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32934丛书名: 清华汇智文库
第1章 学术研究的基础元素 ·1
1.1 概念 ·1
1.1.1 何谓概念 ·1
1.1.2 概念的起源 ·3
1.1.3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1.1.4 概念的分类 ·5
1.1.5 概念的功能 ·7
1.1.6 概念的特性 ·8
1.1.7 概念的应用 ·9
1.2 理论 ·10
1.2.1 何谓理论 ·10
1.2.2 为什么要提出理论 ·11
1.2.3 理论的构成要素 ·11
1.2.4 理论的建构 ·12
1.2.5 理论对研究的作用 ·13
1.2.6 足以称为理论的条件 ·14
1.2.7 理论的局限性与价值体系 ·14
1.3 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 ·15
1.3.1 广义的研究方法 ·15
1.3.2 研究方法的作用 ·17
1.3.3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不同 ·17
1.4 研究途径 ·18
1.4.1 分析框架 ·18
1.4.2 个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 ·19
1.5 狭义的研究方法 ·22
1.5.1 实验研究法(Experimental Research)22
1.5.2 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 24
1.5.3 实地研究法(Field Research) ·27
1.5.4 比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28
1.5.5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29
1.6 研究伦理 ·31
第2 章 环境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环境与经济的关系·34
2.1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34
2.2 环境安全 ·35
2.3 公共问题 ·36
2.3.1 问题的分类 ·36
2.3.2 何谓公共问题 ·38
2.4 环境政策 39
2.4.1 政策的定义 ·39
2.4.2 环境政策的定义 ·39
2.4.3 环境政策的功能 ·40
2.4.4 环境政策的创新 ·41
2.5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2
2.5.1 产业的分类 ·42
2.5.2 环境破坏的源头 ·43
2.5.3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3
2.6 生态倾销 ·44
第3 章 环境理论与研究途径 ·46
3.1 政策过程模型 ·46
3.2 政策规划模型 ·49
3.3 环境理论 ·51
3.3.1 生态现代化理论 ·51
3.3.2 博弈理论 ·53
3.3.3 公共选择理论 ·55
3.3.4 系统组织理论 ·56
3.3.5 外部性理论 ·59
3.4 环境问题的研究途径 ·63
3.4.1 四柱分析框架 ·63
3.4.2 协同治理途径 ·64
3.4.3 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65
3.4.4 多元流 ·67
第4 章 环境政策规划 69
4.1 环境政策规划概述 ·69
4.1.1 环境政策规划的定义 ·69
4.1.2 环境政策规划的原则 ·70
4.2 环境政策规划的过程 ·71
4.2.1 环境问题的界定 ·71
4.2.2 确立环境政策目标 ·73
4.2.3 构建备选方案 ·74
4.2.4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75
4.2.5 预测规划结果 ·78
第5章 环境政策制定 80
5.1 环境政策制定的意义与原则 ·80
5.2 环境政策制定的利益相关者 81
5.2.1 谁是环境政策制定的利益相关者 ·81
5.2.2 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政策制定 ·84
5.3 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 85
5.3.1 环境问题的认定 ·86
5.3.2 设定环境政策议程 ·86
5.3.3 环境政策方案的确定 ·87
5.3.4 环境政策方案的合法化 ·88
第6章 环境政策工具 91
6.1 环境政策工具的概念 91
6.1.1 政策工具 ·92
6.1.2 环境政策工具 ·94
6.2 环境政策工具的类型 ·95
6.2.1 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 ·98
6.2.2 混合性环境政策工具 ·101
6.2.3 强制性环境政策工具 ·104
6.3 环境政策工具模型 ·106
6.3.1 环境政策工具的研究视角 ·106
6.3.2 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与配置 ·107
第7章 环境政策执行 112
7.1 环境政策执行的概念界定 ·112
7.2 环境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113
7.2.1 过程模式 ·113
7.2.2 互动模式 ·115
7.2.3 循环模式 ·115
7.2.4 博弈模式 ·115
7.2.5 系统模式 ·116
7.2.6 综合模式 ·117
7.3 影响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17
7.3.1 环境政策本身的因素 ·118
7.3.2 政策利益相关者 ·118
7.3.3 跨国企业 ·119
7.3.4 环境政策执行机关的因素 ·120
7.4 环境政策的执行问题 ·123
第8章 环境政策评估 125
8.1 环境政策评估概述 ·125
8.1.1 基本概念 ·125
8.1.2 环境政策评估的重要性 ·126
8.1.3 环境政策评估的主体 ·127
8.1.4 环境政策评估的类型 ·128
8.2 环境政策评估的准则与难点 ·130
8.2.1 环境政策评估的准则 ·130
8.2.2 环境政策评估的难点 ·132
8.3 环境政策评估的过程 ·133
8.4 环境政策评估的模式 ·135
8.5 对环境政策评估的思考 ·142
8.5.1 环境政策评估的限制因素 ·142
8.5.2 完善环境政策评估的措施 ·143
第9章 中国的环境政策 145
9.1 中国环境政策的历史演进 ·145
9.1.1 第一阶段:萌芽期与扼杀期(1949—1972) ·145
9.1.2 第二阶段:起步期(1973—1977) ·147
9.1.3 第三阶段:试行期(1978—1988) ·148
9.1.4 第四阶段:开展期(1989—2012) ·150
9.1.5 第五阶段:重视期(2013年至今) 151
9.2 中国环境政策的特征 ·153
9.3 中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 ·155
