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9207
诗教为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正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言:“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人是有丰富情感的生命,诗性智慧作用于人和社会,其意义岂可轻视呢!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后,以西方观念来分别学科门类,虽优点甚多,却也造成对传统诗文基本功能、历史作用的选择性忽略与曲解。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诗教包含了情感涵养、伦理建构、知识普及、政治培训、审美教育等方面异常丰富的内容,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因此,正确认识诗教及其相关的文艺问题,是我们了解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对于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的二十五篇文章,即为从不同视角研究诗教问题的佳作。
目 录
物、心、音的互动图式………………………..高建平
在传统的阐释与重构中展开……………………………….蒋 寅
论明末清初儒家诗教的失坠与承续…………….张立敏
乾隆帝文化政策研究……………………杨子彦
从礼仪行为探源“兴”………………..李瑞卿
“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冷卫国 王和勋
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刘冠君
刘熙载《艺概》对于《诗经》的研究及其意义………….张 文
试析诗教传统及其时代转型……………………………….梅敬忠
“诗教”的艺术符号学阐释………………………………安 静
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林雅华
情感启蒙与“诗教”功能的审美重建……………………………….李圣传
马克思与杜威的哲学美学理论比较………………………………李媛媛
东西方早期艺术论及诗教观之比较…………………………..王慧玉
德性与品味………………………………………………..安文研
梁启超“趣味”论的中西文化渊源…………………………………….吴泽泉
“诗教”观念滤镜下的牧歌与悲剧…………………………………..李林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