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文化文化研究班门第二辑(全四册)

班门第二辑(全四册)

作者:《班门》编委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ISBN: 2528935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143.96

类别: 文化研究 SKU:5d84a3485f9849104541ab36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89351

编辑推荐

推荐您购买联合天畅其他畅销书:

关照生活  关注日常

以设计为灵魂、有温度的深度阅读

 

 

1. 匠心中营造,涉及工艺、材料、技艺、新知,以一种创客精神,用设计打开世界,读懂世界。

2. 班门前弄斧,实现深度阅读和求学新知的理想。

3. 2017全新改版,兼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德国红点奖得主亲自操刀,借用设计的力量,“营造”全新《班门》

4. 内文选用瑞典轻型与雅光纸,用纸与不同内容完美搭配;全书双色印刷。

5.在本书中——

我们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

也讲述一个“90 后”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

 

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

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

 

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

 

内容简介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

在本期中,我们将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也讲述一个“90 后”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

胡绍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人,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及省部级奖项,发表专业著述4本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贝恩德•布伦纳,德国著名跨领域作家,风趣博学,其作品特色是让科学知识穿行于文化史之中。著有多部历史、科学、文学畅销作品。

王南,出生于 1978 年。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吴良镛院士。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讲师,讲授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专业课。2013年至今担任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心顾问专家。2016 年任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胡同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北京城市规划设计及北京古建筑研究。

邓建永,1982 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大学教师,地质矿产部文学创作室专业创作员。2001年加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团队,任栏目策划,撰稿,并担任策划与撰稿创作的电视特别节目和系列纪录片50余部。

“

“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廖伟棠,诗人、作家、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成砚,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著有《读城》《乡土游》等书,编著《永恒的奥林匹克之城》。十年建筑求索之路,六年奥运青春奉献,写建筑文章,只为非建筑专业却爱建筑的你,说你听得懂的故事。

苏泓月,作家,金陵人,现居北京。曾出版作品《盗国》《古乐之美》《李叔同》,获得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2016 年度“中国好书”等奖项。

杨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建筑师,爱好巴洛克音乐与俄罗斯文学,《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译者。

楼庆西,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中国古建筑二十一讲》《中国建筑小品十讲》等。

“

“陈愉庆,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20世纪80年代,陈愉庆、马大京夫妇共用“达理”笔名著有小说、剧本多种,屡获全国各种文学奖项。后旅居美国,现重拾笔墨,已有描绘旧金山硅谷华人生活系列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飞舞芳邻》《如若不曾相识》《不再承诺》,中短篇小说《带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龙,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20年起六次来华,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于吉林舒兰。语言学教授,帐篷诗人,中国地质图书馆原馆长,中国楹联学会创建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各类著述50余种。

曾孜荣,曾任《好书》杂志编辑,参与“旌旗网”创建。2004年加盟台湾大块文化,协助著名出版家郝明义先生、沈昌文先生处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事务。2007年入职今日美术馆,担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任中信书店副总经理、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顾瀚允,顾瀚允,艺术指导, TINYworkashop创始人,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东京TDC,曾获得香港HKDA评审奖、金奖、银奖、铜奖,GDC提名奖,亚洲*影响力大奖,美国IDA奖、德国红点奖及其他奖项。

“

“杨占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63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留校任教。1972 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主要作品有《海港》《海霞》《霸王别姬》《宋家皇朝》《卧虎藏龙》及《红楼梦》(六部八集)等。

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

成砚,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著有《读城》《乡土游》等书,编著《永恒的奥林匹克之城》。十年建筑求索之路,六年奥运青春奉献,写建筑文章,只为非建筑专业却爱建筑的你,说你听得懂的故事。

曾孝濂,1939 年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年的科研艺术生涯,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为五十余部科学著作绘制插图,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外出版多部个人画集。

马凌,文学硕士、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虫、书评人、艺术史爱好者。

大头马,作家、编剧。小说《谋杀电视机》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已出版长篇小说《潜能者们》、短篇小说集《谋杀电视机》《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

目  录

门•内

美与物理学

文:杨振宁

 

送给北京一个月亮:和安德鲁先生合作设计国家大剧院

文:胡绍学

 

门•圆

对月遐思

文:贝恩德•布伦纳

 

圆形城市与人类乌托邦

文:宋晓冬

 

万神狂想:穹顶上的人类精神

文:王南

 

团城:小城池的秘密

文:般若

 

