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789855
内容简介
王如文主编的《家庭育儿指导》结合中国城乡居 民教养儿童的客观需求,根据中国国情及经济发展情 况,参照社区和家庭教养 儿童实际有效经验编写而成。书中引用大量我国现代 育儿数据和图表,在儿童形体发展、护理要求、喂 养要点、智能及体能发展以及防治疾病等方面作了详 细阐述,以便保健育婴人员、家长实践和操作应用。
本书特色:科学权威,数据翔实;简明扼要,优 势明显;对象明确,结构清晰;操作规范,实用 性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适用范围:适合作为育婴员、家长的指导读物, 也可作为育婴护理从业人员、在校学生和家庭成员 的自学用书。
本书特色:科学权威,数据翔实;简明扼要,优 势明显;对象明确,结构清晰;操作规范,实用 性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适用范围:适合作为育婴员、家长的指导读物, 也可作为育婴护理从业人员、在校学生和家庭成员 的自学用书。
目 录
章 现代育儿关键基点
节 启动生命,保障健康成长
第二节 主导生命运行的大脑发育与功能发展
第三节 母乳喂养是宝宝健康成长及终生受益的保障
第四节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节 小儿躯体活动、锻炼与免疫预防
第六节 小儿发育异常识别
第七节 儿童营养失衡及防范成人代谢综合征
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新生儿
节 形体生长发育
第二节 喂养知识
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护理宝宝要领
第四节 智能、体能发展
第五节 常见疾病防治知识
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婴儿
节 1~3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二节 4~6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7~9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四节 10~12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幼儿
节 13~15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二节 16~18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19~21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四节 22~24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五节 2岁1月~2岁6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六节 2岁7月~3岁0月龄幼儿育儿要点
小结
思考题
第七节 3~6岁学龄前儿童育儿要点
小结(3~4岁)
思考题(3~4岁)
小结(4~6岁)
思考题(4~6岁)
第五章 儿童形体增长与健康状况评价
节 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儿童形体增长与健康状况
第三节 健康检查及评价
小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附录1 日常膳食食物成分表
附录2 育儿膳食食谱
参考文献
节 启动生命,保障健康成长
第二节 主导生命运行的大脑发育与功能发展
第三节 母乳喂养是宝宝健康成长及终生受益的保障
第四节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节 小儿躯体活动、锻炼与免疫预防
第六节 小儿发育异常识别
第七节 儿童营养失衡及防范成人代谢综合征
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新生儿
节 形体生长发育
第二节 喂养知识
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护理宝宝要领
第四节 智能、体能发展
第五节 常见疾病防治知识
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婴儿
节 1~3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二节 4~6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7~9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四节 10~12月龄婴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幼儿
节 13~15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二节 16~18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三节 19~21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四节 22~24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五节 2岁1月~2岁6月龄幼儿
小结
思考题
第六节 2岁7月~3岁0月龄幼儿育儿要点
小结
思考题
第七节 3~6岁学龄前儿童育儿要点
小结(3~4岁)
思考题(3~4岁)
小结(4~6岁)
思考题(4~6岁)
第五章 儿童形体增长与健康状况评价
节 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儿童形体增长与健康状况
第三节 健康检查及评价
小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
附录1 日常膳食食物成分表
附录2 育儿膳食食谱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家庭育儿指导/全国家庭服务高级人才开发培训系列教材》:
节启动生命,保障健康成长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2013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3.2/10万,较2000年降低了56.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0.95%和1.2%,较2000年分别降低了70.5%和69.8%。这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母婴保健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相关工作中,大家知道,对于孕妇、胎儿及出生后婴幼儿来说,从开始怀孕到幼儿2周岁的这1000天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黄金时段。在此期间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和发育成长所必需的合理营养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儿童时期健康成长及早期介入防控成人慢性代谢失衡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提出今后努力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及贫血率分别控制在7%及12%以下;孕产妇贫血率控制在17%以下。为此,在本系列教材《家庭母婴护理》中,已经深入浅出地讲述胎儿期相关母婴保健基础知识和推介便于操作的家庭实用技术,为母婴健康开展社区服务创建了重要前期条件。那么,对生后到2岁婴幼儿的成长又该关注哪些重要基点呢?
