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70375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能源工程、新能源技术、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适合从事能源生产与管理、环境保护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参考和使用。
**节能源的基本概念1
一、能源及其分类1
二、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
第二节我国能源现状2
第三节新能源及发展趋势4
一、新能源简介4
二、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5
三、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8
思考题12
第二章太阳能及其应用13
**节太阳能概述13
一、太阳能的基本概念13
二、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15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16
四、太阳能的开发历史17
五、国外太阳能的开发状况18
六、我国太阳能的开发现状19
第二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利用20
一、太阳能热水器20
二、太阳灶23
三、太阳能制冷26
四、太阳能热发电29
五、太阳能干燥器43
六、太阳能在建筑节能上的应用47
七、太阳能蒸馏——海水淡化50
八、其他应用52
第三节太阳能的光电转换利用54
一、光伏效应54
二、太阳能电池54
三、光伏发电技术66
四、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概况73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太阳能转换利用76
一、太阳能-氢能转换利用76
二、太阳能-生物质能转换利用77
三、太阳能-机械能转换利用78
思考题78
第三章风能及其利用技术80
**节风能概述80
一、风的简介80
二、风能的特点80
三、风能的描述81
四、风能资源82
第二节风能利用技术83
第三节风力发电技术85
一、风力发电系统85
二、风力机87
三、风力发电机的组成91
四、风力发电场95
第四节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98
一、全球风电的发展现状98
二、风电的发展方向102
思考题103
第四章生物质能及其应用104
**节生物质能概述104
一、生物质能的基本概念104
二、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以及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107
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108
第二节生物质的物理转换利用112
一、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113
二、生物质型煤120
第三节生物质的生物化学转换利用123
一、沼气技术123
二、燃料乙醇133
第四节生物质的热化学转化利用142
一、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及应用142
二、生物质气化技术及应用152
三、生物质热解技术及应用166
四、生物质直接液化技术简介174
第五节先进生物燃料176
一、先进生物燃料的概念176
二、先进生物燃料的特点176
三、先进生物燃料的制取途径177
四、先进生物燃料的发展情况179
第六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183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183
二、城市生活垃圾能量利用技术184
思考题194
第五章氢能及其应用195
**节氢能概述195
一、氢的分布195
二、氢的性质196
第二节氢的制备与储运197
一、氢的制取197
二、氢的纯化212
三、氢的储存214
四、氢的输运217
第三节氢的应用218
一、直接燃烧219
二、燃料电池222
思考题233
第六章地热能及其应用234
**节地热能概述234
一、地热能基本概念234
二、地热能的分类237
三、我国的地热资源237
第二节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239
一、地源热泵240
二、地热干燥244
三、地热资源的其他利用246
第三节地热发电技术及应用250
一、地热蒸汽发电250
二、地热水发电252
三、地压地热发电256
四、干热岩地热发电257
思考题260
第七章其他新能源及其应用261
**节核能及其应用261
一、核能概述261
二、核能发电265
三、核聚变267
四、国际核电发展动向272
第二节海洋能及其利用275
一、潮汐能276
二、波浪能279
三、海流能286
四、温差能290
五、盐差能295
六、各类海洋能的特点297
七、海洋能利用的前景297
第三节天然气水合物298
一、天然气水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298
二、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原理298
三、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299
四、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效应300
五、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式300
六、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开发303
七、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304
思考题305
参考文献306
本书自版面世以来,得到了广大院校的认可,重印多次,但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与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促使我们对版做出修订。
本书延续了上一版的主旨与风格,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做了一定的修改,编著者仍然强调以技术应用为主,通俗易懂地介绍近几年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增添了新的数据和研究进展,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做了一定的修改、更新和完善,主要内容如下:
1.在绪论中增加了世界能源发展现状、我国新的能源政策等内容。
2.在太阳能及应用一章中,删除了太阳能光电转换利用技术中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更新了太阳能利用的新进展。
3.由于风能的飞速发展,将风能及其利用放在了单独的一章中重点介绍,并增加了关于风电场等新的内容。
4.在生物质能及应用一章中,增加了关于“先进生物燃料”的介绍,同时更新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5.在氢能及应用一章中,增加了新的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
6.由于核能在我国的快速增长,在核能利用部分增加了关于核反应堆和核聚变的介绍。
7.更新了关于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的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8.本书的内容已制作成用于多媒体教学的PPT课件,并将免费提供给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或登录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
本书由冯飞、张蕾等共同编著完成。冯飞编著了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七章,张蕾编著了第五章和第六章,涂中强编著了第二章。全书由冯飞统稿。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其他高校同行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感谢黄淮学院衡耀付老师的指导与建议。同时还得到了张德华、祁建安、公冶令沛、龙海军、项玲、曹慧、金良、张鹏高等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东南大学沈来宏教授在百忙中认真审阅了本书,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编著者
2016年4月
版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代表的一次能源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比如化石能源资源的不断枯竭,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环境急剧恶化,为占有能源资源而引发冲突和战争等社会、政治问题等。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能源危机更促使人类探寻一种新的、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新能源的探索、开发与应用逐步展开,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进入21世纪,随着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研究与利用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度,新能源利用技术和装置的研发不断深入,新能源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新能源的利用已进入到商业化应用阶段,并逐步在能源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我国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能源结构很不合理,其中煤炭所占比例过大,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人均能源占有率低,同时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我国面临着有限的化石燃料资源和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长期能源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建立可持续能源系统主要的措施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多技术已位于世界前列。
随着我国能源、化工、电力等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对从事新能源工作的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也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新能源的资源特性和应用技术。为满足能源、化工、电力等专业的师生对新能源技术的求知愿望,帮助能源、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和了解新能源技术及应用,编写了本书。
本书以应用为主,主要选择成熟可靠并通过实践检验的技术,同时也介绍一些指导性的科学理论和新技术。本书内容丰富,叙述力求具体、直观,图文并茂,有启示、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文笔上,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充分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由冯飞、张蕾等编著。各章节的分工为:冯飞编著章和第三章;张蕾编著第四章和第五章;赵振宙编著第六章;李永杰编著第二章的节和第二节;涂中强编写第二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
沈来宏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主审了本书,并为全书的修改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魏龙、祁建安、龙海军、公冶令沛参加了审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曹慧、张国东、蒋李斌、张鹏高、戴路玲、冯秀等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0年10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