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7797
册
點校説明
凡例
禮經宮室答問
孔子三朝記注
孝經鄭注補證
諸史考異
第二册
漢志水道疏證
台州札記
倦舫書目補遺
第三册
倦舫碑目續增
平津讀碑記
第四册
讀書叢録
第五册
管子義證
校正穆天子傳
校正竹書紀年
經典集林
第六册
國朝名人詞翰
筠軒詩鈔
筠軒文鈔
附録
一、 正史及地方志乘所載洪頤煊史料
二、 洪頤煊著述存佚考
三、 洪頤煊年譜
參考文獻
洪頤煊(一七六五—一八三七),字旌賢,號筠軒,晚號倦舫老人,清浙江省台州府臨海縣(今浙江省臨海市)人。少時即與兄坤煊、弟震煊皆致力於研經考史之學,時有‘三洪’之稱。嘉慶二年(一七九七)著名學者浙江學政阮元視學台州,嘉其兄弟好學有識,親書‘鄂不館’額以贈之,并招頤煊、震煊就學省城杭州敷文書院。在杭州求學深造期間,兄弟倆协助阮元編纂《經籍籑詁》,主其事者臧庸有‘大洪淵博,小洪精鋭。兩君之卓識,吾不及也’之評。嘉慶五年阮元陞任浙江巡撫,次年在原先編纂《經籍籑詁》之處創辦詁經精舍,并與著名學者王昶(蘭泉)、孫星衍(淵如)三人迭爲主講,洪頤煊昆仲成爲首届學生,以精於古學,撰著甚多,又甚得阮元、王昶、孫星衍諸師友賞識勗勉,遂在學林中聲名鵲起。是年,洪頤煊爲浙江學使劉信芳選爲拔貢生。翌年入都應朝考,未中,南歸途中先在河北藁城逗留三年,充任經師,後往山東德州平津館,投奔詁經精舍業師、時任山東督糧道孫星衍,留館孫星衍德州使署七年,助孫氏編校書目、考證金石、編纂叢書等事,并復入京師謁選。以累薦不得售,援例入貲就直隸州州判,簽發廣東試用,歷署羅定州州判及新興縣事。適值阮元調任兩廣總督,深知洪頤煊學優而非吏才,乃延之入幕,彼此不以名位論尊卑,仍以師弟之禮待之,暇日相與談經辨史。頤煊在粤期間,買書、讀書、著書,從無虚時。道光七年(一八二七),恩師阮元調任雲貴總督。頤煊見廣州市面上書籍古董甚多,價亦不甚昂,乃廣收書籍、金石拓本,爲歸里之計。《清史稿·洪頤煊傳》載:‘性喜聚書,廣購嶺南舊本至三萬餘卷;碑版彝器,多世所罕覯。’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回歸鄉里,優遊林下,仍研經辨史,手不釋卷,勤於筆耕。一生著述頗豐,見諸記載者二十餘種洪頤煊著述種數,若不計其所編父兄著作合集《傳經堂叢書》,則凡二十六種,《傳經堂叢書》屬於洪頤煊所整理編纂,或者於舊著篇幅、卷數有增訂,故於《洪頤煊著述存佚考》中仍作爲著述計數。另洪頤煊及其子洪瞻墉合編之書若《倦舫法帖》八册、《國朝名人詞翰》之‘詞翰’本身均不收入《洪頤煊集》中,然《國朝名人詞翰》洪頤煊所作‘國朝名人’爵里考證文字則收入本集中,是因爲可以作爲研究確定洪頤煊行蹤交遊之史料。今人或稱洪頤煊‘一生著述頗豐,有七八十種之多’云云(見朱清如《洪頤煊與〈諸史考異〉》,刊《武陵學刊》一九九八年第二期),則或係未詳考所致。,一百七十餘卷,今存於世者十七種,爲《禮經宫室答問》、《孔子三朝記注》、《孝經鄭注補證》、《諸史考異》、《漢志水道疏證》、《台州札記》、《平津讀碑記》、《讀書叢録》、《管子義證》、《校正穆天子傳》、《校正竹書紀年》(曾名《竹書紀年考證)、《經典集林》、《國朝名人詞翰》、《筠軒詩鈔》、《筠軒文鈔》(以上爲已經刊著作)和《倦舫書目》、《倦舫碑目》(以上爲未刊著作),内容廣涉經、史、子、集,其中三分之二爲考據之作。
