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2788丛书名: 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系列教材·金融保险企业岗位培训教材
本书具有理论适中、知识系统、案例真实、注重应用等特点。本书可作为应用型大学本科金融管理、证券投资等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同时兼顾高职高专、成人高等教育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需要,也可用于金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岗位培训用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金融概述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第五节货币层次的划分
第六节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和信用形式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信用的形式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概述
第二节利率的计算及种类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利率的功能及作用
第五节利率体系与利率机制
第四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第四节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第五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金融机构体系的产生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商业银行业务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第五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七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三节中央银行制度
第四节中央银行业务
第五节金融监管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货币供求
第二节货币均衡
第三节通货膨胀
第四节通货紧缩
第九章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第十章国际收支与外汇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三节外汇与汇率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第一节金融创新概述
第二节金融创新风险与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金融行业相关法规
编者2018年2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框架】
【学习目标】1. 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2. 理解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3. 熟悉货币制度的形成、演变,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学习重点】1. 货币的职能; 2. 货币层次的划分; 3. 货币制度。【技能要求】1. 掌握货币的职能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解货币的层次划分及其在经济调控和管理中的运用。
人民币“入篮”带给百姓啥实惠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正式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第5种货币,这也标志着人民币成为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人民币“入篮”无论是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还是中国百姓的境外消费、投资等都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是IMF在1969年创设的补充性国际储备资产,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和记账单位,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每5年审核一次。如果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推动了中国出口型经济的腾飞,那么加入SDR则使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站稳脚跟。对于老百姓而言,短期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从长期看,此后我国百姓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境外旅游、购物、投资,降低汇兑成本并避免汇率风险。(1) 人民币加入SDR可以使一国的货币更快地获得国际认可,增加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加坚挺,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跨境投资,在海外购买资源、技术和劳务等。(2) 人民币加入SDR后,出国旅游、购物、留学、置业等行为不用再走复杂的换汇流程,可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方便了老百姓的出国生活。尤其是对一大批海淘用户来说,以后可以不找代购了,人民币加入SDR后将逐步实现国内国外价格一致。(3) 人民币加入SDR还有助于拓宽国内居民的海外投资渠道。今后中国居民可以更方便地到国外投资不动产、股票和债券。国外投资者也可更多地参与中国国内股票、基金、国债、P2P等投资理财。
资料来源: 根据互联网资料编写。货币是从哪里来的?人民币货币制度内容有哪些?本章就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层次划分以及货币制度等方面对货币进行讲解。第一节金 融 概 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但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中,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目前几乎已达到足以影响或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于什么是金融,金融的产生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金融的意义,正是本部分介绍的主要内容。一、 金融的含义“金融”一词并非古已有之,最早列入“金融”条目工具书的是1915年版的《辞源》和1937年的《辞海》。金融在英文中的表述“finance”一词来自法语,意思为end debtsettle,即借贷结清的意思。而中文“金融”来自日语,指资金融通。《辞源》中将金融一词表述为“今谓金钱之融通曰金融”,并同时指出“各种银行、票号、钱庄曰金融机关”;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将金融描述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学的解释是“金融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以及资本资产的供求和价格的确定。”可见,中文“金融”与英文“finance”一词的意思并不一定全然等之。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也不仅仅限于一种,但是归纳起来,根据其诠释的内容大体可分为3种口径。(1) 最宽泛的诠释: 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这是最为普通的用法。具体包括3个方面: 政府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public finance,即“国家财政”; 工商企业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理财”; 个人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personal budget,即“个人收支”。这种诠释所概括的范围大于“金融”在中国涵盖的范围。(2) 最狭窄的诠释: 金融概括了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形成。在国外的经济学界,这样的用法通行。近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对“金融”的狭义解释,即来源于国外对finance的这种用法。(3) 介于两者之间的口径的诠释: 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一些国际组织采用这样的统一口径。
资料来源: 黄达.金融学[M].二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根据中文“金融”与西方finance一词的比较,经济学家黄达教授认为不能一一对应,也不能强行使之简单恒等。“金融”主要指与资金融通相关的活动,而资金主要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资金的融通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由此可见,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相结合的产物。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二、 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从本教材讲解的金融学内容看,主要学习与金融产生关系密切的两个范畴——货币和信用; 金融自身的两大主干——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及与其相关的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同时,关注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的机构和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 最后跟随金融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去了解金融向全球扩展的活动——国际金融。上述内容可以被概括为“三根支柱,一个空间,上有调控,外有扩展”: 三根支柱即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个空间即金融市场; 上有调控是指一切与金融总量相关的问题构成了宏观金融运作; 外有扩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即现代金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金融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三、 发展金融的意义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在西方大国的崛起中,金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邓小平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指出: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许多经济学家对金融的重要性做过精辟的论述,但在中国改革开放及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上述著名论断对中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如今,金融服务在促进生产、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惠及千家万户、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功能的良好发挥既能够增强一国的国家力量,又能够纠正资源的错配,实现经济的稳定运行。