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337568
内容简介
邹、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这块古老文明的东方圣地曾经孕育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及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等文化巨人,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邹鲁”并称常见于史籍而一直延续至今。《庄子·天下篇》记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史记·货殖列传》中亦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诵读之声不绝于耳”。《汉书·韦贤传》中称赞邹鲁为:“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被誉为“邹鲁大儒”。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论孟子遗稿》中提出:“邹鲁学者多断断于礼容之末节而不见其大,惟子思述家学以作《中庸》。”可见,“邹鲁”一说自古有之。两千多年来,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备受尊崇,影响深远。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邹鲁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之中。
邹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远古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当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紧密相联,是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一种chaoyue,而这一“chaoyue”,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邹鲁文化产生之初,是一种地域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邹鲁文化是一家之言、是一门显学。至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由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的教科书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成为古代士人读“经”为官、光宗耀祖的事业。而邹鲁文化亦由原来的一种地域性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流,影响深远。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邹鲁”一词逐渐由地域概念转变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代名词;宋元之后,“邹鲁”便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天下邹鲁,一脉相传。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许多人文荟萃之地便出现了众多的以“邹鲁”相称的文化城市。如福建的泉州、漳州、福州、厦门、莆田,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普宁,海南的文昌、儋州等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平、邵武、建阳、武夷山市等地称之为“闽邦邹鲁”;安徽的黄山、宣城、徽州、绩溪、歙县、黟县等地有“东南邹鲁”之称;浙江的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地有“江南邹鲁”“小邹鲁”之称;湖南长沙有“荆湖邹鲁”之称;云南建水有“滇南邹鲁”之称;黑龙江的呼兰区有“江省邹鲁”之称;四川的蓬溪县有“梓东邹鲁”之称;甘肃的秦安县有“陇右邹鲁”之称;贵州的思南县有“云贵邹鲁”之称;韩国的安东市称为“海东邹鲁”“邹鲁之乡”,等等,这些邹鲁文化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参与了邹鲁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邹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远古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当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紧密相联,是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一种chaoyue,而这一“chaoyue”,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邹鲁文化产生之初,是一种地域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邹鲁文化是一家之言、是一门显学。至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由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的教科书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成为古代士人读“经”为官、光宗耀祖的事业。而邹鲁文化亦由原来的一种地域性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流,影响深远。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邹鲁”一词逐渐由地域概念转变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代名词;宋元之后,“邹鲁”便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天下邹鲁,一脉相传。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许多人文荟萃之地便出现了众多的以“邹鲁”相称的文化城市。如福建的泉州、漳州、福州、厦门、莆田,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普宁,海南的文昌、儋州等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平、邵武、建阳、武夷山市等地称之为“闽邦邹鲁”;安徽的黄山、宣城、徽州、绩溪、歙县、黟县等地有“东南邹鲁”之称;浙江的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地有“江南邹鲁”“小邹鲁”之称;湖南长沙有“荆湖邹鲁”之称;云南建水有“滇南邹鲁”之称;黑龙江的呼兰区有“江省邹鲁”之称;四川的蓬溪县有“梓东邹鲁”之称;甘肃的秦安县有“陇右邹鲁”之称;贵州的思南县有“云贵邹鲁”之称;韩国的安东市称为“海东邹鲁”“邹鲁之乡”,等等,这些邹鲁文化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参与了邹鲁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目 录
总序
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
邹鲁文化的渊源、形成与传播
论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地位
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
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
邹鲁在中华文明转型奠基时期的主导作用
邹鲁之“礼”建构分析
儒学“仁”“礼”源于邹鲁析
“洛阳问礼”与邹鲁儒学文化寻根谫论
“成于洙泗师友之传
——论孟子与邹鲁渊源
邾鲁关系·邾国文化·邹鲁文化
“诗书世泽赖三迁”
——孟母教子记载与邹鲁文化精神
邹鲁礼义之邦民俗的演进
——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
为中心的考察
略谈邹鲁一带的祭祀礼俗
《汉书·地理志》所记鲁地风俗考
浅论邹鲁古代的农商经济
春秋时期邾、鲁关系考辨
春秋鲁宣公十年伐邾“取绎”析疑
邾国地理考证
鄂东古邾城遗址辨略
——兼说邾城的历史沿革
邾国历史略说
鲁国的来源和迁徙
须句寻踪
鲁国与周礼
鲁国礼乐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鲁文化与孔子
鲁国与《诗经》
鲁国礼乐思想源流探
分封鲁国的学术文化史意义
试论孟子、荀子与汉代鲁学和齐学的关系
——兼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传统思想与“文化城市”
闽文化与邹鲁文化
徽州地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特质
——兼论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邹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后记
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
邹鲁文化的渊源、形成与传播
论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地位
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
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
邹鲁在中华文明转型奠基时期的主导作用
邹鲁之“礼”建构分析
儒学“仁”“礼”源于邹鲁析
“洛阳问礼”与邹鲁儒学文化寻根谫论
“成于洙泗师友之传
——论孟子与邹鲁渊源
邾鲁关系·邾国文化·邹鲁文化
“诗书世泽赖三迁”
——孟母教子记载与邹鲁文化精神
邹鲁礼义之邦民俗的演进
——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
