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611540
在北大法学院,曾有一位“诗疯子”为寻找一个神圣的诗歌意象——“北大的北门”——而“掉楼”,众人宁愿相信这是一场失恋导致的自杀,无人理解诗人的意志。
诗人错河首度将“自传”与“诗论”交织成文,以罕见的坦诚叙述外界眼中的疯人,如何以诗性完成对灵魂的救赎,并*终形成独创的“诗想”。
这部《诗想家》力图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基本构架来理性复原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构筑并笃行的一个诗歌理论体系。既追溯到诗性的本原,又谈及诗歌与社会受众的关系,以及更开阔的视野。
目录
吴 序 / 1
通过诗歌的自我拯救与普遍解放 / 4
与错河一起把诗当成底色 / 28
自序:让我们因为诗歌同行 / 34
引 言 / 1
部分 记叙:北门的“掉楼者” / 3
一、精神病院的次履历 / 4
自 二、崩塌 / 23
传 三、复活 / 30
四、无问无真理 / 39
第二部分 笔记:语境世界的自我破解 / 43
一、语境(world in language) / 44
诗 二、语境形成机制 / 50
论 三、鸡蛋与羊羔 / 59
四、答案 / 61
五、追问 / 63
第三部分 记叙:从 007 到 250 的两种语境转换 / 65
一、007的语境 / 66
自 二、250的江湖水深 / 81
传 三、真正的求婚 / 98
第四部分 笔记:穿越诗歌丛林的地图 / 101
一、省略、跳跃、节奏 / 103
诗 二、诗歌的角色意识 / 109
论 三、诗歌的线索 / 123
四、深陷丛林 / 131
第五部分 记叙:爱情三段论 / 133
一、深圳恋情 / 134
自 二、颠沛流离 / 147
传 三、婚礼与葬礼 / 153
第六部分 笔记:牛顿的苹果,我的意象 / 157
一、意象和叙事:触及本质的顿悟 / 159
二、韵体 / 180
三、余音余韵 / 189
四、诗眼与语境 / 193
诗 五、诗歌的理性控制力 / 198
论 六、文言文写作与现代文写作的对比 / 201
七、诗歌可以缔造自己的语境世界 / 210
八、工具还是终点 / 212
九、灵感的纵深 / 215
第七部分 记叙:破产重整 / 217
一、死灰复燃 / 219
二、闪婚闪离 / 222
三、上天的回答 / 225
四、小说到诗歌的转化 / 227
五、同病相怜 / 229
自 六、第二次创业 / 231
传 七、豁然开朗 / 233
八、酝酿十四年的求婚 / 235
九、云游江南 / 236
十、隐居 / 238
十一、用诗歌纪念爱情 / 240
第八部分 笔记:灵感的放牧人 / 243
一、对艺术的哲学追问 / 245
二、对诗歌的追问 / 255
三、灵感、灵性、风范的关系 / 263
诗 四、灵感和主题哪一个更重要 / 276
论 五、诗性即神性 / 278
六、思想与诗性的会师 / 283
小结 / 288
第九部分 记叙:精神病院里的诗人 / 289
一、主动住院 / 290
二、驾轻就熟 / 292
三、陷阱 / 294
四、鬼门关前 / 296
五、毕业十年 / 299
自 六、地狱深渊 / 300
传 七、出逃的苦行 / 303
八、云开雾散 / 306
九、终结者 / 308
第十部分 笔记:自足者的艺术社会学 / 311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消费 / 314
二、自足的艺术和非自足的艺术 / 315
三、诗歌创作的良性循环 / 317
四、产品与作品 / 319
五、艺术价值实现的规律性 / 321
六、艺术创作的纸鹤效应 / 322
七、灌溉效应 / 323
诗 八、十字路口效应 / 324
论 九、“退化论”效应 / 325
十、秃头效应 / 326
十一、双椅效应 / 327
十二、后的反思 / 328
十三、重申意象的作用 / 329
十四、回答 / 330
第十一部分 诗想家 / 333
一、职场决断 / 335
二、非诚勿扰 / 337
三、对岸 / 341
四、童话式的转折 / 345
五、诗人与自杀 / 351
自 六、重心吸引力 / 359
传 七、宇宙童话 / 360
八、再见北门 / 361
九、诗想者的不治而愈 / 363
跋:诗性的总结 / 368
后 记 / 373
吴 序
错河嘱咐我为他的这本新书写个短序,并将书稿电子版和纸质版都邮寄给了我,因此我成为较早读这本书稿的人。
从头至尾读过一遍后,他这书中的两大优点让我感动:坦诚精神和精致文字。
这是一本将自传和诗论交织在一起写成的书。此前的其他作者,要么单独写一本自传,要么单独写一本诗论。错河将“自传”与“诗论”这两个不同的内容合在了一起。如果是别人这么做,不一定能成功。但错河却做成了。因为,错河是诗人,他的生活都是围绕诗来展开的。
在这本书的自传故事中,错河敞开心扉,坦诚地跟读者讲了他当年的高考,在北大法学院(当时还是法律系)读书,他和几位要好同学的那些往事。更加坦诚地讲了他的恋爱故事,