就在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各自带着父母遗传信息的染色体组成了新的含有23对染色体的合体细胞,这就是受精卵,从此启动了新生命的历程。这个细胞以几何级数模式快速分裂增殖并形成功能有别的组织、继而形成器官和系统。在经过266天宫内发育成长后,胎儿顺利出生,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子宫内环境的世界。在断离脐带后,不言而喻,新生儿必须以自主模式管理和运行自身各系统的功能以保障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内环境恒定机制被激活发生的自我主导作用;然而宝宝还必须遵循在宫内成长的规律及沿袭自身轨迹发展,在接受并顺应宫外环境及在内环境机制统合协调下,逐渐建立新的代谢模式继续自我成长。从子宫内成长的266天到出生后2岁的730天共约1000天,家长、妇幼保健人员及社区服务者将面临诸多情况,其中哪些又是关系婴幼儿全局的关键要点呢?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优先培育发展社会性
1.认识社会性
胎儿出生后,自身生存是首要需求。新生儿即具有先天寻觅乳头、吸吮乳汁的本能(吸吮反射);为更多获得生存机会,他们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占有生存资源的欲望。这是存在于生物界的共性,称为生物性。人类在300多万年进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及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及发展的群体组织性、协作性及包容性等。在历经多年社会的进步及发展中,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发展、要求自身遵循着群体共同的信念和生存准则,被称为社会性。生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则必须经过教育、训练、实践、在生物性基础上从渐进累积实践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在全社会环境支持下,处于优势的社会性将覆盖和抑制个体的生物性并在更高层面上导引人生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一旦因不同原因从社会性脱轨,个体将重新显现其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性。
作为早期教育步,自出生即开始贯穿于人一生的社会性教育训练,它在青壮年、中年时达高峰,指引着人们参与各项社会生活及创新活动。胎儿出生就开始受培育社会性的启蒙活动影响,通过结合生活逐渐熟悉人际交往基本要求和技能,使其在婴幼儿时期就获得初步认识环境、见识时空条件、顺应教养并能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这个过程使孩子的社会性逐渐发展并占有优势,学会并接受必须控制自身生物性的客观要求.从心理层面上取得以社会性为主导、与生物性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效果。这个过程随着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动态性改变,所以家长、老师及社区服务人员要有爱心、耐心和教养技巧想方设法为宝宝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时空条件,及时鼓励、表扬孩子的、与社会性相衔接的良好行为使其获得自信、树立对自我成就的认知、感受愉悦,所有这些将对其社会性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性与生物性并存,社会性优先
宝宝出生就为自身的生存启动全身的相关功能维护和保障生命的运行,这是天赋的生物本能,表现为生物性。但也同时启动作为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的社会性与动物界的社群性毕竟不同,从一开始就处于快速优先发展的态势,在婴幼儿阶段经过训练式教育迅速覆盖生物性,并不断巩固及发展这种优势。以下试举古今中外事例作一浅近的说明。
(1)早在汉代,时年4岁的孔融就已经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今传为美谈的历史典故,这也就是社会性覆盖生物性导引出的谦让利他道德行为。
(2)2014年5月在南京公交车上发生了一件事:5岁的男童突发脾气,竟然当着许多乘车人的面掴同行祖母的耳光;又追着用脚踢他的祖母。这一事件显示了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不到位乃至脱轨,以致孩子生物性凸显发作所产生的令人痛心的结果,但也是生活的真实。
……
节启动生命,保障健康成长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2013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3.2/10万,较2000年降低了56.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0.95%和1.2%,较2000年分别降低了70.5%和69.8%。这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母婴保健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相关工作中,大家知道,对于孕妇、胎儿及出生后婴幼儿来说,从开始怀孕到幼儿2周岁的这1000天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黄金时段。在此期间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和发育成长所必需的合理营养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儿童时期健康成长及早期介入防控成人慢性代谢失衡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提出今后努力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及贫血率分别控制在7%及12%以下;孕产妇贫血率控制在17%以下。为此,在本系列教材《家庭母婴护理》中,已经深入浅出地讲述胎儿期相关母婴保健基础知识和推介便于操作的家庭实用技术,为母婴健康开展社区服务创建了重要前期条件。那么,对生后到2岁婴幼儿的成长又该关注哪些重要基点呢?
