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12279
本书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专家荣跃明主编,集合了研究所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阐述和分析了有关文学与文化学科前沿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
中国文学: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向:“文学中的城市”、“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研究。
城市文学与文化:时空流动中的资本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休闲研究、 娱乐文化伦理问题。
比较文学:后殖民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文学”内涵在当下的重新界定、海外汉学新热点:日本的晚清文学研究、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文化折扣”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公共文化: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国内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多元化、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立法保护研究、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非遗社会化保护机制发展研究、非遗时代关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转型的讨论、我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研究等。
目 录
编 中国城市文学相关专题研究
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节 理论反思的背景
第二节 城市空间“想象”与“物”的制约
第三节 京派—海派、“城乡迁移”与当代城市的难以“漫游”
第四节 推进中国城市文学理论建构
第二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
节 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学者与文献
第四节 城市文学与历史记忆书写研究的前景
第三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
节 “城市文学”:概念与创作之间
第二节 作家作品研究:城市文化经验的建构
第三节 理论路径的拓展:“文学”与“城市”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转型:从“城市文学”到“文学城市”
节 从“地域文学”研究走向“城市”文学研究
第二节 “文学中的城市”:新的理论视野的建构
第三节 “文学上海”与“文学北京”
第四节 以“文学”建构“城市”
第二编 城市文化相关专题研究
章 资本、流动性与城市
节 21世纪的资本及其第三世界特征
第二节 资本、全球化与流动空间
第三节 资本的危机、修复与城市研究
第二章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
节 公共性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公共艺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
第三章 休闲的文化研究
节 休闲的哲学省察
第二节 “制度”中的休闲
第三节 休闲与城市生活
第四节 休闲研究的其他视角
第四章 娱乐文化伦理
节 “娱乐至死”和“媚俗文化”批判
第二节 身体美学与身体消费
第三节 低俗文化的成因与危害
第四节 西方社会文化管治的经验
第三编 比较文学相关专题研究
章 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
节 后殖民比较文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译介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第三节 后殖民视角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二章 “世界文学”内涵在当下的重新界定
节 重新界定“世界文学”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世界文学”的概念
第三节 世界文学与译介学
第四节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和比较文化研究
第三章 日本晚清小说研究中的“实证”与“发现”
节 国内对日本的晚清小说研究的认识
第二节 晚清小说研究在日本———集大成的《清末民初小说
目录》
第三节 重大成果:单行本《林纾冤案集录》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态度之借鉴
第四章 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
节 生态批评:新的理论增长点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
第四节 生态批评的流派及代表学者
第五节 生态批评的未来走向
第五章 电影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贸易与“文化折扣”理论
节 融合“文化”与“市场”概念的“文化折扣”理论
第二节 国内对“文化折扣”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折扣”理论所折射的文化贸易问题
第四编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题研究
章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节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兴起的背景原因
第二节 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实践探索
第三节 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第四节 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团队及主要文献
第二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
节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实践
第四节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节 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代表学者与文献
第五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观点与看法
第三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四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学者与文献
第五编 文化产业相关专题研究
章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
节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和竞争力模式
第四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战略设计与空间布局
第五节 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六节 中国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
第七节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建设
第二章 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
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定义和体系特点
第三节 对接文化资产与金融的核心要素
第四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市场分类和集聚业态
第五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产业链形态
第六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政策和机制
第三章 文化产业多元化
节 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概念及重点
第二节 国际研究视野:“一强多元”的文化产业竞争模式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多元族群、本土化与非营利机构
第四节 文化产业多元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四章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节 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第二节 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文化的还是产业的?
第三节 作为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节 国家支持下的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本优势
第六编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题研究
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意义及日韩等国有关经验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的发展过程及重要内容
第三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理论研究及其重点方向
第四节 当今我国在非遗立法保护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问题探索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研究范围的扩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的法理研究及相关地方法规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工作重点与理论指引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研究的“瓶颈”问题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产生的国际影响
第六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理论模式的变革
第四章 非遗时代关于民俗学研究对象及学科转型的讨论
节 非遗保护的实践对民俗学的影响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
第三节 重视民俗学的政治性
第四节 建设政治民俗学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实践
节 国外民俗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我国历史文化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我国图谱编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实践及主要特点
第五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现状及未来
第六章 我国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管理问题
节 民间信仰的广泛复兴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将民间信仰纳入社会管理体制
第四节 民间信仰终将融入现代社会
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实质经受着知识理论全球化的高压,并始终处于前沿。在近20年的理论兴盛之后,已显示后果。首先即是以“空间”“场域”为关键词、名以现代性的各式西方社会文化理论对于思想的裹挟,从文化研究方法的引入,到各种“共同体”的“想象”,并及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否定性批判等,都使得“城市文学”本身成了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物”则作为城市“空间”的中心存在,从现代文学的京派—海派,到当代的“城乡迁移”,不断显示为从知识至道德不能跨越的障碍。故而随着这些理论的广泛应用,是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持续分解。它意味着时间维度的丧失,已在认识论上形成这一空间理论有效性的考验。因此,我们当反思、清理研究现状。
节 理论反思的背景
19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现实的迅猛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历史文化动荡,使得城市及城市文学日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批评界从“新写实”“新历史”“新状态”“新体验”以至“身体”写作等无不与城市崛起相关的潮流命名,与其说是创作现象的理论概括,不如说更是现实巨变的直接应对。①城市文学研究的兴起,因此不仅表明某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意志,而且意味着根本的思想理论空场。这正是近年回顾、总结这一历程,重构整个文学传统的价值系统所日渐显露的问题,故而时有“无法显现的‘他者’”、②“看不见的城市”③之说。无疑,比现实、历史更重要的事实在于,还没有哪个时代面临如此沉重的阐释世界之负。恰恰是关于“城市”的知识,而非城市本身,更能以其性质、特征和状态指示所谓全球化的要害所在。①正如空场并不等于无,处于全球化的现实推进与知识理论高压的临界,近年的城市文学研究,恰恰面临的是近20年来理论空前繁盛、快速更新却不及反省、批判的知识负累。事实上,以“空间”“场域”为关键词、名以现代性的各式西方社会文化理论,已经形成思想的严重裹挟,以致“城市文学”本身成了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物”则作为城市“空间”的中心存在,从现代文学的京派—海派到当代的“城乡迁移”,不断显示为从知识至道德不能跨越的障碍。在此,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分解、退却,不仅意味着时间维度的丧失,而且在严格认识论上形成这一空间理论有效性的考验。因此反思、清理研究现状,特别是对于知识理论本身的批判,已当其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