洪頤煊晚於王昶、段玉裁、王念孫、孫星衍等,而與阮元、王引之、臧庸等‘年相若’,親承乾嘉學派諸大師之餘緒,復得承阮、王、孫諸師耳提面命,親接謦欬,加之長期入於孫、阮幕中,其所交遊多爲孫、阮‘朋友圈’,以吳、浙、皖人物爲盛,而尤以吳派學者爲多。頤煊遵從師教,繼承乾嘉學派衣鉢,并在樸學研究上有所創新與發展。簡而言之,其一生經歷坎坷,仕途蹭蹬,沉淪下僚,然窮且彌堅,老當益壯,治學不休,勤苦自勉,終成大器,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綜而論之,洪頤煊之學術研究與成果撰寫主要集中於杭州詁經精舍深造以後,先後有三個高峰。
個高峰是進入平津館時期。孫氏平津館藏書極夥,令洪眼界大開,又以在孫星衍身邊,繼杭州詁經精舍之後得到孫師教誨之便,加上洪氏自己孜孜不倦,積學致精,治學境界明顯提高。據洪頤煊《倦舫書目》自序云,他在平津館讀書治學如魚入水,‘盡窺書之藩籬’,在館中爲孫氏編撰《孫氏書目》(即《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助孫氏撰寫經學代表作《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九卷,校訂古書,並準備撰寫《五經異義補正》,助編《平津館叢書》,整理金石碑版等。洪頤煊根據孫氏所藏碑刻銘文,詳加考證,以碑證史,以史考碑,撰有金石考據代表作《平津讀碑記》八卷,考核精切,論辨詳明,著名金石學家翁方綱爲是書所作序中評説此書可與錢大昕《金石跋尾》相匹敵,甚至比王昶《金石萃編》更精密。洪自己回憶起治學經歷時説‘台州僻處海濱,聞見有限’,他後來之所以成爲考據學家與藏書家,是因爲在孫氏平津館見識大增。因此《平津讀碑記》乃是洪頤煊心無旁騖、焚膏繼晷而成,堪稱金石考據豐碑,極具考經通史之價值。又如洪頤煊諸子學代表作《管子義證》(自序作於壬申三月十二日,一八一二),是綜合孫星衍、王念孫、王引之諸名儒碩彦研究之心得,參以己見,融會而成,爲清人研究《管子》經典之作。王念孫後來著《讀書雜誌·讀管子雜誌》時又從《管子義證》中吸收成果,云:‘而又與洪氏筠軒稽合異同,廣爲考證,誠此書之幸也。及余《淮南子》校畢,又取《管子》書而尋繹之,所校之條差增於舊。歲在己卯,乃手録前後諸條,並載劉氏(指明朝劉績——引者)及孫、洪二君之説之要者,凡六百四十餘條,編爲十二卷。’(王念孫《讀書雜誌·讀管子雜誌序》)此乃洪頤煊與王氏父子學術交往上深度者,在學術史上留下一段頗堪垂鑒後昆之佳話。在平津館期間,洪頤煊又完成古書輯佚著作《經典集林》、經學著作《孔子三朝記》(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禮經宫室答問》(自序作於壬申三月五日,一八一二)等書。洪氏自己在有關文字中亦有記載:‘及壯,遨遊吳越,來往燕齊,蹋通德之門,窺禮堂之奥,左右采獲,漸成撰述’(《讀書叢録·自序》),可見洪頤煊在平津館時期是其潛心校書成績斐然之期。
……
第三個高峰是其辭官歸里之後。洪頤煊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底辭廣東之任返回台州府城臨海之後,仍然以書爲伴,手不釋卷,筆耕不輟。此間著述有以記載台州地方文史考據材料爲主之《台州札記》,而尤以考證中國正史力作《諸史考異》爲重要。另有整理家中藏書及金石書畫目録之類,若《倦舫書目》九卷(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倦舫碑目》六卷(不詳著述年月,但爲洪頤煊生前完稿),《倦舫金石書畫目録》三卷(未詳撰著年月),《平津讀碑記》三續二卷等書。