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705665
陈明远是中国新诗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个诗人,他的《广场上的诗》曾经影响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莘莘学子。在中国新诗百年后,诗人陈明远自选其新诗作品结集成诗集《从炼狱中复活——陈明远自选新诗》,从中既有诗人将近七十年的新诗写作轨迹,也有诗人个人成长以及新诗发展的脉络。
《从炼狱中复活——陈明远自选新诗》是一本诗人自选诗集,精选了诗人从1950—2017年的代表性诗作,以诗歌的形式回溯了诗人个性成长的历程以及其不同阶段诗歌写作的发展和变化,从中也可窥见1949年后中国新诗发展变化的轨迹。
诗的理性与情感(代序)/1
辑一 迎新
海的女儿/3
紫藤最后一片绿叶/5
永不忘点亮窗前的灯/6
烈马的化身/7
峰顶圆湖/ 8
鸟瞰/ 10
鹿角/12
碧玉蛙/ 13
虽死犹生/ 17
鸦鹊/ 18
阿丹一杜鹃之歌/ 19
淡茶浓墨/20
孤星血泪/22
草拟墓志铭/ 24
永别忧郁/ 27
游子迷魂/ 28
睡莲/29
蝴蝶与泡沫/31
汶川·问天/32
献给66岁的居里夫人/ 35
饭馆/36
湖水十四行/ 39
富士山·樱花/41
水潭中的甲骨文/ 43
天鹅之死/ 44
蚂蚁的世界纪录/ 46
致62岁永生的海明威/ 47
辑二 反思
圆明园百年遗址/ 51
青花瓷瓶/ 53
相对之光/ 55
阿姐鼓/ 56
《白痴》·《茶花女》观感/兄58
新世纪倒计时/ 61
我爱梦中的北京/ 64
拟朦胧诗/ 66
贝多芬57岁/ 69
后现代的生态平衡/ 70
祝愿/ 71
后患预警/ 72
木乃伊/ 73
信仰/75
脑海不是空壳/ 76
横贯远洋/ 78
拍卖古董见闻/ 79
名片十四行/ 81
扭曲/ 83
看不见的脚/ 84
何时/ 86
陋室铭/87
人! / 88
时光/ 90
琥珀/91
树根的废墟(交响诗)/ 92
我有一个梦/98
辑二 复活
纪念碑·华表/ 103
中国科学院八十八楼走廊/ 104
大钟/ 106
玉泉/ 108
惜别/ 109
汉俳·残花篇/ 110
夜曲·双星(组诗)/111
北京的鸟儿/ 123
珊瑚礁/ 126
独上黄山(组诗)/ 127
辑四 安魂曲
悼亡灵(组诗)/135
壶 / 140
莲花宝座/ 141
焦木/143
岁末守夜(十年)/ 145
古莲/146
太白金星/148
重逢·诀别/ 150
快乐的阿丹/ 152
拂晓的噩梦/ 153
泪流满面的妈妈/154
汉俳·沉哀/ 156
DEAR
MADAME( 1893—1981)/ 159
哀叹斧子/ 160
琴房夜话/161
辑五 炼狱之火
海魂/167
黑的新年/ 169
假如我是……/ 170
花环/ 171
始祖鸟/ 188
火中诗/ 190
母与子/192
囚徒/193
我是人! /194
回光返照/ 196
古墓/199
银河系,我的大脑/ 201
大鹏之歌/203
辑六 学步
赤子心(组诗)/ 207
学子新装(组诗)/ 210
第一个路标(组诗)/ 212
清早/ 216
图书馆/ 217
合奏/ 218
献身艺术的孩子/ 220
百花齐放的校园/ 221
炉火的旋涡/222
轻帆/ 223
虹口小巷/ 224
爱之禁果/ 226
仙乐/ 227
冥想/228
两滴泪珠/ 230
致20岁伽罗瓦/ 231
醒悟/ 232
淬火的灵魂/ 233
祈求/ 234
附录
《劫后诗存》前言(赵朴初)/ 236
《无价的爱》序(宗白华)/ 238
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萧潇)/243
谈陈明远的诗(屠岸)/251
试论现代主义的意象与境界(代后记)/ 289
序
诗的理性与情感(代序)
一
多年前,我接受了日本、美国和法国几个大学以及文化团体的邀请,安排在稍后的两年内出国进行合作交流。 商定的计划是:先在樱花烂漫的时节到富士山下,探访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的行踪;然后经夏威夷到旧金山、洛杉矶,由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横跨新大陆,看看我能否比四百年前的哥伦布有更多一些发现,而我引以为荣的孩子陈星海即将在雅礼(耶鲁)大学完成学业(他是北京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学员中第一个获得雅礼奖学金的),我将作为中国家长的代表出席他的毕业典礼,并给他讲述从容闳、詹天佑到胡适、闻一多再到李政道、杨振宁、 王安、贝聿铭……的逸闻趣事,这将给我的旅途增添说不 完的愉悦。下一站是巴黎,梦萦魂系的花都,我徘徊的身影将留在枫丹白露林荫道之间,而多少年以后将有另一个 中国少年步我的后尘。我要泛舟多瑙河,沉浸于交响乐和圆舞曲的旋律溯游而上,到莫斯科金碧辉煌的大剧院包厢领略天鹅湖的幻美,然后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贯欧亚,穿过贝加尔湖畔原始森林……通过这样的历程,我会写出 一部前所未有的旅行记来……
是啊!心海中的航程,不断涌现着遐想……今天是我的生日。每年的生日,我几乎总是彻夜难眠,然后将心中的遐想化为一首诗。
又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面对闪动“星空一字符”的电脑屏幕,手指触摸着键盘,忽然强烈地感到:
“这将是旧我的终结,和新我的开端! ”
合上了去年日记本的封底,我的生命、我的事业、我的故事,也该告一段落。我将远行,身后的门,也就随手锁上。
二
许多人,特别是文化人、科学家、艺术家,都诅咒 “十年浩劫”剥夺了他们整整十年的生命、十年的青春。我也不例外。