就在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各自带着父母遗传信息的染色体组成了新的含有23对染色体的合体细胞,这就是受精卵,从此启动了新生命的历程。这个细胞以几何级数模式快速分裂增殖并形成功能有别的组织、继而形成器官和系统。在经过266天宫内发育成长后,胎儿顺利出生,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子宫内环境的世界。在断离脐带后,不言而喻,新生儿必须以自主模式管理和运行自身各系统的功能以保障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内环境恒定机制被激活发生的自我主导作用;然而宝宝还必须遵循在宫内成长的规律及沿袭自身轨迹发展,在接受并顺应宫外环境及在内环境机制统合协调下,逐渐建立新的代谢模式继续自我成长。从子宫内成长的266天到出生后2岁的730天共约1000天,家长、妇幼保健人员及社区服务者将面临诸多情况,其中哪些又是关系婴幼儿全局的关键要点呢?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优先培育发展社会性
1.认识社会性
胎儿出生后,自身生存是首要需求。新生儿即具有先天寻觅乳头、吸吮乳汁的本能(吸吮反射);为更多获得生存机会,他们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占有生存资源的欲望。这是存在于生物界的共性,称为生物性。人类在300多万年进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及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及发展的群体组织性、协作性及包容性等。在历经多年社会的进步及发展中,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发展、要求自身遵循着群体共同的信念和生存准则,被称为社会性。生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则必须经过教育、训练、实践、在生物性基础上从渐进累积实践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在全社会环境支持下,处于优势的社会性将覆盖和抑制个体的生物性并在更高层面上导引人生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一旦因不同原因从社会性脱轨,个体将重新显现其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性。
作为早期教育步,自出生即开始贯穿于人一生的社会性教育训练,它在青壮年、中年时达高峰,指引着人们参与各项社会生活及创新活动。胎儿出生就开始受培育社会性的启蒙活动影响,通过结合生活逐渐熟悉人际交往基本要求和技能,使其在婴幼儿时期就获得初步认识环境、见识时空条件、顺应教养并能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这个过程使孩子的社会性逐渐发展并占有优势,学会并接受必须控制自身生物性的客观要求.从心理层面上取得以社会性为主导、与生物性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效果。这个过程随着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动态性改变,所以家长、老师及社区服务人员要有爱心、耐心和教养技巧想方设法为宝宝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时空条件,及时鼓励、表扬孩子的、与社会性相衔接的良好行为使其获得自信、树立对自我成就的认知、感受愉悦,所有这些将对其社会性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性与生物性并存,社会性优先
宝宝出生就为自身的生存启动全身的相关功能维护和保障生命的运行,这是天赋的生物本能,表现为生物性。但也同时启动作为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的社会性与动物界的社群性毕竟不同,从一开始就处于快速优先发展的态势,在婴幼儿阶段经过训练式教育迅速覆盖生物性,并不断巩固及发展这种优势。以下试举古今中外事例作一浅近的说明。
(1)早在汉代,时年4岁的孔融就已经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今传为美谈的历史典故,这也就是社会性覆盖生物性导引出的谦让利他道德行为。
(2)2014年5月在南京公交车上发生了一件事:5岁的男童突发脾气,竟然当着许多乘车人的面掴同行祖母的耳光;又追着用脚踢他的祖母。这一事件显示了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不到位乃至脱轨,以致孩子生物性凸显发作所产生的令人痛心的结果,但也是生活的真实。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