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0735
《知识产权法》主要是对专利权法、商标权法以及著作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典型分析和评述,案例类型涉及著作权的独创性、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商标的显著性,以及侵权赔偿问题等知识内容。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将知识产权的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结合起来,在评析中既以实然的法律为依据,又考虑应然的法律,力求较好的诠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法学学生及法律工作者提供可读性强的法律实务用书。
编知识产权法总论
章知识产权法总论
节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
第二节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第三节知识产权的主体与客体
第四节知识产权与相关财产权利
第五节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体系与地位
第六节知识产权法的演进及其作用
第二编著作权法
第二章著作权法概述
节著作权
第二节著作权法
第三节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我国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著作权的客体
节著作权客体概述
第二节著作权客体的种类
第三节著作权客体的排除范围
第四章著作权的内容
节著作人身权
第二节著作财产权
第五章著作权主体
节著作权主体概述
第二节特殊作品著作权主体
第六章著作权的取得和期限
节著作权的取得
第二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第七章邻接权
节邻接权概述
第二节表演者的权利
第三节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
第四节广播组织的权利
第五节其他邻接权
第八章著作权的限制
节著作权限制概述
第二节合理使用
第三节法定许可
第四节强制许可
第九章著作权的利用、管理和保护
节著作权的利用
第二节著作权的管理
第三节著作权的保护
第三编专利法
第十章专利制度概述
节专利与专利权的概念
第二节专利制度的起源与传播
第三节中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专利制度的作用
第十一章专利权的客体
节发明
第二节实用新型
第三节外观设计
第四节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
第十二章专利权的主体
节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第二节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工作单位
第三节合作发明与委托发明的权利人
第四节外国人
第五节发明创造的权利继受人
第十三章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节授予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第二节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第十四章专利的申请和审批
节专利的申请
第二节专利申请的审批
第十五章专利权的终止与无效宣告
节专利权的期限与终止
第二节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第十六章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节专利权人的权利
第二节专利权人的义务
第三节专利权的限制
第十七章专利权的保护
节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专利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第四编商标法
第十八章商标与商标法概述
节商标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商标与其他商业标记
第三节商标的类型
第四节商标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九章商标权的取得
节商标权的取得方式
第二节商标注册的条件
第三节商标的申请与注册
第二十章商标权的内容与终止
节商标权的内容及特征
第二节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和转让
第三节商标权的终止
第二十一章注册商标的无效宣告
节商标权无效的情形
第二节注册商标的无效宣告程序
第三节注册商标被宣告无效的法律后果
第二十二章商标管理与法律保护
节商标管理
第二节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第三节的法律保护
第五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第二十三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第二节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十四章商业秘密权
节商业秘密概况
第二节商业秘密的保护
第二十五章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概述
第二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三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
第二十六章植物新品种权
节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概述
第二节植物新品种权及保护
第六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第二十七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概述
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及意义
第二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主要原则
第三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组织
第二十八章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公约
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下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第二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第三节保护知识产权的其他国际公约
后记
总序
梁亚民 甘肃政法学院校长、教授。
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其表征是蔚为大观的法学教育规模。然而,我国的法学院校非但不能”盛产”总统,而且法学专业的就业率连创新低。这种尴尬的状况,诚如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言:”这是好的时代,这是坏的时代。”于是,法学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2011年,*、中央政法委联合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无疑,这一计划将拉开法学教育改革的帷幕,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法学教育领域的重新洗牌。无论如何估量这项改革的意义,当务之急应是准确把握”卓越”的内涵。如果不能勾勒出卓越法律人才的肖像,或许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无的之矢。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严重脱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绝不能认为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简单增加实务类课程就能实现”卓越”的目标。事实上,大学的法学教育过去不是,今后也不会是仅仅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所以,要始终将法律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公平正义理念、法律信仰等的培养作为核心任务。
甘肃政法学院有幸成为全国首批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这得益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为导向,围绕”法学创品牌,公安学办特色,法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所作的实践和探索。”十一五”以来,我校法学专业先后获批*、财政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入选*、财政部”法学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以及*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由于偏居西北一隅,赖以发展的基础薄弱,学校笨鸟先飞,就实施卓越计划展开了理论层面的研讨和设计。我们的宗旨是做好做足西部文章和特色文章,以卓越计划为引擎,稳步推进法学专业综合改革,通过学校和实务部门的全方位合作谱写法律人才培养新的篇章。就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我们初步达成了共识,形成了自己的标准:通专兼备、知行合一、道术并重。我们坚信,既熟悉法律的技巧和技能,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又仰望星空、敬畏法律,有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正义感和使命感的法律人才,才是我们今天和今后需要的法律精英。
基于上述认识,甘肃政法学院决定立项建设一套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服务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适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系列教材。这套由我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编写、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学系列教材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目的是为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观念和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以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层,辐射全国,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建设为己任的法律人才。此外,教材的体例设计在注重理论量化分析及司法考试有效信息呈现的基础上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全面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此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云:”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目前我国正朝着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其间需要的就是既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更像法律人一样行动的卓越法律人才。这是法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通往”卓越”的路就在脚下。
是为序。
2013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