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74925
克莱夫·詹姆斯是英语世界里雅俗共赏的文化偶像,也是一位个性独特的天才式的传奇人物,被誉为继艾德蒙·威尔逊之后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家,《纽约客》则称他为“一群才子的集合体”。
作为书评人,他是《纽约书评》等一众大大小小文化刊物上的活跃身影;作为节目主持人,他逗乐了整个英国的观众;作为文学家,他结集10余部的诗作则既严肃又机警。他能够阅读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和日语,是探戈爱好者,也是《权力的游戏》爱好者。
这一次,他选择回到自己熟悉的身份,去翻开那些或难以割舍,或欣喜初识,或至今方识“真面目”的书,从纸页间捕捉那些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的力量,又将其变换为有如魔法的文字。这是一次书籍与生命的独特连接,是作者一生所见所思的沉淀,是一份爱和智慧的宝藏,也是献给书痴们的别致礼物。记忆的积淀不仅仅来源于直接的经验,还来自于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正是书评的意义。
书中的文章精巧轻盈,却处处可见智慧的闪光。正如媒体评论所说,詹姆斯在4页的文字中能够放入的智慧、洞见和技巧,比他人在30页中完成的还要多。他和作品之间的心心相通让人羡慕,爱憎分明的风格读来酣畅淋漓,时而散漫不羁却又玄机暗藏。他热衷分享,拒绝无趣,游刃有余地往来于思想和文字间,因此成为一位极具感染力的叙述者——当你沉浸其中,也许会对自己说,文学的世界还有这样一种打开方式。
这种阅读,“如同你恰与一位故事高手一同困坐于门畔,听他滔滔然于诸种奇闻轶事,等待一场大雨将至。”
2010年,克莱夫·詹姆斯被诊断出晚期白血病。他将图书馆搬回剑桥的家中,“生活,阅读,或许甚至有时还会写作”,由此诞生了这份别具意味的“阅读笔记”。詹姆斯生平写作了很多获奖的文学评论和诗歌,而这本书中会包含那些他认为在人生倒计时的时候,应该好好读的书。在与康拉德、海明威、吉卜林、莎士比亚、泽巴尔特、奈保尔的彼此遇见中,作者也审视了自身,分享了他对于文学、世界以及生与死的沉思。詹姆斯一生致力于阅读和写作,这份特殊的记录也将为我们留下一个时代宝贵的思想财富。
开始时的海明威
重读康拉德
系列小说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和他的盐味英雄
战争领袖
泽巴尔特和空战
幽灵飞碟
在西方目光下
安东尼·鲍威尔:时间之王
珍视奥斯伯特·兰卡斯特
美国权力
吉卜林和寡妇制造机
施潘道狱中的施佩尔
莎士比亚和琼森
奈保尔的不堪
关于电影的书
好莱坞的女导演们
闲置的书架
永远的菲利普·拉金
美国别墅
多重视角下的希特勒
澳大利亚王牌诗人史蒂芬·艾德格
约翰·霍华德影响犹存
海明威后的日子
论机智
理查德·威尔伯的洞见
当艺术来自变态的艺术家
康拉德伟大的胜利
致谢
“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生命终结的作家和阅读者,克莱夫·詹姆斯依然有着探索生命的创作热情和人格魅力。这些充满启迪的文字具有撞击心灵的力度。全书基调优美,聪明的作者重温以往的阅读经历,用来评判过去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加上他新出版的诗集,将使他的名字被历史铭记,他的生命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的都要长久。”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才华横溢的克莱夫·詹姆斯,在生命走向倒计时的时刻,将他对于多位作家作品的阅读和重读体验,从海明威、康拉德到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和《权利的游戏》,提炼为睿智有趣的沉思,其中交织着关于阶级、美、模仿、记忆、人性、死亡(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的思考。希望这本灿烂夺目的告别作品能够永存于世。”
——萨鲁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
对于将严肃阅读视为珍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缺憾在于,它结束得太快了。《阅读者》是对作者漫漫读书生涯的一份精炼浓缩。而我们希望,这样的阅读,这样的写作,可以延续下去。——《美国观察者》
这本书是一份怡人的礼物。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究竟为何而阅读,尤其是,当生命的倒计时钟声响起,为什么还要阅读?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是极少数能深入浅出地与大众读者进行交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幽默而率真的语言,让人感觉到高雅艺术也可以这样的老少咸宜。——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对热心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满满的一盒糖果。——《书单》