但在另一方面,我又庆幸自己的青春一再延长:当我 15岁从“少年儿童”转入“青年团”的时候,“青年”的标准定为“25岁以下”;到我25岁的时候,“老中青”的“青”的标准延长为“35岁以下”;到我35岁的时候,这个“青”的标准又延长为“45岁以下”,似乎美妙的青春一再“挽留” 我。从16岁以后,30多年以来,我一直处于青春的热恋之 中……这青春,这热恋,曾经有过中断,有过挫折,有过许多苦难,但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我的“青春期”已长达30多年了,看来对我而言“青年”的标准年龄恐怕很难再延长了。我一延再延的漫长“青年时代”,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从1959年以来,我亲身经历了我国电子计算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整个历程,更有幸参与了电脑处理中国文字 和语言信息的历史。
但是,还有一条历程比这更长、更丰富——那就是我的诗。
从1949年我在小学作文簿里写出第一组新诗以来,已经过了整整几十个年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的科学研究曾经中断过,我的青春生命曾经中断过,我的爱情故事 曾经中断过……然而,唯一没有中断的“事业”却是写诗。
但我绝不是、也不愿成为什么“专业诗人”,我绝不靠写诗吃饭、升官,因为我的诗歌只是写给自己和朋友们看的。
然而,实际上我是第一个用电脑打字写诗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的诗歌用电脑储存、整理、编辑、发表、 交流的中国人。
从磁盘里面一首又一首、一年又一年地调阅自己的诗, 这几十年的风雨雷电重新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在我脑海的镜头里闪现,仿佛是伽利略把望远镜伸向了星空,或者列文虎克把显微镜伸向了水滴。面对眼前闪现的诗行,忽然真切地感觉:几十年来,我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声音又萦绕耳边:“谁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
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新诗与互联网的博客。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写诗,同时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从事“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科研,后又在北京语言大学教外国来华留学生,以亲身体验感悟到:诗与数学本为同根生,本质上两者的特征都是人类创造的极致,两者的立足点、生长点都以脑力劳动为主,两者的追求目标殊途同归一一都是“美” !许多数学家也爱好诗歌,若要形容一组数学公式的妙不可言,就会赞叹:“像一首纯美的诗! ”我曾有幸在周培源老师指导下参加了翻译诺贝尔奖 获得者温伯格《引力论和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 应用》的工作,乃为平生一大乐事。
现代数学和诗愈来愈获取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创造心理。现代心理学既不仅仅归属于自然科学,也不仅仅 归属于艺术或社会学,而诗的心理现象兼有自然性又有社 会性。通过全球联网,普遍使用电脑处理的文字信息包含 了诗的丰富信息,而诗的韵律对于听觉的作用、诗的意象 对于视觉的作用、诗的境界对于通感的作用全都基于独特个性的创造心理。
有人认为“数学是理性思维,不是形象思维”,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要学好数学,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形象思维先于其他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在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时说:“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比如,各类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等)、几何形体(圆锥体、椭球体等)……都含有爱因斯坦所说的“活动的跳跃的形象”。在数学思维中,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和数据观念很重要,其中模型思想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经验形象,空间观念和数据观念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直观形象。有人要问,同一个人怎么可能既搞数理科研,又搞诗歌创作呢?其实,答案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大脑上——那儿有两个半球。诗评家汪剑钊指出:“陈明远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如长诗《慈母之恋》X把创造心理贯彻于艺术实践,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诗歌的特点。”我总是活跃在这两个半球的交界处,正如地球上总有一个环形地带是在白昼与黑夜的交 界处一样。这个地带永远交织着绚烂的光彩,因而形成了一道道旋转不断的花环……诗与数学的美,一起构筑我灵魂的天堂——写诗也就是追求美的历程:“本质上,诗与数学两者的特征,都是人类创造的极致,两者的立足点、生长点都以脑力劳动为主,两者的追求目标,殊途而同归——都是‘美’!”