为中心的考察
略谈邹鲁一带的祭祀礼俗
《汉书·地理志》所记鲁地风俗考
浅论邹鲁古代的农商经济
春秋时期邾、鲁关系考辨
春秋鲁宣公十年伐邾“取绎”析疑
邾国地理考证
鄂东古邾城遗址辨略
——兼说邾城的历史沿革
邾国历史略说
鲁国的来源和迁徙
须句寻踪
鲁国与周礼
鲁国礼乐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鲁文化与孔子
鲁国与《诗经》
鲁国礼乐思想源流探
分封鲁国的学术文化史意义
试论孟子、荀子与汉代鲁学和齐学的关系
——兼与王葆玹先生商榷
传统思想与“文化城市”
闽文化与邹鲁文化
徽州地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特质
——兼论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邹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后记
在线试读
《邹鲁文化丛书:邹鲁文化探源》:
三、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邹鲁地域文化品质之于河洛文化的体系建构
黑格尔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面貌的生成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并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分为三种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区域。文化地理学者有理由认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的是地理环境因素”。当我们沿此思路审视邹鲁文化的文化地理学环境特征之时,就会对孔子删诗产生新的认识。遥想古代中国,人们生活在各自的土地上,未必对所在地的文化地理环境有所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有机会、有能力走到更远的地方,“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对事物的见解有别于他人。孔子西游洛阳问礼于老子,这无疑是文化地理学意识的觉醒,与老子的对话是对孔子的另一种启发。孔子师徒的游历既是关于仁义道德的辩论,更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意义。那么具体到邹鲁文化,邹鲁之地有哪些地理风貌?其文化地理学内涵有哪些特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邹鲁文化品质之于孔子删诗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位于沂沭大断裂带以西,黄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山地面积广的地区。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鲁、沂、蒙诸山构成全区的脊背。因诸山偏于北部,故北坡陡、南坡缓。中低山外侧,地势逐渐降低,是海拔500米至600米的丘陵,多山顶平坦的“方山”地形,当地人称为“崮子”,有大小七十二崮之称。山东人立足于崮子上,对山水产生一种掌控感,他们立在崮子峰顶,足以概览一个“崮子”的全貌,这就足以诞生一种体系感。《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孤例不足为证,杜甫游泰山作《望岳》,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语。而当杜甫到秦州等地就没有这样的语言了,同样是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繁密的意象远远没有《望岳》劲爽清朗,邹鲁之地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其他区域所没有的。邹鲁之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文化地理品格和建构意识,使得河洛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有了独特的表达形式。站在邹鲁崮子上所产生的掌控感和使命感,使得邹鲁士人有一种“斯文在兹”“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自信。由此,河洛文化缘起于河洛之地,但得以在邹鲁之地完成自身体系的建构,这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邹鲁之地的山水使儒家文化更多了一份改造自然的自信,使人类从对自然的依赖和沉溺中解脱出来。老子有“与时消息”之论,孔子有删诗之勇,“道术为天下裂”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必然,河洛文化面临着一次新的整理的需要。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竹帛下庶人,孔子和弟子们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精神完成了河洛文化的转型和整合。以孔子删诗为标志,一方面,扫除了对前贤的盲从,使圣贤之意得到更好的发展,河洛文化迎来了凤凰涅槃的历史机遇,带来了诸子争鸣、百家勃兴的局面。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完成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邹鲁文化的建构意识使得儒学成为宏大的结构体系,河洛文化固有的中正和涵容也使得二者相互交融。
……
三、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邹鲁地域文化品质之于河洛文化的体系建构
黑格尔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面貌的生成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并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分为三种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区域。文化地理学者有理由认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的是地理环境因素”。当我们沿此思路审视邹鲁文化的文化地理学环境特征之时,就会对孔子删诗产生新的认识。遥想古代中国,人们生活在各自的土地上,未必对所在地的文化地理环境有所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有机会、有能力走到更远的地方,“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对事物的见解有别于他人。孔子西游洛阳问礼于老子,这无疑是文化地理学意识的觉醒,与老子的对话是对孔子的另一种启发。孔子师徒的游历既是关于仁义道德的辩论,更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意义。那么具体到邹鲁文化,邹鲁之地有哪些地理风貌?其文化地理学内涵有哪些特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邹鲁文化品质之于孔子删诗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位于沂沭大断裂带以西,黄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山地面积广的地区。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鲁、沂、蒙诸山构成全区的脊背。因诸山偏于北部,故北坡陡、南坡缓。中低山外侧,地势逐渐降低,是海拔500米至600米的丘陵,多山顶平坦的“方山”地形,当地人称为“崮子”,有大小七十二崮之称。山东人立足于崮子上,对山水产生一种掌控感,他们立在崮子峰顶,足以概览一个“崮子”的全貌,这就足以诞生一种体系感。《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孤例不足为证,杜甫游泰山作《望岳》,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语。而当杜甫到秦州等地就没有这样的语言了,同样是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繁密的意象远远没有《望岳》劲爽清朗,邹鲁之地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其他区域所没有的。邹鲁之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文化地理品格和建构意识,使得河洛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有了独特的表达形式。站在邹鲁崮子上所产生的掌控感和使命感,使得邹鲁士人有一种“斯文在兹”“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自信。由此,河洛文化缘起于河洛之地,但得以在邹鲁之地完成自身体系的建构,这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邹鲁之地的山水使儒家文化更多了一份改造自然的自信,使人类从对自然的依赖和沉溺中解脱出来。老子有“与时消息”之论,孔子有删诗之勇,“道术为天下裂”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必然,河洛文化面临着一次新的整理的需要。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竹帛下庶人,孔子和弟子们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精神完成了河洛文化的转型和整合。以孔子删诗为标志,一方面,扫除了对前贤的盲从,使圣贤之意得到更好的发展,河洛文化迎来了凤凰涅槃的历史机遇,带来了诸子争鸣、百家勃兴的局面。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完成了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邹鲁文化的建构意识使得儒学成为宏大的结构体系,河洛文化固有的中正和涵容也使得二者相互交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