如果世界上存在所谓天才读者,那詹姆斯就是了。书中没有长篇大论,其巧致如百达翡丽牌手表——结构细密,匠心独运,熠熠有光。——《纽约书评》
随着休的小书摊存货减少,我家里书架上的空隙则日渐被填满。而休的书摊上则总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好书,其中不乏一些别致的精装本或平装本。休总是那么不苟言辞,但知情的人说,他把许多让人垂涎的好书当成旧货来卖掉。我猜想这些书的主人已经离世,他们的家人则以简单快捷的方式把书处理掉。我自己也将不久于世,即便具体时间无从知晓,从休的书摊上选出一堆堆的书,再不遗余力地搬回家,这么做不失为疯狂之举。但这疯狂是神圣的。即便有的书我已经有了,休这里的版本可能更为便携;有的书我曾经买过,但经年日久,已经不知失落何方;大多数情况是,我看到的是自己没买过,现在觉得应该买到手的书。对于这些书,我总有种心痒难捱需要买回家的责任感: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内心深处或许依然有一种孩子气的冲动,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在这本书里,这将会是个一再出现的哲学思考:当你到了一定年纪,你会发现对于一本书,你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是否具有一种力量,会激发你去思考。在你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力量。以往我考虑是否买一本书的时候,大概也是因为受到这些书所散发的力量的冲击,而将它们据为己有。尽管每一本书都经过精挑细选,买到手的还是积累了几千本。我在这书丛中徜徉,旧书在恳请我重读它们,新书又以每周满满一购物袋的速度来到。疯狂啊,疯狂。用琼森的口吻说:虚荣啊,虚荣。
琼森常常称自己是懒散的人,他或许会赞成我这本书的组织——毫无章法可言。近几年,我一直在想:后的时光里,我应该选择怎样的作品来阅读。恰好耶鲁大学出版社要求我写一本书,谈论有关阅读的话题。这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即使有约在先,我的阅读依旧很随意。我会一如既往地既看严肃的大部头,也看通俗浅显的小书。因为我一直相信,文化不是资质的问题,而是深度的问题。有时,业余爱好者给人们的启迪要多于终身教授。因此,我的书目中既有砖头厚的美国政府政治研究专著,也有讲述好莱坞轶事的轻薄小书。从这些书里,你可以了解到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无论我们心里怎样反感,这都是美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一个体现。
我的阅读书单里有简单翻阅的书,也有那些反复阅读、不容忽视的作品。我发现后者往往包含前者,因为次阅读的年代已经过于久远,再次阅读的时候,感觉像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在过去未曾涉猎的作品中,我的一大发现是奥莉维亚· 曼宁三部曲的两大系列。这本书中有相当的篇幅在描述奥莉维亚带给我的惊喜。而五十年之后重读康拉德,则可以用“启示”这个词来形容。对于康拉德的重读在我的这本书中贯穿始终,因为我的阅读就是这样进行的:我没有集中一段时间重读他的主要作品,而是将这些作品分散开,不时进行阅读。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我知晓自己时日无多,不想在一个作家身上花费过多时间。有时我得告诉自己,该放手了。可是对于康拉德,我却总也做不到。
海明威也是如此。对于他,我心里的确有一个戏剧性的写作计划:在序言中,我希望他是年轻的,未来充满希望,然后在尾声中才渐渐走向人生的和解,似乎只有这样才够公平。海明威的一生中自我伤害太多,终导向他那悲剧性的结局。生命的馈赠,天赋的才华,竟会被如此浪费,这些在海明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在我的晚年,当我开始变得严苛——有时有点像个老糊涂——我不喜他的轻率,而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果他不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作家,我也不会如此强烈地反对他的轻率。在这本书中,他和琼森一样,无处不在。其实每一个作家都是如此,这些汗牛充栋的作品堆积而成的,不是一片墓园,而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阁楼。在这阁楼中,有无数个入口,外层装着镜子,闪闪发亮,通往未知的世界。未知世界中没有亮光,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身处其中。而这里就是知识的终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