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9139419
内容简介
“文化”、“启蒙”、“进步”、“自我”、“死亡”、“记忆”、“文本”、“间距化”、“隐喻”、“修辞学与哲学”、“教育”、“道德自我”、“身体与经验”,该书于一系列关键性哲学概念的推敲探讨钩深极奥,而于种种哲学问题的追索则善于把握荦荦大者。哲学概念清淤并非纯粹的书斋式研究,该书给人*为深刻的印象是深沉的哲学追问与真实的现实关怀之间恰如其分的结合。不难发现,这种结合是建立在作者独立求真的探索精神和深厚的哲学史研究功底之上的,也是作者的智性与热情的体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林晖
本书既不是以问题为引领的哲学史研究,也不是对过去的哲学体系的系统描述和理论分析,更不是对某个理论或学派的深度探讨,而是对产生已久并依然在当今社会文化领域发生广泛影响的一些哲学概念进行微观研究。
我试图以这种风格来展现我对哲学史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与我对历史上的哲学文本的解读策略密切相关的。这种有意展现的解读策略实质上是将一些哲学概念在历史上被赋予的不同意义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并指出其流变和演进的过程;此外,它尽可能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哲学家对这些概念所作的多方面阐释,并指出它们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多重意义。同时,为了表明我不只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概念的改造者,我也试图在清淤的同时准备了一些新工具和新内容。
我始终认为,在研究哲学史时给想象力以一定的限制就像研究其他领域的历史一样重要和必要。先搞清对象“是什么”,再问对象“为什么”以及对象对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我的哲学史研究努力实现的目标。至于本书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只有有兴趣的读者才能给出合适的判断。
—— 汪堂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林晖
本书既不是以问题为引领的哲学史研究,也不是对过去的哲学体系的系统描述和理论分析,更不是对某个理论或学派的深度探讨,而是对产生已久并依然在当今社会文化领域发生广泛影响的一些哲学概念进行微观研究。
我试图以这种风格来展现我对哲学史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与我对历史上的哲学文本的解读策略密切相关的。这种有意展现的解读策略实质上是将一些哲学概念在历史上被赋予的不同意义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并指出其流变和演进的过程;此外,它尽可能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哲学家对这些概念所作的多方面阐释,并指出它们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多重意义。同时,为了表明我不只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概念的改造者,我也试图在清淤的同时准备了一些新工具和新内容。
我始终认为,在研究哲学史时给想象力以一定的限制就像研究其他领域的历史一样重要和必要。先搞清对象“是什么”,再问对象“为什么”以及对象对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我的哲学史研究努力实现的目标。至于本书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只有有兴趣的读者才能给出合适的判断。
—— 汪堂家
目 录
目录
导论:哲学教育与哲学定位
第一部分 概念的展开
第一章 “进步”概念的哲学重审
第二章 “启蒙”概念及其张力
第三章 “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
第四章 “记号”“符号”及其效力
第五章 “死亡”概念的两种理解
第二部分 诠释学初论
第六章 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
第七章 世俗化与科学的诠释学因素
第八章 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
第九章 隐喻:翻译与诠释
第十章 同名异释:德里达与列维纳斯的互动
第三部分 实用主义再探
第十一章 杜威教育哲学的当代意义
第十二章 杜威眼中的科学对精神生活的意义
第十三章 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
第十四章 身体与经验的多样性
作者后记
编后记
导论:哲学教育与哲学定位
第一部分 概念的展开
第一章 “进步”概念的哲学重审
第二章 “启蒙”概念及其张力
第三章 “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
第四章 “记号”“符号”及其效力
第五章 “死亡”概念的两种理解
第二部分 诠释学初论
第六章 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
第七章 世俗化与科学的诠释学因素
第八章 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
第九章 隐喻:翻译与诠释
第十章 同名异释:德里达与列维纳斯的互动
第三部分 实用主义再探
第十一章 杜威教育哲学的当代意义
第十二章 杜威眼中的科学对精神生活的意义
第十三章 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
第十四章 身体与经验的多样性
作者后记
编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