《台州札記》成書於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洪頤煊自序云:‘余髫年喜聚台州掌故,後遊學四方,棄去弗録……於是重爲搜輯,略加考證,宋元以前擇其雅訓足補郡志之缺者,編爲十二卷,題曰《台州札記》。凡近人府州縣志以及諸家族譜所載鄉里傳聞,不敢闌入。’《諸史考異》十八卷於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八月完成,洪氏自序云:‘嘉定錢氏大昕撰《廿二史考異》,參互考校,精審不苟。余向亦留心史學,《史記》、兩《漢》三史,間有所見,已載入《讀書叢録》中。戊子冬杪,自粤歸里,寒廬多暇,復取《三國志》以迄南、北《史》,條其異同,辨其得失,成《諸史考異》十八卷,撲塵掃葉,聊補錢氏之闕。’洪頤煊考校正史之書,此爲代表作:‘於前人一字之謬、一句之譌,皆旁通曲引,而辨正之。’(程霖《諸史考異序》)其本意欲補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之闕,爲後世‘好學深思之士薈粹群本,擇善而從,刊一定本’,提供資料。洪頤煊雖未以校史著稱,而早年秉承家學,浸淫經史,其史學涵養深湛而紮實,考據方法周密而細緻,旁徵博引各種史料,考校異同,比勘優劣,據實立論,不避權威,即使錢大昕已有成説者亦作公允裁斷。此書與清朝考史名作若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二十二史札記》隱然四足而立。
洪頤煊還擅長輯佚,眼光獨到。如漢代張衡(七八—一三九)研製渾天儀,其《渾天儀注》既是渾天説之書,也是製作渾象之書。洪頤煊《經典集林》卷二十七中輯有全文,並附漏壺結構説明,係科技史文獻,可供後人瞭解渾天説原貌、渾象製作之用。又如漢劉向是我國歷史上位目録學家,其子劉歆子承父業,繼續將漢朝皇家藏書整理成果,編成我國部圖書目録著作《七略》,而此書早佚,洪頤煊也有輯佚本。
洪頤煊不僅愛讀書,善著書,還嗜藏書。他早先傳承家學,喜歡研經考史,到廣東任職後,見當地市場上古籍、金石碑拓之物既多,價格又不甚昂,遂加意蒐羅,到晚年所積愈豐。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夏初,洪頤煊與其子洪瞻墉撰寫《倦舫書目》十二卷(《倦舫書目》九卷、《補遺》三卷),《兩浙著述考》稱,洪頤煊撰寫其中九卷。惜乎此書原寫本今已不全,佚去卷一全部並卷二大部,係殘本。在該書序言中洪頤煊回顧自己真正致力於藏書是在廣東任職期間,‘稍稍購集,廣東風氣醇樸,市上時多舊書,而收藏人少,價值亦不甚昂,予歷年既久,因得積有卷册’,迨回歸故里,又‘多方購求,漸臻富有’。遂購興賢坊陳昌虞舊宅,建築别業‘小停雲山館’。小停雲山館遂成爲清朝中葉後浙江著名私家藏書樓,其址位於今臨海市區巾子山北麓三井巷,俗稱‘芝麻園’,其藏書數量據臨海藏書家黄瑞記載,正編(即《倦舫書目》)所録書‘凡二千四百十六部,二萬五千六卷’,《補遺》‘凡四百二十部,七千六百六十九卷。總凡二千八百三十六部,三萬二千六百七十五卷’,是台州藏書巨擘。洪頤煊收藏金石書畫爲數甚多,如書法就有清初名人手迹、於山東德州平津館所得孫星衍友人往來信札,及自己一生交遊所得、所留手迹等。亦嘗編有《國朝名人詞翰》、《倦舫老人往還尺牘》、《台州金石略》以及《倦舫碑目》、《倦舫書畫金石目録》等。