、文化、职业与社会做了多重思考,还原出一个社会环境与文化的模塑。层层递进的文字读来有血有痛:我们了解到与医学生踏上医学之路初衷密不可分的家庭文化、职业期望;了解到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无论是实验室工作还是朝夕的住院医,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了解到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时遭遇的“文化震撼”使其重问希波克拉底选择坚守还是逃离;以及每个人肩头扛着的科研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这“三座大山”。医者仁心,他们将如何打磨自己的心,又如何医治他人的心?
“为他们,为我们,留下点什么”,作者后记中写到自己的初衷,“我旨在纪实,某种程度上也是期待,期待未来的医生们能像学生时代这般,多保留住一点纯真,多一些对医学的执着,多一分奉献与付出。将来回首自己的学习过程,曾经克服的种种困难,以及成功的喜悦,一切都是值得的。”同时,如何以专业价值的彰显,来作为困顿时代维系文明进程的力量,也是作者依旧思索的方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十五周年,构建医患和谐涉及社会多个领域,还需政府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资源合理分配,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等。医生应该主动反省,社会也必要集体反思。“焦”、“郁”、“碌”的生活环境,更需要医患双向沟通与理解这样的良性互动,而绝不是暴力相向。
近距离阅读这些真实并带着思考的文字,我们一定会有一次全新的认识。面对我们的健康卫士甚至是“生死之交”,这样的理解和懂得难道不值得吗?
(文/杨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