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文学文学理论重述神话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证据间性视角

重述神话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证据间性视角

作者:叶舒宪 主编,公维军 副主编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ISBN: 9787313206374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58.99

类别: 文学理论 SKU:5d84a61c5f9849104541b13b 库存: 缺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06374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人类学提出的文化文本理论及四重证据法视角,按照不同证据之间的间性互动关系,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加以提炼、整合,分为五个部分。作为前沿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经过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实践积累,走向以文化符号编码论与四重证据法为其特有内容的中国本土文化理论体系建构的方向,成为一种超越文字书写的小传统局限、具有深度解释力的人文学术新范式,承担着拓展超长时段文化视野、重述中国的学术创新使命。

    本书适合文科师生和一般文史哲爱好者阅读,对跨学科研究和思考更多有启迪。

作者简介

    叶舒宪,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作有《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四重证据法研究》《文学人类学教程》等四十余部。

    公维军,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人类学、比较神话学、物质文化研究。在《社会科学》《民族艺术》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  录

导 论

—当我们谈论文学人类学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 001

 

部分

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篇 / 015

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与国学建设的当代价值 李永平 / 016

文学人类学的创新研究对高校中文教育的启示 柳倩月 / 027

文学人类学知识考古范式的建构与实践

—“四重证据法”十年志(2005—2016) 公维军 / 036

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方法论演进

—从“古史辨派”到“文学人类学派” 柴克东 / 052

活态之物:文化大传统对物的发现 胡建升 / 066

潜意识对第三重证据的建构 刘晓霜 / 081

 

第二部分

文化文本逆向间性论篇 / 097

从“神话中国”看民间美术与大传统传承 叶舒宪 公维军 / 098

中国南方民族铜鼓日纹图像与阴阳神话研究 安琪 / 110

 

第三部分

文化文本顺向间性论篇 / 121

萨满“跳进跳出”的文化密码 杨朴 杨旸 / 122

神话的考古学:鲧、禹的家事与天下事 田兆元 / 147

华夏建筑形态的大传统神话基因 熊承霞 / 156

神秘医学“祝由”的文化符号探究 章米力 / 168

 

第四部分

文化文本平向间性论篇 / 187

戏剧·仪式·生活 

—人类学视野中藏戏的地域呈现及生活样态 李祥林 / 188

壮族口传巫辞文学的传承与叙事模式 黄桂秋 / 205

从演化论的视角看地方文化保护的意义 葛岩 / 217

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 吴晓东 / 227

神话旅行与救世情怀 

—约瑟夫·坎贝尔及其神话研究 张洪友 / 240

文学表述与边疆多元文化重塑:民国时期湘西板塘苗 

文歌管窥 吴正彪 / 253

 

第五部分 

文化文本复合间性论篇 / 261

龙血玄黄—大传统新知识求解华夏文明的原型编码 叶舒宪 / 262

生以身为:艺术中的身体表述 彭兆荣 / 290

从玉帛古国到干戈王国 易华 / 303

从梭坡如何去往东女国:藏彝走廊的传说、道路与地方空间 李菲 / 322

玉圭如何“重述”中国 

—“圭命”神话与中国礼制话语建构 唐启翠 / 338

 

附录 / 360

重述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新话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综述 徐新建 / 360

后记 / 372

在线试读

龙血玄黄

——大传统新知识求解华夏文明的原型编码

上篇:导论

      一、 文学人类学的文化文本编码解读理论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经历着一个重大转向,即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科和学人,都开始向文化这个关键词聚焦。在此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术界也必然出现跨学科研究的大潮,并在中文专业内部催生出文学人类学这一派别。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来龙去脉,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从文学的原型到文化的原型。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关键词转变为: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文化文本,这个转变在1997年厦门召开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届年会上已经标示了出来。该会议论文集《文化与文本》,可以作为这一场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标志。在那之后的二十年来,我们对文化原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方面,尤其是中国文明起源,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族群构成方面。在提出并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A类“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期间,于2010年首次提出文化大传统/小传统重新划分的理论意向,并于2013年提炼出理论建构的初步体系,其标志是《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一书。它充分表明:对文化文本的研究真正获得了一种可操作的细化方案和再认知的程序。