草间弥生的圆点:精神深处的战场

文:汪徽

 

龚扇细语

文:邓建永

 

门•外

我在故宫修木器

文:唐糖

 

二手记忆:我的邮戳收藏

文:贺鹏

 

韵味“石”足:于家石头村

文:黄波

 

门•内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文?林徽因

 

白雪、刻刀与建筑师——赖特与浮世绘

文?杨鹏

 

 

门•线

弦中境地?古琴与箜篌

文?苏泓月

 

伦敦桥?一座桥的两千年

文?徐晓冬

 

被解放的街道?北宋开封城

文?汪徽

 

百年云滇黄金线?寸轨与米轨的前世今生

文?茗军

 

街道?10座城市的密码

文?成砚

 

 

门•外

古刀剑情缘

文?黄波

 

天上的命运线 ?中国古代天文图像

文?刘静

 

线里山川?张雪苏绣

采访?《班门》编委会

 

诗江湖与江湖诗的局外人

文?廖伟棠

 

弗拉门戈?一团烈火

文?刘乔

媒体评论

“一年前,《班门》问世。

这本书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出品。出版社做书是一种设计过程,而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是一家建筑设计企业,设计的基因流淌在《班门》的精神血液中。

“设计”是舶来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营造”,宗师是鲁班。

鲁班首先是工匠,是踏实做事的人。《班门》出版时明确,我们想要的不是为哗众取宠而制造的碎片化文字,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时间、一众经历后吐出的文字;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细部展示;我们要的不是炫耀文笔,而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

鲁班还是发明家,他创造可飞翔的“竹鸟”的传说,象征他无限的创新精神。我们深知,创新是设计保持新鲜的灵魂。在 2016年出版的四期《班门》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推翻自身、寻找新思路。

一年来,我们根据这两种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的做法,将每期《班门》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获得的诸多好评,是对这两种做法的肯定。

在新的一年中,《班门》各版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三项。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营造、设计,都依人的尺度进行,不论作品多么宏大,*终都要走到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也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关注人们平淡生活中的美学。

此外,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在结构中发掘出一种时间的维度:“门内”是回忆,是历史的一角;“门”的作品,则是历经时光酿造出的“好酒”;“门外”,则清晰地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的线索引至当下乃至未来。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时间由远及近的推移过程,借助这样的思路,我们站在这些文章垒起的山头上,望向时间的平原,找到从过去流淌至未来的闪烁着灵感粼光的河流。

在装帧与版式上,我们做了新的“设计实验”。设计师将原先规整、平稳的版式推翻,以“营造”为起点,重新设计了我们的Logo,你会在被拉开的汉字中看见建筑物营造中的“空”与“间”;我们也为内页文字与图片的排列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们彼此照应,将文章的意义凸显出来。而一切图片被抽离了色彩,一种冥想式的抽象将迫使你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意义。封面与封底由原创图片与构成主义图案组成,它们不会动,但当你审视它们时,你将看到一次叙事、一场关于建立与毁灭的戏剧,在拉开书的帷幕之前就平静地挑动你的神经。

新设计使《班门》从封面就开始了自己的表达。在你还未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已经开始鸣响;即便阅读结束,这声音还远未终结。

2016 年,我们的主题是四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木、砼、铁、石,它们是哺育万千广厦的“建筑食粮”。新一年的四期,主题仍来自建筑,但我们从扎根土地的、可触摸的材料中升起,将镜头转向设计形式的新角度?方、圆、线、角,它们更抽象一些,但也会让我们更自如地发掘新稿件。

《班门·方》《班门·圆》《班门·线》上市之后,我们收到许多反馈,我们的新主题、新设计,都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在本期《班门·角》中,我们将带您去南极,看看建筑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回归本源,也会去往云南的丛林,看看对花与鸟的科学考察如何落实为纸面上极精美的绘画作品;我们思考宏伟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也寻觅狭小日本茶室中令个人精神安宁的禅意一角。你会看到故宫角楼中流淌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也能在伦敦街角的涂鸦中看到现代人文精神的街头游击。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愿意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你会看到,这本书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站在一座城市的街头,想象有人为这世界按下了快进键,白昼黑夜在我们头顶倏忽飞过,万家灯火明明灭灭,世界从白昼中现身又迅疾退入黑夜,旧的建筑物被拆除而更多新的建筑物又从地底升起。当你以为、当你期待有人会再为你按下正常播放的按键时,你惊恐、困惑、感慨地发觉,世界将这么永远地快下去。

