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62781
编辑推荐
中国的科学界经历了百多年的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也有了六七十年的历史。站在当下,回顾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我们将会得到关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政策的得失等的重要启示。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
内容简介
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调查事业,全面采集并深入研究陈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陈先生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对研究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对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该学科科技人才的培养,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科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亦有重要的意义。
目 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章 多彩的青少年生活
基督徒大家庭
大石桥畔
体育健将
第二章 大学时代
战火下的流浪生活
难忘的西南联大
文学青年
第三章 步人地质学界
艰难的旅途
名人荟萃的北碚
大西南找矿
第四章 西北情缘
从大西南到大西北
业余的探究——兰州的黄、红、黑
个综合性考察队
早期的地质学成果
第五章 重返南京
名师出高徒
三峡工程
南京学术界
家庭生活
第六章 新时期新工作
重组地质机构
北京的动荡生活
学习苏联
……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
第八章 开拓新领域
在线试读
虽然宿舍条件简陋,但西南联大的伙食还算丰富,尤其是在30年代末期。校园内有好几个大食堂,饭菜种类在当时还算丰富,每天六样菜中至少有四碗非肉即蛋,那时不少附近中学的学生都赶到联大来包伙食。另外还有一些小食堂,小食堂有八到十位同学合伙靠救济金、贷金维持生活,1938年学生贷金七到八元钱。学生自办膳团,轮流采买,伙食费与贷金数相等,请一个厨工负责做饭,每天轮流有一个同学帮厨,和厨工一起出去采购,回来做好大家一起吃。校门口有一排早点摊,鸡蛋饼、牛奶、面、包子、豆浆、蛋都有。文林街还有很多小馆子,价钱不菲。但是陈梦熊的三哥在西南联大工作,生活上还有保障。他偶尔也会发表一些小文章,稿费就成为他的“意外之财”,陈梦熊偶尔还能约上两三个同学到小馆子吃上一顿。
尽管校舍十分简陋,但西南联大的学习气氛和学术空气都十分浓厚。北大、清华与南开,在当时都是国内流的大学,西南联大集三校之精华,将全国知名学者汇集一堂,所以在师资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地学系也不例外,有其强大的师资阵容,所有教授不但学识渊博,各有专长,而且风格各异,百家争鸣,自由发挥,不求统一。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所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都比较高,陈梦熊在昆明的四年不仅专业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课程,如物理学、数学、语文、外文,以及经济学、中国通史等,都是由流的教授授课,这使他开阔了眼界,为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广阔而牢固的根基。
西南联大地质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学习地质科学领域的知识,对社会科学也很重视。专业课之外,陈梦熊还听过陈岱孙的经济学课程。陈梦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陈老师堂课讲什么是经济学:“他说经济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demand(需求),一个是supply(供给)。”陈梦熊还选修过雷海宗的中国通史,雷海宗讲课十分精彩,从开始上课一直到下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
……
尽管校舍十分简陋,但西南联大的学习气氛和学术空气都十分浓厚。北大、清华与南开,在当时都是国内流的大学,西南联大集三校之精华,将全国知名学者汇集一堂,所以在师资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地学系也不例外,有其强大的师资阵容,所有教授不但学识渊博,各有专长,而且风格各异,百家争鸣,自由发挥,不求统一。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所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都比较高,陈梦熊在昆明的四年不仅专业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课程,如物理学、数学、语文、外文,以及经济学、中国通史等,都是由流的教授授课,这使他开阔了眼界,为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广阔而牢固的根基。
西南联大地质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学习地质科学领域的知识,对社会科学也很重视。专业课之外,陈梦熊还听过陈岱孙的经济学课程。陈梦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陈老师堂课讲什么是经济学:“他说经济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demand(需求),一个是supply(供给)。”陈梦熊还选修过雷海宗的中国通史,雷海宗讲课十分精彩,从开始上课一直到下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