      由此,“文化文本”这个在国际文化人类学界没有得到全面讨论和推广的术语,对于国内学者而言,将不再是形而上的空洞概念。文化文本的术语内涵得到了符号化的界定和阐释,其构成符号被区分为一组二元对立的编码:文字符号VS非文字符号。正是非文字符号编码所承载的信息,构成了文化文本的大传统部分。相比之下,文化大传统深远无比,对于文化文本建构而言,非文字符号才是根源性和支配性的。而文字记录的传统则被重新划归为文化小传统,从全球范围看也仅有数千年时间,其符号信息编码是较短浅的和被支配的。如此看来,从大传统出发再度审视小传统,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新局面:那就是能够找出从文化的深层去看表层的可能性,从而带来研究范式的更新。从深层看表层,也就相当于从支配要素看被支配要素,从原生编码看次生编码,以及次次生编码……显而易见,这里预示着一种历史观和知识观的大变革。要迎来变动的不只是人文研究方面,而是研究者的整个知识结构、出发点与问题意识。至少对于前沿性的研究者而言,问题意识的全盘改变,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除了推出文化文本符号化区分的理论框架外,还要梳理出文化符号的历史性分级编码之程序:一级编码为先于文字叙事呈现的图像符号,二级编码为文字产生,三级编码为文字书写的早期文本(上古经典),N级编码指一系列以早期经典为基础和起点的后代书写文本(创作和叙事)。有了这样一种文化符号依次发生和交替的程序,文化文本研究的新方向便随之明确起来。

      ,探寻从一级编码到二级编码的过程和符号规则:相当于解读催生汉字(象形字)的神话思维原型。

      第二,探寻从一、二级编码到三级编码的过程和符号规则:相当于揭示古汉语经典发生的奥秘,说明神话原型置换的生成法则。这层工作,也就相当于探索华夏文明经典化过程中的转换生成之叙事语法。

      第三,探寻从一、二、三级编码到N级编码表述或创作过程:相当于揭示在汉语文化圈中的一切文学写作和非文学写作的原型编码与原型置换方式。

      第四,探寻大传统的一级编码以口传与非物质遗产的活态文化形式传承演化至今的现象,揭示其源流关系。如东北二人转与大秧歌作为萨满跳神表演范式的后代遗留物;南方民间傩戏与驱鬼送瘟的巫仪表演和假面表演之关系等等。

      文学人类学的文化原型探索,与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原型批评方法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学人类学一派的原型研究深度,并不止步于相当于希腊罗马神话的早期华夏神话故事,而是凸显大传统新知识观的优势,穿越文字和文本的限制,深入到无文字的史前文化深远脉络之中。在这方面,通过考古发现的图像资料,对文化原型与神话思维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解决人文学研究中的难题:不确定性(文学批评史上两千年来代表性的说法是“诗无达诂”)。文化文本也将由此渠道,从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真正可以捕捉到的符号编码系统,这个系统也正是华夏文明之核心价值所系,让今日的研究者能够依稀找到先于国家和文明而发生和传承的统一的神话信仰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人类学的“写文化”大讨论,在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这里引发出本土声音的一种理论回应。

      二、 如何探寻文化的原型编码—考古发现与大传统新知识观

      大传统的新知识观,意味着以往的以文字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教育传统需要面临全面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必须将近百年来考古新发现提示的新知识,特别是先于文字时代的文化新发现,作为重建我们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基石原料,与时俱进地再造出前无古人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

      饮水思源,查源知流。文化传统的一切能够算得上原编码的东西,都是在大传统之中孕育和发生的。文字小传统因为产生得晚,只能是文化的支流,而绝非源头。那种把文字视为开天辟地的神物,希望通过文字而穷尽天地鬼神的想法,如中国自古流传的“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神话所表现的,现在看来毕竟是过于天真了。由此导致的文字崇拜和书写中心主义情结,在华夏的传统中已经统治了两三千年,至今依然主宰着整个教育体系。不过,如今总算到了彻底颠覆和扭转局面的时候。文学人类学一派近年来讨论的当代学术“人类学转向”的命题,就是希望能够发挥跨学科研究潮流中的某种学术引领作用。

      当今知识观需要升级换代的理由很简单,现代考古学的百年发掘和积累,迎来重新认识大传统的崭新学术契机,这个契机是前所未有的。找到文化的大传统,系统梳理大传统自身的发展脉络,对于理解华夏文明起源和中原国家建立的夏商周政权,具有更新我们历史知识的再奠基和再启蒙的作用。换言之,在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陶寺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高庙文化等一大批史前文化面前,过去史书上有关三皇五帝时代的一切说法都会变得黯然失色。要想知道四五千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甚至于六千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没有比这一大批新发现的史前文化更有说服力的客观性资料了。于是乎,“满天星斗说”的多元观念取代了中原中心说的一元正统观念,文明发生研究的具体对象,呈现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渐变历程。从多元到一元的文化认同奥秘,体现为当下研究的前沿课题。