9.3.1 环境政策间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 ·155
9.3.2 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6
9.3.3 环境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57
9.3.4 环境政策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158
9.3.5 仍有很多环境破坏未被纳入防治范围 ·159
9.3.6 排污权交易制度有弊无利 ·159
第10章 各国环境政策的趋同性 161
10.1 全球环境现状与特点 161
10.1.1 全球环境现状 ·161
10.1.2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168
10.2 全球环境治理体制 ·170
10.2.1 重要的全球环境会议 ·170
10.2.2 重要的国际环境公约 ·173
10.2.3 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 ·176
10.2.4 全球环境问题合作的曲折进程——以《京都议定书》为例 ·180
10.2.5 全球环境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84
10.2.6 国际组织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作用 ·185
10.3 全球环境政策的意义 ·187
10.3.1 环境政策的全球趋同性 ·187
10.3.2 国际环境法的原则——风险预防原则 ·187
参考文献 190
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理论能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进行解释、预测,
进而运用理论达到我们所想要的目的。然而,理论并非万能。人类行为的目的
只能由人类自己决定,而不能由理论或逻辑得到。换言之,理论并非人类行为
的依据,人类行为的依据必然是一套价值体系,如经济增长重要还是环境保护
重要?精神生活重要还是物质生活重要?眼前利益重要还是长期利益重要?这
样的问题无法由理论或逻辑得到证明,只能由价值体系来决断。那么,哪些价
值体系是正确的呢?目前,学界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伦理以供选择,分别是原则
伦理、结果伦理和契约伦理。所谓“原则伦理”是指人类的行为应该基于信念,
这些信念包括良心、美德、义务、自然法等;所谓“结果伦理”是指人的行为
或决策的依据是行为之后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伦理被称为利己主义或效用主
义;所谓“契约伦理”,是指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事实的或默认的契约。只要依
据契约而行为,就是对的,而不管契约的内容是否公平或道德。
1.3
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
1.3.1 广义的研究方法
所谓广义的研究方法就是为了解决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所有手段。为了与我
们已经很习惯的 “研究方法”的概念有所区别,本书把所有的研究手段统称为
广义的研究方法,而将我们平常所惯用的“研究方法”称为狭义的研究方法。
例如,唐三藏在取经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东西,包括通关文牒、钵盂、衣物、银两、
药物、干粮等。没有这些东西,唐三藏不可能成功取到经。但在这些东西中,
也存在着重要性的差别。最重要的,显然是向导、地图、指南针等,它们能保
证方向的正确性,这些东西在广义的研究方法中称为方法论;通往目的地的道
路则称为研究途径。往往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有多条,因此研究途径也有各
种不同的形式。唐三藏光是有了向导,若是没有马匹、骆驼等前进的手段,也
是无法成功的,而这些前进的手段就被称为狭义的研究方法。另外,如水、食物、
衣物等在唐三藏取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们在广义的研究方法中被称为
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即使是同一个研究对象,也
可能因为视角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只要合乎研究规范,
并且整个研究过程具备效度和信度,那么,解决问题的手段就是(有效的)研
究方法。因此,研究方法不是只有一种,也不会只有一个层次。为了解决问题
而使用的研究方法可依其重要程度分成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顶层)是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指的是研究途径的理论。
由于大多数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途径。因此,方法论的任务就在于提供支持
这些研究途径具有准确性和适用性的理由。换言之,方法论在于证明某一研究
途径的有效或无效,并提出支持或反对采取该途径的理由。
第二层是研究途径(approach,其又可翻译为“取向、路径”)。研究途
径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包括流派、学派、视角、理论、模型、分析框架(analysis
framework)以及所有的主义,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历史制度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等。它们的名称、说法虽然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都在表明研
究者自己所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研究途径不同,所以,资料搜集、取
材的范围也有所不同,由此得出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会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所谓的研究途径就是寻找研究问题所采用的思路、方向。朱浤源(1999)也说:“研
究途径是指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如政治现象)的研究,到底是从哪一层次出发、
着眼去进行观察、归纳、分类与分析,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即研究途径不同),
会形成一组与之匹配的概念,作为分析架构以及数据选取的依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