由此看来,如何追求“诗与数学的美”,应属于创造心理学和美学的一部分。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诗歌美学实践应包括诗歌的生产、诗歌的流通、诗歌的接受这三个方面。
(1)诗歌的生产。主要指诗人的创作和外国诗歌的翻 译。个体的诗人通过诗歌创作与广大读者群建立起对话关系,但单单有了个体诗人的诗歌创作,还仅仅处于接受美 学过程的初始阶段。
(2)诗歌的流通。艺术品唯有通过报刊、书籍、朗诵 会、演出等媒体的流通,方能奠定交流的基础,此为诗歌美学实践的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媒体的形态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电算机(计算机)以及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不断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流通渠道。当一部诗歌创作出现时, 就产生了 “受众的期待水平”。读者们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系,读者群的经验依此与诗人创作的经验相交,如此就产生了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可以理解以往的艺术标准。
(3)诗歌的接受。接受者(群体或个人)有几种类型: 一般读者、批评家、其他诗人。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而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再创作)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以及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以后诗歌创作风格的起点,然后接受者(群体或个人)再对诗歌作品加以各自的“再创作”。
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并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21世纪网络科技开辟的诗歌新天地——博客,提供了比20世纪的报刊、书籍、朗诵会、演出等更为广阔的崭新平台。
自2006年我在新浪网开通“陈明远博客”,十余年来陆续发表了近百篇诗作,迄今“陈明远博客”点击量已超过2650万,年平均量逾200万。每年成百万的未曾见面的读者、诗友,使用“共同语言”跟我一起聚会于无形沙龙的博客,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功能,令我深感欣慰。
陈明远
2017年9月3日于北京中关村
试读章节
海 的 女 儿
龙宫深处,火山喷浪涨潮
袅绕沙滩水线,龙女狂奔而来
千万魔爪,追逐足音
要吞噬美人鱼,遣回母胎
烈焰的油漆浇灌
紫罗兰鳞体,剥落
龙女,呼唤我祖传的魔法
在金沙滩一角蜷缩
冒死冲向柔美的脚印
拈起刚浸湿的尾羽纱罗
在怒号的龙口席卷我俩之前
装进纯白的螺壳……
彩笔搜寻朵朵白日梦
镶嵌悬崖,荡漾旋涡
岸碑镌刻远古的纹身
拂晓心跳,又唤醒龙女的孤魂
从波谷向浪峰一跃而起
涌来歌笑,朝我飞奔……
龙女不能不皈依
安栖在我胸前,只因这是
祖传的魔法
白螺壳的魔法
金沙滩的魔法
蓬莱岛和好望角的魔法
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魔法
2017 年
【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其中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最为感人。1912年,丹麦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用紫铜制作“海的女儿”,放置在哥本哈根港口海滨公园的沙滩上,这座美人鱼雕像成了丹麦的象征和骄傲。波兰将美人鱼雕像作为华沙城徽。此外,瑞士日内瓦城北蕾梦湖畔、泰国暹罗湾南部滨海名城宋卡府都有美人鱼雕像。明代《平山草堂笔记》中也有“美人鱼—龙女”的记载。
据2017年5月30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著名旅游景点小美人鱼像被淋上了 红色油漆,并以英文涂抹字句,暂未知何人所为。
紫藤最后一片绿叶
不甘心淹没的残阳
撼摇轻快干脆的藤叶
鲜绿与枯黄
争夺最后的汁液
冥冥中无形的老手
僵持未衰,挺战萧瑟
半凝的朔风紧贴水泥墙头
紫色微笑的唇,永不泯灭
2017 年
永不忘点亮窗前的灯
别忘却点亮窗前的灯
不必畏惧窗边的裂纹,
暴风雪呼啸,露滴暗香浓重
灯心闪跳,星际应和乐音
无视摩天幻景曼舞虹霓
坚守床头孤灯;屏息倾听
夜半天涯,独行的游子
回眸唤起窗前梦境
永不忘却,一缕缕蚕丝
编织灯火的光晕,扑面浓雾
遮不住灯心脉动。永不忘却
让莲花灯座升起一圈圈夜明珠
永不忘却,举起窗前微弱的灯火
把游子引到永久的归宿
2016 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