      在这个具有深刻理论创新意义的前沿领域,具有纲举目张性质的一种主要新认识是,在中国境内新发现的这些史前文化中,依稀可以辨识出有一种核心性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贯穿其中,那也是在后来给华夏文明国家带来价值和核心理念的,即玉文化发生发展的原动力要素—玉石神话信仰。为了紧紧追踪这个认识,近十年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十分专注的目标,就是如何找回这笔来自大传统的珍贵思想遗产,梳理出从玉教伦理到华夏精神的因果链条。

      由于玉石神话信仰的传播作用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经历数千年的周边地区流传之后,终扎根中原国家,在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政权建构中显示出礼仪法器的标志性作用,奠定了数千年代表国家统治阶层的“君子佩玉”制度和儒家“以玉比德”的伦理教义,乃至小传统中道教的至高主神—玉皇大帝信仰。

      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在近十多年的跨学科探寻中,逐渐摸索到这一条来自文化大传统的神话信仰主线,在《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1]《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系列著作中,通过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新认识,尝试揭示一系列遗留在小传统的书写文本中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母题的知识底蕴,使其纷纷体现出文化编码—解码的意义空间和大传统背景。例如: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神话

      昆仑玉山神话

      西王母瑶池神话

      嫦娥与不死药神话

      黄帝食玉膏神话

      夏禹玄圭神话

      夏启佩玉璜升天神话

      夸父等神人的珥蛇神话

      月亮与玉兔神话

      这样一批涉及玉文化奥秘的文献叙事难题,得以逐个被解读,有可能打开以《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为代表的大传统信息储存库,其所带来的知识释放效应是可以预期的。一个世纪以来参照希腊罗马神话而寻找中国神话的流行做法,正在转向和升级为重新认识神话性的中国文化之任务。其中,以“神话中国”这个命题的倡导为其理论标志。

      如果要追问这样的知识更新过程是如何开启的,那么,从20世纪初以来因殷墟甲骨文发现而带来的第二重证据,到20世纪末期人类学意义的第三重证据的研究示范和倡导,再到21世纪初所倡导的考古学意义的上第四重证据(文物和图像、物质文化),这是文学人类学方面率先尝试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变革的结果。四重证据的系统呈现,综合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知识,并使之有机地融入传统的文史哲知识结构,聚焦文化文本的符号构成,如同探寻到整个古史知识牌局的底牌。底牌一旦亮相,全局皆变。或可用两个研究案例来说明这种认识效果。

       案例之一是《国语·楚语》所记观射父“玉帛为二精说”的历史底蕴解读。由于有20世纪后期以来批量发现的红山文化玉蚕,使得五千年前有关蚕吐丝的生命循环不死神话观念得到实物验证,这和国人所熟悉的玉石象征永生不死信念形成对照,给观射父的说法找到了大传统的发生渊源。

      案例之二是《鸿门宴》刘邦逃生之谜的符号解码。《史记》只是一笔带过地写下刘邦赴宴时特意给项羽准备的礼物—一对白玉璧。司马迁并没有说明白玉璧是足以代表天子权力的象征物。从玉璧的六千年演变史到白玉崇拜在周代的完成,再到《礼记》有关“天子佩白玉”的等级礼制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刘邦通过白璧符号向项羽称臣的谦卑姿态,能够说明项羽得到白璧后为什么绝不再追杀刘邦。楚汉之争的实质就是谁当天子的争斗,刘邦巧用符号语言化解鸿门宴的杀身之祸。没有玉文化史自大传统到小传统的整体脉络,问题是难以得到澄清的。

      大小传统二分理论的提出距今仅有几年,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的建立,仍需要有后续的深度研究成果,对理论进行检验、充实和完善。下面是一个当下的研究案例之呈现。

抢先评论了 “重述神话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证据间性视角”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文学回忆录(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陈丹青五年听课笔录)

EUR €55.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冰心散文集

EUR €23.99
加入购物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隋唐五代宋辽金)(第二版)(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汉语言文学系列)

EUR €28.99
阅读更多
缺货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情诗赏析(经典珍藏版)

EUR €14.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