金融如果搞不好,影响巨大。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核武器代表着近代武器的最高级,金融危机的破坏力不亚于核武器。韩国在1996年年底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10610美元,到1997年年底、1998年年初时就只剩下6000多美元了。试想有哪种武器的破坏力能使一国的人均GDP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下降40%?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深有感触地说: “金融危机使我们过去10年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丧失殆尽。”可见,如果金融出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债危机,继而快速地蔓延到欧洲和世界范围内,此后又发生了欧债危机,这些危机使得2007年以来至今,世界经济依然在起起落落、反反复复中探寻健康发展的道路。可见,无论世界经济如何向前发展,金融问题始终是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范畴。第二节货币的起源货币自问世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古今中外人们对研究货币起源问题的一种共识。那么,货币和交换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货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对这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货币起源说。一、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马克思在科学地考察了货币历史后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第一次阐明了货币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在商品交换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为此就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量,通常是用一种商品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表现形式。货币就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经历了4个阶段。(一)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原始部落之间进行的,那时还未出现社会分工,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很少,交换带有偶然性质,但就是在这种偶然的交换中,商品的价值已有了外在的表现,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例如: 1只绵羊=2把石斧在这个简单的等式中,1只绵羊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石斧表现出来了,所以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石斧则证明了绵羊有与自身相同的价值,所以石斧处于等价形式地位,成了等价物。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量通过和等价物交换所形成的比例表现出来,即1只绵羊=2把石斧。在这里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是作为使用价值而存在的,但等价形式的商品本身就是作为价值体而存在的,它就代表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等价物的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等价物的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等价物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形式。因此,处于等价形式的等价物本身就克服了商品的内在矛盾,谁拥有它,就是拥有社会财富。但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又将商品的内在矛盾转化为一般商品与等价物商品之间外部对立的矛盾。随着商品交换种类和交换范围的扩大,价值表现形式也就由偶然、简单的价值形式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二) 扩大的价值形式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逐渐经常化,某种商品(如绵羊)经常和其他许多商品相交换,形成了扩大的价值形式。例如: 1只绵羊=2把石斧
50斤米
20尺布
……
0.5克黄金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个价值形式还说明,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量,而是商品价值量调节交换的比例。扩大的价值形式也暴露了它的缺点,即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三) 一般价值形式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前,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前,人们就开始自发地用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其结果是使某种商品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即该商品成了一般等价物。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中就有绵羊。一般价值表现为
2把石斧
50斤米
20尺布
……
0.5克黄金= 1只绵羊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使一切商品价值都通过一种公认的等价物商品明确地表现出来。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实际上就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四) 货币形式在货币真正出现之前,一般等价物虽然已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但它不固定。一般等价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而在中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这些缺点都是和作为社会财富象征的一般等价物的要求不相容的。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贵金属具有4个自然属性: 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则价值相等; 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而不丧失价值; 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 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正是因为贵金属同时具备这4个特征,所以最适宜作为货币材料。当人们选择用贵金属作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二、 其他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生活中,货币几乎无处不在,但货币并不是自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关于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自古至今众多的经济学家都分别给予了阐述,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细细分析会发现,历史资料的记载大都显示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货币起源问题的人们的一种共识。关于货币的产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 先王造币说先王造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欲废小钱铸大钱,单穆公劝谏景王说: “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救民。”意思是说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为赈救百姓,便创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中的困难。再如《管子》一书中所说: “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擅,改提手旁为米字旁)在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 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即货币起源于禹汤之时,适逢水旱灾荒,无粮充饥,卖儿鬻女,禹汤为拯救百姓,便创造了货币。先王造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大都继承了这一观点。(二) 便于交换说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的出现与交换紧密联系”,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司马迁,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即“维币之行,以通农商”。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随着农、工、商三业的交换的兴起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币和货币流通应运而生,随之兴盛。即“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不)得而记云”。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也对便于交换说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而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如果进入交换过程有100种货物,那么每种货物都会有99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为共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货币的本质
