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368555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本书以《道德经》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包含的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治世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读,并将这些思想放在世界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框架下去深刻解读,全面地体现了《道德经》哲学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全书共分为十九章,从十九个方面对《道德经》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彰显了老子思想的内在合理性、持久生命力。
目 录
第一章 无为者 天之道 …/001
第二章 替天行道 辅助自然 …/034
第三章 上德不德 无为而治 …/048
第四章 以朴治国 天下自定 …/060
第五章 以静持国 没身不殆 …/076
第六章 以贱为本 以下为基 …/092
第七章 圣人治理 身寄天下 …/109
第八章 物壮则老 损余补缺 …/133
第九章 至誉不誉 和光同尘 …/154
第十章 大治不割 浑朴为本 …/173
第十一章 尚贤则争 尚智则乱 …/185
第十二章 上善若水 利而不争 …/202
第十三章 多忌弥贫 无事自富 …/220
第十四章 明德慎罚 圣人司契 …/237
第十五章 谋于未起 终不为大 …/265
第十六章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276
第十七章 食税勿重 使民不厌 …/293
第十八章 兵者不祥 胜而不美 …/310
第十九章 小国寡民 回归自然 …/333
参考文献 …/350
《道德经》—— 传统文化中最高妙的大成之学
在人类自我意识扩张的道路上,有两个“绊脚石”,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自然。对宗教的膜拜和对自然的敬畏,相隔是那么远又那么近。就好像两个欢喜冤家,吵来吵去打来打去,合不得却又离不得;又好像两个邻居,只要拆散就都只有在孤独中抑郁;还好像手掌的正反两面,互相不待见,却不经意间就翻了个儿。
宗教陪伴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甚至更久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它让人敬畏,甚至在孤独的时候让人感到温暖。是它,常常把欲望和狂热赶跑,为理性和良知留下空间。它也时不时给人提个醒,让人觉得找到了精神的防火墙。
自然陪伴人类的历史无疑更加久远,当人类还非常渺小,渺小得很无助的时候,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人类根本不能左右它,甚至也不能了解它,只有对它满怀敬畏。于是,人类主动约束自己,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下,局限自己活动的范围,而不去触动自然的“龙须”,以免它发怒作威。
但是,当人类觉得自己日益强大之时,一部分人就觉得宗教和自然都成了人类前进、强大路上的拦路虎,于是就搬出了“人定胜天”的符令,妄图把这两个障碍彻底清除或征服。其结果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无尽展现”,创造的空间变得“无限广阔”。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心灵仿佛从此成了旷野上游荡的孤魂,总是找不到方向和着落。
重读老子的《道德经》,犹如醍醐灌顶,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精神的支点和幸福的源泉。基于对“自然”的敬畏,老子向人类发出了一个永恒的警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服从自然、敬畏自然,为自然留下足够的空间,人类才会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保持自然也就保持了自我,失去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
“道法自然”是自然界本身运行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任何私欲引出的主观意志的参与,都会使事物的运行于不自然中走向衰落和毁灭。天下之事,看似复杂,实则至简:得之于自然,失之于不自然;成之于自然,毁之于不自然。只有自然之成才是真正的成就,才是人类所需要的成就,才是圆满之“大成”。而以人的纯粹主观意志主导的非自然之成,终究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极其短暂的点缀,是大成路上或浓或淡的败笔。至于人定胜天,壮壮胆可以,若真敢这么做,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
放眼中国历史长河,道家思想在历朝历代治乱与更替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道德经》不仅是修养之学、养生之学,更是成功之学,而且是大成之学。本书以“大成之道”命名,道理亦在于此。
我们评价一段历史是文明还是蒙昧,是进步还是倒退,是发展还是落后,这是一个难题。难在何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主观意志还是老子说的自然之道?然而又无所谓难,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可期,我们会发现,发展的动力不仅是人的主观意志,更是对“规律的把握和利用”,是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尊重或契合。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无不是一个追求自然之道的历程。唯其如此,中国的发展才是有希望的,才是有坚实而永恒的根基的。
笔者对《道德经》的喜爱有20多年了,故给儿子取乳名为“三宝”。许多人以为他在我心目中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爷爷奶奶的宝贝、外公外婆的宝贝,却不知其实差不多只是“三草”,并无所谓宝贝的概念。好在儿子品行中倒真有些老子说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影子,让我颇有些欣慰和期待。对《道德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是近些年的事情。其实,以笔者的功底,说是研究可能有些过了,说是读书笔记或人生随笔或许更为妥当,以免贻笑方家。
成书的过程中,免不了参考诸多前贤方家的成果,在此对凡有涉及的前贤一并衷心谢过!比如,就《道德经》原文来讲,河上公、韩非子、王弼等故老前贤在注解时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版本差异有时还比较大,而当今学者所注往往又有不同,甚至标点符号的不同都可能导致意思差异较大。因此,选择哪个版本作为原文主要的来源都很让人为难。多方权衡之后,笔者选择了李安纲先生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道德经》作为蓝本,极个别地方或有综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在研究各位名家作品的过程中,认同而高兴时或许难免原文摘抄几笔,一则对《道德经》的阅读大体上会取得共识,二则诸位都是前贤方家,有这么多大家在前面,实在绕不过去。好在本书重在尝试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古文翻译”只是为了解读的需要,还望勿作俗世之争,可否?若有未能苟同之处,亦不必愤愤然甚至“攘臂而扔之”,权当抛砖引玉,甚或付之一笑,可否?本书成于盛世,但抑或老子多有危言,笔者原样照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望读者以大道之无比包容的心态对待,可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