而此兩種目録,前一種僅浙江圖書館存兩種鈔本,其中之一爲黄瑞所鈔;後一種則不可得而見。更可惜者其大量珍貴藏書與其他金石拓片、字畫等藏品也多於太平軍佔領臨海時被毁於一炬,‘咸豐辛酉,其書悉災於寇’,令人扼腕長歎。然洪頤煊所藏書畫金石,曾選其中部分藏品,如毛奇齡、彭定求等三十二人書翰,請翁方綱、阮元、孫星衍、秦瀛、法式善、洪瑩、李賡芸、張問陶、王引之、胡承珙、吳榮光等二十七人‘各爲題跋’,洪頤煊‘自書其後,並考三十二人爵里’,與其子洪瞻墉編成《國朝名人詞翰》一書,刻入《傳經堂叢書》中,留傳於今。其真迹亦尚存世,實乃萬幸。
總之,洪頤煊畢生致力於傳統學術之研究,範圍涉及多個領域,其著述量多質高,當時和後世學林早有高度評價。
洪氏少時無盛譽於鄉里,自謂秉性‘椎魯’,從三十三歲起得到阮元賞識與激揚,其精研古學之名逐步傳播士林。阮元在《定香亭筆談》中有及於洪頤煊昆仲之評價,稱:‘臨海兩生精研經訓,或過齊次風侍郎者也。’清天台齊召南字次風,少有‘神童’之譽,曾任禮部侍郎,是其父洪枰之師,以博學名。洪氏才學之名與阮元之賞識緊密相關。金石學家王昶《鄂不館記》云:‘臨海洪生頤煊偕其弟震煊皆以博學好古通經義爲中丞阮公所知,因其互相砥礪以發名成業也。於是書所居之額爲“鄂不館”以寵之,蓋取“棠棣韡韡”意也。’並稱讚洪頤煊兄弟‘覃精研思,務爲通經儲史之學……生兄弟通古義其以進我矣’。詁經精舍主講孫星衍亦頗喜愛洪氏昆仲,嘉慶五年(一八),孫氏於西湖樓撰聯:‘專家絶學通中法,二俊才名過古人’,以稱讚洪氏兄弟。孫氏還在《筠軒文鈔序》中評説洪頤煊兄弟‘好學’,‘無一字背先聖之言,無一言爲欺世之學。筠軒兄弟其人也’。金石學家翁方綱稱讚洪頤煊《平津讀碑記》:‘近日錢詹事(大昕)《金石跋尾》用意之精,庶其匹矣。王司寇(昶)《金石粹編》雖廣摭,其精密或不迨此也……近日輯録金石者多矣,未有若洪君之精密者。’(翁方綱《平津館讀碑記序》)程霖(心澍)《諸史考異序》評論説:‘鄉先達筠軒先生……作《諸史考異》……洵有功於列史,亦可見先生無書不覽,無擇不精矣。’清人李慈銘在《趙縵堂讀書記》中亦稱讚洪頤煊《讀書叢録》校勘識力之精。近人黄侃《禮記略説》云:‘清世禮家輩出,日趨精密,於衣服、宫室之度,冠婚、喪祭之儀,軍賦、官禄之制,天文、地理之説,皆能考求古義,羅縷言之。略舉其人,則崑山徐乾學健菴,鄞萬斯大充宗、斯同季野……臨海金鶚秋史、洪頤煊筠軒、其弟震煊檆堂……此皆有成書,可以爲埻。’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以爲《平津讀碑記》係‘考證精徹’之作;《校正竹書紀年》、《校正穆天子傳》等,梁氏以爲屬清人中‘成績可紀者’;對於洪氏《管子義證》,梁氏評爲‘躋諸經而爲之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如郭沫若校《管子》、《鹽鐵論》,張舜徽著《清人筆記條辨》等,莫不吸收洪氏成果。
洪頤煊著作等身,不僅享譽國内學林,連國外學者亦慕名而購其書。《臨海洪氏宗譜》載,當時風傳洪頤煊之學‘名布海内,不特上充秘閣之選,高麗外使亦購其書以歸。可知流傳之甚廣矣’。東瀛學者若武内義雄在其《論語之研究》中服膺洪頤煊之經訓靈光獨照,堪爲千古卓識;東條弘還在洪頤煊《孝經鄭注補正》基础上著成《增考孝經鄭氏解補證》一書。