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众多的经济学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西方经济学家从商品交换发展史的现象入手,从物物交换困难出发,探索货币的起源和特征,把货币定义为: “在交易和支付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中提出: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种观点认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三节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关于货币的职能,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但马克思的表述较为全面,所以在此主要介绍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看法。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职能时,假定金是唯一的货币商品,认为货币具有5个职能,它们的表述和排列顺序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一、 价值尺度货币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把各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以表示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互相比较,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各种商品的价值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们本身就具有相同的质,从而在量上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可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例如,1辆自行车值1克黄金,只要贴上个标签就可以了。当人们在做这种价值估量的时候,只要在他的头脑中有金的观念就行了。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仍然要以实在的金属为基础。人们不能任意给商品定价,因为在金的价值同其他商品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现实基础就是生产两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在商品价值量一定和供求关系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金的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根据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把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价格,例如1头牛值2两金,在这里2两金就是1头牛的价格。二、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或银的条块形状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买卖都要验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条块就被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状的铸币所代替,铸币的产生使货币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地被磨损,货币的名称和它的实际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但可以不足值。这是因为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不足值的铸币,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也可以用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目前很多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纸币本身是不足值的,但理论上要求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以如果纸币发行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每单位纸币代表的金量就减少了,商品价格就要相应地上涨,反之,则要相应地下跌。可见,不足值的信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已经孕育着引起经济问题的可能性。三、 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货币储藏就有必要了。通过货币储藏,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当市场上商品流通缩小,流通中货币过多时,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被储藏起来; 当市场上商品流通扩大,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加时,有一部分处于储藏状态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四、 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表现为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而进行的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过程中,货币就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都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例如,某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卖掉自己的商品,他就不能按时偿债,支付链条上某一环节的中断,就可能引起货币信用危机。可见,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发展了。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了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期票、汇票、支票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事业越展开,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就越大,以致信用货币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铸币却被赶到小额买卖的领域中。五、 世界货币马克思认为“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必须脱掉自己原有的民族服装,还原成金银本来面目。”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马克思的这段话对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作了明确的阐述。世界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以外,还有以下职能。(1) 充当一般购买手段,一个国家直接以金、银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2) 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如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等。(3) 充当国际间财富转移的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或由于其他原因把金银转移到外国去。在当代,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的差额。作为世界货币的金银流动是二重的: 一方面,金银从它的产地散布到世界市场,为各个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补偿磨损了的金、银铸币,充作装饰品、奢侈品的材料,并且凝固为储藏货币。这个流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国和金银生产国之间劳动产品的直接交换; 另一方面,金和银又随着国际贸易和外汇行情的变动等情况,在各国之间不断流动。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流通,每个国家必须储藏一定量的金、银作为准备金。这些世界货币准备金随着世界市场商品流通的扩大或缩小而增减。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中的黄金储备往往要限制在它的特殊职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过多的货币储藏对于资本是一个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商品流通的停滞。
关于货币职能的典型分析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关于货币的职能,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已为货币总结了3项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大多数教科书认同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分析中假定金是唯一的货币商品,认为货币具有5个职能,它们的表述和排列顺序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马歇尔在《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分为两类,货币首先是当场买卖交换的媒介……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的标准,也就是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金德尔伯格认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4种职能。米什金认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储藏3种职能。我国比较有代表的表述是黄达教授在《金融学》中的表述,货币的主要职能有: ①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②购买和支付手段; ③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可见,各种研究者分析的货币职能尽管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并没有本质的对立。
资料来源: 根据《资本论》《货币、信用与商业》等总结编写第四节货币形式及其演变货币产生以来,先后已有数千年,其形态也在漫长的历史中数度演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式发展。一、 币材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通常,能充当货币的材料应具备以下性质: ①价值较高,可以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的交易; ②易于分割,指货币材料可以自由分割,且分割后不影响其价值,以便为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服务; ③易于保存,指货币材料不会因保存而减少价值,不需要支付费用; ④便于携带,方便货币在较大区域内进行商品交换。从货币的发展史来看,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类不同的物品充当过货币。货币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首先是以实物商品为主的商品货币阶段,其次是货币的信用本位阶段。但从货币材料的演变来看,大致如下: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要注意的是,就货币发展历史中的任意一种币材,上述4个要求也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也要注意,币材的不同演进,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有严格的此生彼亡的界限。如金属货币产生后,在某些历史时期,仍有实物货币同时使用,如中国唐代的钱帛兼行,就是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同时使用。
世界各国或地区曾经典型的实物货币
宋杰著《中国货币发展史》称“像牲畜、皮毛、贝壳、盐块、粮食、工具、布帛等,这是最初的货币,世界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的各个民族都普遍地使用过这种货币形式。”此外在海外,比如斐济鲸鱼的牙,法国动物的皮革,Yap岛的石头,美洲殖民地的烟草、威士忌等,阿比西尼亚的盐,弗吉尼亚的烟草,纽芬兰的干鱼丁,印度殖民地的砂糖等都充当过实物币材。还有的地区甚至将奴隶与妻妾也当作货币。
资料来源: 张友直.关于实物货币定义的一些思考[J].中国钱币,2007(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