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4326
- 穆旦早在二十纪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之一。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时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 当代诗人共聚,纪念穆旦诞辰百年,表达对一位杰出诗人的高度认同和深深怀念。
- 展现穆旦研究和新诗研究的新成果,传承中国现代诗歌精神。
穆旦(1918—1977),中国现代杰出诗人、翻译家,其贯穿一生的创作和翻译,充分体现了对新诗“精魂”的追寻及其成就,对现当代中国诗人和读者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本研究文集是纪念诗人诞辰百年的产物,也从多方面体现了穆旦研究和新诗研究新的面向、新的拓展和成果。
对抗“古典”的背后——论穆旦诗歌的“传统性” / 罗振亚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穆旦诗歌的修辞与历史意识 / 李章斌
穆旦诗歌中的词与物 / 李建周
穆旦的晚期风格 / 耿占春
穆旦诗歌中的季节书写 / 一 行
穆旦诗歌:宗教意识与民主意识 / 王东东
论穆旦诗歌的“黒夜”一词 / 张伟栋
寻找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穆旦与海子比较初论 / 钱文亮
穆旦抗战时期诗歌的基本主题及其文学史意义 / 李 怡
《小镇一日》:“路”与“内地的发现” / 段从学
抒情的和反讽的:从穆旦说到“浪漫派的反讽” / 王 璞
“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由穆旦说到袁水拍 / 姜 涛
抗战前期穆旦诗中的“战斗/战士”主题及“我”的位置
——从与“七月派”的差异说起 / 徐 钺
“我们”:“被围者”的困境
——穆旦四十年代中后期诗歌中的人称结构与主体意识 / 娄燕京
文献学视野下的穆旦诗歌 / 易 彬
穆旦与萧珊 / 张新颖
“显白教诲”与“隐晦教诲”——穆旦翻译的诗歌史意义 / 姚 丹
论穆旦的诗歌翻译思想 / 熊 辉
从《在战争时期》第十八首汉译看穆旦的翻译观 / 程一身
在生命的限制中对自由的张望 ——穆旦《春》重读及相关问题 / 吴投文
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穆旦《诗八首》解读 / 西 渡
穆旦的汉语及其历史意识 / 胡 桑
穆旦:像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 / 张定浩
虚词的运用与穆旦诗歌语言形式的革新 / 叶琼琼 王泽龙
今天怎样研究穆旦? / 张桃洲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 方长安 纪海龙
“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重读诗人穆旦 / 王家新
穆旦诗歌英译述评(1946—2016) / 王天红
编后记 / /
如果说穆旦代表了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他的“探险”几乎从一开始就突入到它的中心和前沿地带。他于1945年出版的诗集《探险队》的首诗为《野兽》(1937):“那是一团猛烈的火焰……它是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这种充满生命锐气和能量的诗,不同于二、三十年代诗坛那种感伤、沉闷、颓废的调子,也有力地突破了早期“象征派”或“现代派”的范围。说实话,穆旦对诗的追求,和当时也和今天的很多人仅仅把“现代主义”视同为某种“纯诗”的狭隘理解并不是一回事。
这当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锐意革新上。 “要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以hard and clear
front” (“给诗以坚实而清澈的面向”),这是穆旦晚年给杜运燮的信,可视为当年他们共同的追求。《春》(1942)一诗一开始就是“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意象新奇,富有动感和活力;“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是多么美丽”,奇异而又强烈,恰如袁可嘉所说“肉感中有思辨,抽象中有具体”,两者之间有一种极大的张力;“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又以其敏锐的知觉,特意把光影声色分开,不仅突出了每一个意象独立的质地性,而且有一种锋利有力的现代主义式的语言质感。
至于诗人同年写下的《诗八首》,如放在新诗发展的脉络上看,其新奇、纯粹和玄奥更是令人惊异。
……
更值得留意的,是这种诗歌语言并不是从传统诗意中蜕变而来的,却是 “用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见穆旦《合唱二章》)。像奥登一样,穆旦有意要把一些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和战争时期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诗。他吸收了大量“非诗”的、与传统诗意相异的词汇,其句法也具有一种更复杂的整合性。
……
这样的语言文体,已被视为新诗“现代性”的一个标记(当然,它也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与此相关,是穆旦在写法和诗歌样式上的多种尝试。他的一些作品,如《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蛇的诱惑
——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五月》《》《神魔之争》《小镇一日》《隐现》《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都突破了所谓“纯抒情诗”的限制,而把叙事、戏剧、文本拼贴、多声部对白和合唱等因素纳入到诗的表现方式和结构中来。如在《五月》中,穆旦就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正文”与“副歌”的对照:“副歌”由五首旧体诗的仿作构成,“正文”则是一种穆旦式的诗,语言富有现代肌理和内在张力,高度浓缩到要爆开的程度,甚至有意识地用了一些充满暴力的军事用语和工业性比喻,极尽现实痛感和战争的残酷荒谬。这样,在“正文”与“副歌”之间,正好形成一种对照,并产生了强烈的思想艺术张力。
……
不仅是创作,穆旦的翻译也是一种力求存异、求异的翻译,他以此抗拒着本土主流语言文化、审美习惯和文化趣味的“同化”。作家》中就谈到查良铮(穆旦)所译的《青铜骑士》“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译者的译文就有点像“二人转”。而就我们这代人来说,更受益于穆旦在晚年所翻译的英国现代诗选,它不仅精确地再现了一种现代诗的质地、难度和异质性,而且给中国诗人带来了真正能够提升其语言品质的东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