國内各大圖書館收藏洪頤煊著作情况,就國圖、上圖、浙圖及臨海博物館等檢索所見,凡是洪氏生前或者身後不久雕板刊行之作,除個别著作,如《洪範五行傳論集本》等外,大多存世,而且近還在臨海博物館發現若干以前尋覓不見之書,如《倦舫書目》、《小停雲山館金石書畫目録》等。而其未刊行之作,則已大多滅失。國外圖書館和其他機構收藏洪頤煊著作者亦復不少,僅以日本爲例,以《漢籍數據庫》檢索所得,即有洪頤煊所編《傳經堂叢書》‘嘉慶道光間臨海洪氏刊本’三十二册完整本,藏書編號‘京大人文研東方叢Ⅵ六五五’,洪頤煊輯《尸子》二卷續一卷(孫星衍《平津館叢書》甲集第二册,光緒十一年吳縣朱氏刊本),《燕丹子》三卷(同上),有洪頤煊所作《牟子序》(周叔迦輯《牟子叢殘》,民國十九年排印本),洪頤煊輯《春秋佚文》(王利器《新語校注》二卷附,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版《新編諸子集成》輯),還有若干新編本和抽印本,如《經義叢鈔國語》一卷、《臨海記》一卷(蓋從《經典集林》中抽出者,見《經典集林》卷十八)、《莊子叢録》一卷、《韓非子》一卷等。其他洪頤煊著作有《台州札記》十二卷、《國朝名人詞翰》二卷、《孔子三朝記注》七卷《目録》一卷、《平津讀碑記》八卷《續》一卷《再續》一卷《三續》二卷、《漢志水道疏證》四卷、《禮經宫室答問》二卷、《孝經鄭注補正》、《校正穆天子傳》六卷《附録》一卷、《校正竹書紀年》二卷、《筠軒文鈔》八卷《補》一卷、《管子義證》八卷、《經典集林》三十二卷、《諸史考異》十八卷、《讀書叢録》二十四卷。除《筠軒詩鈔》和《倦舫書目》外,洪氏著作日本有關圖書館和學術機構多有收藏。可以説洪頤煊著述基本上保存於世,但半個多世紀以來,除《台州札記》外,均未嘗整理出版,僅有幾種收録於《續修四庫全書》、《叢書集成》等叢書中,由於發行量少,傳播範圍亦有限,影響甚微。搜集校點整理洪頤煊詩文集,本是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二一年度直接資助項目,批准號一六七,原名‘《洪頤煊文集》校點整理’,後中標《台州文獻叢書》古籍整理項目,改名《洪頤煊集》,收録洪氏存世著作十七種,按經、史、子、集編排。此次整理,由徐三見與胡正武合作點校,胡正武主持,具體分工是:徐三見點校《禮經宫室答問》、《孔子三朝記注》、《諸史考異》、《台州札記》、《平津讀碑記》(含《續》、《再續》和《三續》)、《讀書叢録》、《管子義證》七種;胡正武校點《孝經鄭注補證》、《漢志水道疏證》、《倦舫書目》、《倦舫碑目》、《校正穆天子傳》、《校正竹書紀年》、《經典集林》、《國朝名人詞翰》、《筠軒詩鈔》、《筠軒文鈔》十種,另承擔撰寫《洪頤煊年譜》、《洪頤煊著述存佚考》及蒐集整理附録材料,並負責全書通讀定稿。
《洪頤煊集》所用底本力求選擇初刻足本。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初刻本(含重刻本),則以有學者、藏書家題記文字者爲首選。對校本從實際出發,取其力所能及者。下列校點所用底本,間及校本:
《禮經宫室答問》二卷。以清嘉慶刻本即《續修四庫全書》所收嘉業堂藏本爲底本。
《孔子三朝記注》八卷。爲《孔子三朝記注》七卷,《目録》一卷。以嘉庆刻本即《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本爲底本。底本書名無‘注’字,因是書乃洪氏爲《孔子三朝記》所作注,乃於書名上補‘注’字。
《孝經鄭注補證》一卷。以清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所收清嘉慶六年(一八一)刻《孝經鄭注補證》一卷本爲底本。