在这时候,你手上的这本书愿意攥紧自己的勇气与世界背道而驰。一本书无力改变这种令人焦躁的速度,但当你进入这扇“门”,逐个阅览这些方块字的时候,它将显示自己的安神效果。如果它让你觉得“慢”的气息从如梭的时光中渗出来,我们的付出也就值得。

“

在线试读

“街道?10座城市的密码

文字:成砚

图片提供: wikipedia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建筑肌理与人类活动之间发生的复杂的交互反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条街道都成为社会、政治、技术和艺术力量的有趣而迷人的混合体,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摘自1994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的图书《街道:公共空间观察》)街道是线性的,若干个街道就构成网络,网络上记录着这个城市自建立之初的历史密码。公元2017 年,回望五千年,选取10 个城市在某一个时点的网络密码。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在此,篇幅有限,无法“解读”,只有“呈现”。

巴比伦城

公元前3500 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懂得了生产彩陶的技术,从史前文明到古代文明的幔帐逐渐拉开。而此时有力的文明推力,来自原始宗教的萌芽。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两岸,出现了以神殿为中心的大型聚落,始称“城市”。世界上部成文法?_《汉谟拉比法典》,以及早的七天为一周的立法,都在这个时代的城市文明中孕育而生。于是,乌尔城、尼尼微城、巴比伦城……这些名字永远在城市史书的“章”铭刻。而此时的巴比伦城,只是一座安静的小镇。直到公元前6 世纪,王朝步入鼎盛时期,巴比伦城成为两河流域人口多的城市。幼发拉底河南北穿城而过,主城墙沿河而建,既是老城的卫护,又能抵御水害。城墙长16 千米,每隔44 米有一座塔楼。300 多座塔楼、100 扇青铜大门,铸成希腊诗人荷马笔下的“百门之都”。城中有9 条大道通向9座城门,道路宽阔威仪,可以通行四辆并行的战车。主城门“伊舒达尔门”被称为巴比伦的“凯旋门”,俯瞰王朝盛大的仪式。穿过城门,便是巴比伦城宽的王宫大道。大道西侧23 米高的人造山坡上,矗立着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正当这个王朝和这座城市沐浴着得胜者的荣光时,希伯来先知以赛亚写下一个预言:“巴比伦是列国中的荣美之境……却必像上帝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巴比伦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没有家园。”200 年后,波斯人摧毁巴比伦古城,只留下“伊舒达尔门”,祭奠曾经的凯旋。

 

罗 马

当巴比伦王朝已经进入鼎盛的时候,罗马还是一座小城,静卧在亚平宁半岛帕拉丁山的七个小丘中。自此,被丘陵分割的罗马城,街道随山就形,再也无法套用“网格”的样式。公元前27 年,屋大维掌管罗马。在他以“奥古斯都”(意“崇高”)之名统治的41 年中,罗马被划分为14 个区,并开启了借助城市建设增加帝国威望的先河。以后的每一任帝王都为此竭尽全力,拓展城池、拓宽街道、修筑宫殿与剧场。作为街道上扩大的一部分公共空间,广场更是成为炫耀功勋的荣誉场。“广场”一词源自希腊语“Agora”。热爱思辨与表达的希腊人,以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和精准的几何学催生了 “广场”。当罗马来临,公民社会变成“帝国”,人文之光黯淡,却无法阻止广场规制的日益宏大。从早标志着罗马城诞生的“罗马广场”,到屋大维修建的“奥古斯都广场”、强权的图拉真大帝建造的“图拉真广场”,“帝国广场格局”就此形成。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有人口近百万,城市道路延伸85 千米,除了广场空间阔绰,大多数道路只能通行一辆马车,只有穿过市中心的东西、南北两条大道,能允许两辆并行。人们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指的不是这些狭窄的城市道路,而是延伸在帝国境内、长达8 万千米、多达370 多条主要干线的宽敞的“驰道”。在一本早已脱销的非常有趣的小书《人脑•人欲•都市》中,作者呈现了公元300 年左右的罗马模型,并且写道:“这座古代西方世界伟大的城市,是当时人欲或人脑的映像模式,是放大了的人脑。今天的罗马,则是今天意大利人大脑的精确投影。”如大脑沟回般的罗马街道,记述帝国的兴衰,至今还在向每一位到这里朝拜的人们发射出源自不同历史皮层的信号,经久不息。

