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861806
《旅游市场与人才培养战略》旨在为现代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及教学管理的需要提供参考。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四、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教育
一、中国旅游业与旅游教育
二、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旅游市场
一、市场
二、市场营销
三、旅游市场概述
四、旅游市场营销观念
五、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策略
一、旅游市场细分
二、旅游目标市场策略
第三节 旅游新产品
一、旅游新产品的内涵
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意义
三、旅游新产品开发的过程
四、品牌要素的理解
第四节 旅游产品分销策略
一、旅游分销渠道
二、认识旅游中间商
三、旅游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旅游网络营销
一、旅游网络营销概述
二、旅游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的内涵
三、旅游网络营销促销策略
第三章 中国旅游市场
第一节 中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一、中国旅游市场结构
二、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三、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四、中国旅游市场消费趋势
第二节 总量分布与地区差异
一、总量分布内容
二、游客群体细分
第三节 旅游产业链分析
一、旅游产业链的概念
二、旅游产业链的特征
三、旅游产业链思维的现实意义
四、影响旅游产业链的因素
第四章 中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第一节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旅游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
二、旅游人才需求特征
三、旅游发展需要“四品”人才
四、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校企合作教育机制
第二节 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分析
二、旅游行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现状
三、旅游行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对策
第五章 旅游人才培养理念
第一节 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一、品行教育:铸做人之品,育做事之行
二、品质教学:兴旅唯在人才,人才唯在教学
三、品位培育:处处重品位,人人求品
四、品牌塑造:源于学生,利于学生
第二节 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一、“企业制学院”的内涵与特点
二、“企业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模式
第一节 旅游管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二、旅游管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第二节 旅游管理“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二、旅游管理“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第三节 旅游管理TAFE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TAFE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二、旅游管理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管理CBE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CBE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二、旅游管理CBE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五节 旅游管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二、实施旅游管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第七章 中国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国外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瑞士“洛桑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模式”
三、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四、美国、加拿大“CBE模式”
五、国外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分析
第二节 中职层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
一、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二、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第三节 高职高专层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
一、中国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供需情况
二、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培养
三、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培养
第四节 本科层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
一、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概述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
第五节 研究生层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层次应用型旅游教育的基本属性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飞速发展的旅游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出于对旅游行业的热爱,藉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研究三十余年的积累,笔者编著了《旅游市场与人才培养战略》一书,旨在为现代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及教学管理的需要提供参考。
《旅游市场与人才培养战略》主要由七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中国旅游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第二章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第三章中国旅游市场;第四章中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第五章旅游人才培养理念;第六章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模式和第七章中国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书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旅游市场机会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层次和重点问题及通用模式展开剖析。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对如何实施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战略,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层次旅游人才需求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资料,在此,谨向文献与资料的作者致以真诚的谢意!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旅游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有偿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产业。中国疆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不胜枚举的奇山异水,又有无数文物古迹;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中国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异彩纷呈,民族节日也各具特色。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截至2017年7月16日,国务院已将133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旅游业
虽然旅行和旅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国民经济产业的旅游业,在中国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1923年8月,当时主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先生在该行中附设了“旅行部”,其业务范围是代办国内外车票、轮船票和飞机票。1927年7月,他将附设在自家银行内的旅行部独立出来,正式成立了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中国的近代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旅游作为一种产业,虽说初具雏形,但是它的规模小、水平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1.外事接待阶段(1949-1978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设立在外交部之下,当时完全是出于外交的需要,旅游接待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友好国家的团体和友好人士,为交往提供便利。虽然早在1949年11月成立了厦门华侨服务社(中国旅行社前身),但“文革”前,中国国际旅游接待基本为“政治接待型”模式,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微不足道。“文革”期间,旅游业处于停滞状态。
2.起步阶段(1979-1985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了从“政治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其特征是没有市场化,属于计划配额、求大于供、外事促内事阶段。
1978年,中国入境旅游者只有18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41位,可以说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尤其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提出意味着公民可以自由、自费出入境,中国旅游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崛起。
3.快速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
1986年到现在,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单一入境旅游市场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个市场,再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个市场的发展过程。旅游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逐渐成熟、竞争逐步激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同时,中国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在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旅游业一直是飞速发展,入境旅游者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创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0/0。1989年旅游业出现第一次滑坡,直至1992年完全复苏。此后,入境旅游逐渐成熟,国内旅游逐渐升温,中国出现了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的新局面。1995年5月1日中国实行5天工作制后,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1999年“黄金周”的实施进一步对旅游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境旅游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2016年,全域旅游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增长,出境旅游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收入3.94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9万亿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综合贡献为8.1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1%。旅游直接就业2813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6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6%。至此,中国旅游业已走上了全面、健康、高速的发展道路。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