《諸史考異》十八卷。以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廣雅書局《廣雅叢刻》本爲底本,以臨海博物館所藏項士元辛亥年(一九一一)鈔本爲校本。
《漢志水道疏證》四卷。以清廣雅書局刻本爲底本。
《台州札記》十二卷。以臨海博物館藏道光十四年洪氏家刻本爲底本。卷首書標頁題‘道光十四年(甲午,一八三四)孟春刊’及‘小停雲山館藏版’,《目録》之後有‘台州府城正文堂王希青刊行’牌記。是本浙江省圖書館有藏本,臨海市博物館亦藏有此本,鈐有‘臨海朱氏知止書巢藏書’之印,係清末民初藏書家朱湛林藏品。此本在原本上有所增補,然卷前《目録》則仍保持原刻本之舊。是知此本係初刻本行世後之補板本。又臨海市博物館藏有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鈔本一種。其内容與臨海市博物館藏補板本相同。以光緒二十二年方氏鈔本爲校本。
《倦舫書目》九卷《補遺》三卷。以臨海博物館藏清黄瑞鈔本(黄瑞審訂本)爲底本。
《倦舫碑目》六卷《續增》一卷。以浙江圖書館藏清黄瑞鈔本(黄瑞審訂本)及民國二十五年浙圖鈔本爲底本。
《平津讀碑記》八卷《續記》一卷《再續》一卷《三續》二卷。《記》八卷、《續記》一卷,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刻本;《再續》一卷,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刊;《三續》二卷,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刊。編入《傳經堂叢書》中。均以臨海博物館藏本爲底本,鈐有‘臨海項氏寒石草堂鑒藏書畫’之印。
《讀書叢録》二十四卷。以道光二年(一八二二)正月初吉廣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行本爲底本,有清李慈銘批校,即《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本。
《管子義證》八卷。以嘉慶廿四年(一八一九)仲春刊本爲底本,即《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本。
《校正穆天子傳》六卷。以《平津館叢書》本爲底本。
《校正竹書紀年》二卷。以《平津館叢書》本爲底本。
《經典集林》三十二卷。以清嘉慶孫氏刻《問經堂叢書》本爲底本,即《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本。
《國朝名人詞翰》二卷。以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刊《傳經堂叢書》本爲底本。
《筠軒詩鈔》四卷。以臨海博物館藏清嘉慶戊寅(廿三年,一八一八)刻本爲底本。
《筠軒文鈔》八卷。以臨海博物館藏清嘉慶甲子(一八四)刊本爲底本。
具體所用對校本及他校諸本,詳見各書前所附説明。
校點工作細則遵循台州文獻叢書編委會有關《台州文獻叢書》古籍整理工作條例和中華書局《古籍校點釋例》,力求規範,保證校點質量。同時,根據校點者所見材料編製《洪頤煊年譜》、《洪頤煊著述存佚考》,與官史、方志、宗譜諸類史料一併附録於後,以便讀者參考。
由於校點者學殖淺薄,疏誤在所難免,敬請方家通人不吝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