 

米 兰

罗马广场的一侧,矗立着宏伟、保留完好的凯旋门?_君士坦丁凯旋门。它的缔造人,君士坦丁大帝,在基督的神佑下,统一了本已分崩离析的东西帝国。这一年是公元312 年。次年,他颁布《米兰敕令》,停止帝国对基督徒长达数世纪的迫害。自此,欧洲历史的车辙从希腊– 罗马代表的古代文明转向犹太– 基督教代表的中世纪文明。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断言:“所有这些内心世界的变化都在此后的一千年中对西欧城市留下了深刻影响。”米兰就站在这个转折的中心。尽管作为罗马帝国后时代的首都,米兰在帝国崩溃之后一度衰落,但基督教的力量支撑着这座城市的重新崛起。一反古代城市的先例,米兰开始建筑城墙,作为城里居民的庇护。据公元1288年《米兰的奇迹》记载,当时的米兰,城廓是不规则的圆形,城墙高耸,城内分六个大区,每个区设一个城门。街道以环形及放射线编织出鲜明的城市肌理。城内6000 多个取水口,淙淙泉水养护几千户人家。“当新的城市社区开始形成的时候,修道院强有力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这时实现了基督教民们所喜爱的和平、规则、宁静和真诚的环境。”米兰城里有200 多座教堂和120 座塔楼。在今天,即使当古驰和兰博基尼成为米兰时尚的标志,在米兰依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始建于1386 年、历经5个世纪才完工的米兰大教堂,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教堂铜门上镌刻着君士坦丁一生的功绩和他奉献给人类的《米兰敕令》。遥望米兰,感慨几多。欧洲千年中世纪,总被冠以“黑暗”的定语。那是文艺复兴的战士们要突破宗教的枷锁,对那个时代的简单定义。其实,单单从城市建设的角度,中世纪的城市奠定了欧洲城市发展的根基,孕育了很多著名城市的原型。宗教的发扬和商业的发展,使米兰成为意大利富庶的城市,并继而在文艺复兴到来的时候更加光彩夺目。

 

佛罗伦萨

1431 年,布鲁乃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封顶,好似“文艺复兴的报春花”,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是一次人文主义向罗马教廷的挑战,是打破旧衣钵、建立新世界的精神涤荡。文艺复兴之风迅速扩散到社会各个领域,城市建设首当其冲。从表面上看,建筑师并没有将中世纪城市推倒重来,而是很有分寸地进行渐进式改良,倡导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神,应以“开阔、清晰、宁静”之律开城市新风。中世纪的城市,到处是弯弯曲曲的街道和黑洞洞的胡同。那不勒斯国王弗伦特宣称“狭窄的街道对国家是一个危险”。先沐浴文艺复兴光辉的佛罗伦萨,推倒了拥挤的围墙,拆掉了小棚、小摊,从小胡同中开辟出笔直的大道,或拓展出开阔的广场。人们好像从阴暗幽闭的空间突然打开了窗子,迎面便可以吹得到阿诺河湿润的空气。芒福德说,文艺复兴“这一新乐章的音符是笔直的大街,连绵不断的平屋顶天际线、圆形的拱和重复出现的建筑立面形式:飞檐、楣、窗和柱子”。从街道升到城市上空俯视,这一乐章还有一个新的音符,就是市政厅、行会大厦、府邸等大型世俗建筑逐渐成为城市中心,打破了中世纪城市教堂一统天下的格局。从1298 年开始兴建的佛罗伦萨普里奥利宫,上方耸立着91 米高的钟塔。召集市民的钟声由此传开,市民集会的场所从圣母大教堂转移到这里。在不远处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周围也从原有的圣马可大教堂逐步扩建了总督府、市政厅、图书馆,成为真正的“市民中心”。我们常说,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创造力喷薄而出的时代,留下了大量传世的艺术作品,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建筑。但这些解说如此苍白,更无关创作的本质。因为这个时代建筑师的荣耀,是为城市提供实用之需与现实之美。

“万神狂想:穹顶上的人类精神

 

文字:王南

图片提供:王南、袁牧、王琼等

 

罗马万神庙在古罗马灿烂辉煌的建筑群中,虽然乍一看并不像大角斗场或者卡拉卡拉浴场那样宏大,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才是古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的代表。

可惜的是,很多赴罗马的旅行团的行程中都包含大角斗场和卡拉卡拉浴场,却遗憾地错过了万神庙。过去罗马人有句颇为不雅的谚语:

 

“谁要是来到罗马而没进万神庙,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走的时候依旧是头蠢驴!”