及关于他找“北大的北门”的传说。为坦诚的故事应属他被当作病人送去住院。我至今也不认为他患有疾病,我理解诗人的性格和行为。诗人一定是不同寻常的人。否则,他怎么能写出好诗来?就像今天的人看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他不也是疯疯癫癫的大才子么?怎么能送进医院?只能是一场误会。从小我就听老人们说过“不疯魔,不成活儿”。“活儿”在文学艺术行档里,是指艺术家的作品。但是,错河住院的经历,没有让他沉沦,反而成了他诗词创作中一笔独特的精神财富。世事就是如此弄人,你要想成为诗人或者艺术家,那你就必须经受常人无法经受之苦,包括被误会为“病人”。
如果错河只用坦诚来写这些故事,那还不够。书要写得好看,还要文字优美。文字是错河的长项。这本书使用的文字,都是非常精致的。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反复读书中某个句子,
试着调换其中的形容词或动词,但是,错河选用的字词都是好的,换了就不如原来的准确了。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稿中的每一个字,作者都是用心琢磨过的。我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特别在意,读起来非常舒适。
对文字敏感是错河的一大特点,我对此是有认识的。他的文字好主要来自天赋,这不可能是北大法律专业能够教出来的。这应该是他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吧?他在文字方面所下的功夫相当大,因而他在文字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丰硕。好文字已成为错河引以为傲的一面。有一次,他来我办公室,我们谈起诗句中的选词用字,他夸张地说:“莎翁,错河第二。”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当时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我没有文字方面的天赋,只能多读前辈们的好作品,多练习写作,在练习中学习人家选词造句的方法,以便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错河却不似我这样,有一次我建议他多读古今中外
诗词大家的作品时,他跟我说,他不读大家的作品,或者说,有意不去读的。因为他担心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受到别人的影响。一方面,我难以理解他为何会有这种担心,另一方面,坐在我对面的这位年轻诗人,有如此强大的自信,也让我佩服。因为我本人缺乏自信,我只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去知天有多高,海有多深。
现在,错河这本新书就要与读者见面了,我衷心地祝贺他。虽然我校当年的法律系没有将他培养成为大法官、大检察官或者大律师,但他却将自己培养成为了新诗坛的一颗新星。
吴志攀
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
2018年1月26日
注:吴志攀先生为错河当年在北大法律系读本科时的老师和系主任
一、精神病院的次履历
1. 疯子的宇宙
“说说你在入院前都在想什么?”1994年的秋天,北京回龙观医院八病区主治医生邸大夫问道。
“我在想很多哲学问题,比如论证思想与肉体的关系。”我回答道。
“说说看,是什么结论。”她很耐心。
“好吧,我们来推演一下。当我们看到一棵柳树,次别人告诉你它是柳树之后,为什么此后世上有千差万别的那么多柳树,而我们却能自然地,时间指出另一棵也是柳树,无论形状和大小多么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具象的众多类物体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在本质存在,我把它定义为‘场’。我们的思想是可以自然识别的。”
药物的作用让我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在太空中悬浮着。我的左手和右脚,还打着石膏。
我的右手不停地抖动,但我还是认真地接着说道:“任何一类物,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本质,而这些本质之间在其层面上,又存在着某种内质的相互联系,可以继续向再上一个层面归结,由此,我们终得到一个结果,就是: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性的有机的存在。我们看到的具体的每个物体,不过是整体性的存在下面的一个层次的侧面,就如同一杯水里,有一个冰块,冰块看起来与水有着区别,但实际上它只是另一种水的表现。而整个宇宙在各个层面都共性地展现着。不同的层面,就是一个不同形态的数量级。”
她一边不动声色地听着,一边在病历上用笔记录着。
我以为她能跟上我的思路,并且认同,所以就又接着说道:“我们思想的活力,就源自于整个宇宙的整体存在。宇宙看似零散,纷繁芜杂,但却在层次清晰地运行着。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动力来源于与宇宙的一体性,从我们生下来,就在不断获得与宇宙一体的从低层向高层追索的能力,终通过我们的思想与宇宙整体达到同步。”
我一边说,一边用因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断颤抖的手比画着。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想与宇宙是一体的,有着宇宙整体的活力。我们思想时的活力只是在随时调用着宇宙的整体活力,我们共用这种活力。举个例子,你会经常无意地直觉到有人盯着你,而你转身的时候果然有个陌生人在看你。我们的直觉,就来自于对这种共享状态的感知。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却局限在单独的、物态的某个数量级的细节层面。因此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思想是整个宇宙活力的调用和体现。举个例子:一杯水本身是干净透明的,但我们加入了黑色的染料,对于这杯水而言,它可能永远都以为自己的颜色是黑色的。我们的身体的感官,有着自己的感受方式,它只能表面反应它接收到的直接的底层信息,这造成我们被束缚在这个数量级的物态世界。”
“因此宇宙整体上是一个具有无限智能的整体,有一个闭合的无限循环机制。说它是无限的,是因为它在不同的数量级上所展现的内容,是千差万别和永远变化的,而我们仅能感知这个数量级上无限变化的物质形态。所谓的数量级,举个例子,比如光速是所有物理学的极限。但我认为事实上,光速仅仅是一个数量级,还会有其他的数量级存在,远远超过光速。这只是一个例子,数量级还有很多其他尺度,比如人的视觉差别仅限微米,那么微米以下构成另外一个数量级。我认为尽管有无数局限性的数量级,但其实宇宙又不是无限的,我之所以说它是闭合的,是因为只要破解一个命题,也就是的无限和小的点之间能互相包容和衔接,那么就可以证明宇宙是闭合的了,因此必然有限。关于这一点,可能很难理解,但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气球,如果它极其薄,小到只有一个点,那么它被吹起来,却可以无限大。那么无限就和这个点是可以循环连接的。这只是我要破解的一个论证模型,我还在努力证明无限大和小之间如何闭合而自洽连接。”
我说到这里,有些兴奋,然后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举个例子:例如我们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整个人体有自己的行动和目的,但作为其中的一个细胞,却只参与人体内的循环。人体可能已经赶了十万八千
里的路程,但细胞却永远不得而知,会一直以为自己就在这个系统内运动,根本意识不到这次长途的奔波。假如我们是宇宙闭合体系中的一个细胞,我想破解和小之间的闭合衔接,想猜测宇宙整体,它现在显现的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或者更准确地说叫存在,我想知道存在之外的世界,或者整个存在的整体定位和意图。这可能完全超出人类的想象所限,但却是让我们与存在化的共融的途径。”
说到这里,邸大夫打断了我。她面无表情地说:“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过几天我再找你单独聊聊。”她收了笔和本子,然后站起来往病房外面走去。我也站起来,问她道:“我刚才说的那些,您能听懂吗?”她没有回答,碰到秦护士正进来,打了声招呼,就径自去了。
这个1994年的秋天,我二十岁,是我人生巨大转折的开始。
2. 重症监护
那一天,是我在病区内的重症监护室里住满两周后,次被允许走出这个房间。精神病院的病区是完全封闭的,是把一层楼的半层截断并且封闭,每一半就是一个病区。病区里有
洗手间、重症监护室、病人的几间普通病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活动室,一是用来把病人集中起来活动,像幼儿园一样。里面有一面墙全是柜子,根据姓名把病人家属送来的食物分成很多格子存放并锁住。每天会由值班护士拿出来分给大家;二是用来当作食堂,每天的三餐,都由医院的食堂送过来,就在这里进行分发和进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病人都会被集中在这里,每天重复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所有人就无所事事地静静坐着,生活枯燥无比。而医生一般一天只来这里进行一次“早朝”,也就是早饭之后,轮流问问病人的情况。重症监护室,则是每个新入院的病人都要住在这里两周,进行观察。两周之内,禁止家属探视,除了上厕所之外,不允许走出这个房间。大部分刚来的病情较重的病人,一般都会被捆在病床上,甚至连拉尿都是在床上用便器完成的。
我刚被送进医院的时候,始终不明白自己到了哪里。因此每天三次该按时吃药的时候,我会拒绝服药。结果是护士每次把手轻盈地一挥,就有几个穿着同样病号服的膀大腰圆的病人把我七手八脚地按在床上,然后撬开我的嘴巴,拿一大把五颜六色的药片强行灌进我的嘴里。而此后干脆就把我一直捆在了床上,两周之后才被解开,才被允许下床和出入房间。期间,我的体检结果出来了,发现左手和右脚有骨裂现象,所以又打上了石膏。
自从我可以自由活动,就发现每天的三餐过后,是抽烟的时间。我总能看见病人们像赶集一样,等护士一声令下,就忙不迭地跑进水房。护士拿出打火机为其中一个人点着了烟,就把水房的门反锁起来。大家就抢着找他对火,然后不发一言地狠命抽烟。一开始我对他们的行为是非常不解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