 

错过了万神庙未必是愚蠢,但实在犹如错过一场经典戏剧的高潮部分,遗憾是一定的。

而且在众多珍贵的古罗马建筑遗存之中,万神庙是硕果仅存的一座几乎从头到脚完整保留下来的珍品,使我们得以真实而直接地体验古代罗马巨匠们创造的伟大建筑艺术杰作。

 

崇高体验

造成万神庙有时被旅行者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它颇为其貌不扬的外观。整座建筑包括三大部分:一座巨大的带穹顶的圆形神殿;由20根12米高的巨大的灰色花岗石科林斯立柱承托三角山花的“希腊神庙式”门廊;以及二者之间的一个矩形连接体。(图 1)

万神庙登峰造极的建筑艺术全部集中在室内空间的震撼表现:观众穿过 26米高的门廊之后,迎面是一座6米宽、高达12米(相当于4层楼高)的庄严的大门,门左右各有一座壁龛,分立奥古斯都及其建筑师阿格里帕的雕像。(图2)

进入这道门以后,古代罗马震撼人心的景象就没有任何征兆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将近两千年前是如此,今天依然是这样!

无论哪一个进入万神庙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巨大的穹顶和顶部圆洞照进来的强烈的天光?室内的幽暗与天顶射进的强光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和剧烈的戏剧性效果?这是人类建筑动人心魄的空间之一!(图3)

不论你的信仰为何,面对眼前这样神奇的场景都会瞠目结舌,为之深深震撼甚至于感动。

而假如你还未能从这初的震惊中清醒过来,假如你的目光随着来自头顶的神秘光线在神殿的穹顶和弧形墙面上游走?是的,从圆洞射进来的光线在高大穹顶和墙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光斑,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其形状和位置,尽管是以不为人所察觉的速度?你仍然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个巨大而神秘的圆形光斑走遍神殿的几乎每个角落,像是要唤醒殿堂中的“万神”一样……

比之先前突如其来的震惊,这样屏息凝神的长久观察则是更加动人心魄的奇妙体验。(图4、图5)

西方美学中有一对尤为重要的审美范畴:

 

美(beauty)和崇高(sublime)。希腊雕刻或者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即是艺术品中优美的典范,尤其它们所体现出的和谐比例是古典美的精髓。而万神庙内部空间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崇高—即观者首先在一巨大或者带有压迫感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惧与敬畏,但在长久的对峙之后,终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感。西方早提出“崇高感”的美学家是古希腊的朗吉努斯,后世许多著名美学家都有关于崇高的精彩发挥,包括博克、康德、黑格尔,等等。高山、大海、闪电、雷鸣以及暴风雨之类,予人的审美感受都是经历先恐惧敬畏,而后豪情勃发,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感。万神庙给人的震撼效果就是典型的崇高感,这也是万神庙令人终生难忘的审美体验—后世的基督教堂大都继承了这一特质,着重通过室内空间和光线的极致表现,激发信众的崇高感,以达到追求精神升华之境界—这是万神庙以及所有伟大的宗教建筑对人类心灵的震荡!(图6)

 

万神庙以一个直径43.2米的圆形为平面,圆柱形的墙体之上架设着一座半球形的穹顶?顶部距离地面同样是43.2米,神殿内墙的高度与穹顶半径相等。如果我们设想半球形的穹隆向下延伸成为一个完整的球体,那么球体的底部将正好与地面相切。这一简单而纯粹的设计程度地凸显了几何的精确与随之而来的美感的和谐。(图7-1、图7-2)

万神庙的一圈内墙被精心地加以划分,成为除了穹顶之外第二重要的造型元素:主入口和其正对的巨大半圆形神龛形成神殿的主轴线;圆形的墙体上还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次轴线;在垂直方向上,内墙被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下段柱式顶部至穹顶底部的距离精确地等于直径 43.2 米圆形的内接正方形边长?显然也是精心推敲的结果。

“

抢先评论了 “班门第二辑(全四册)”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赳赳说千字文(为人不识千字文,便称英雄也枉然)

EUR €43.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读库1805

EUR €21.99
加入购物车

食宪鸿秘—中华生活经典

EUR €27.99
加入购物车

诗酒趁年华

EUR €24.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