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697534
《历代寓言》系列丛书由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晖主编,集合了上百位中文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历时近十年倾力编纂。从全方位的角度,遵循科学的编纂方法,按朝代先后收录,共分六卷,分别是先秦卷、汉魏六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和清代卷,共收录约2600则寓言。每卷以作者为纲,篇章为目,难以判断作者的,以篇章为纲;每篇在原文后均配有注释、今译、评析三部分内容;此外,每卷还挑选了经典篇目绘制了精美的彩色插图,整套丛书共配插图百余幅。
李世熊
老鼠告猫
蹇驴负重
蚯蚓出洞
张履祥
省钱毁木
先生驱雏
周亮工
鹦鹉与八哥
钱澄之
公子庇鸠
宋琬
介虫恃螯待人
侯方域
驯獐遭害
蹇千里
周容
芋老人传
徐枋
老僧养虎
汪琬
八哥能言遭祸
吴庄
松梅不听谗言
口惠子与实君
紫燕与黄鹂
辽东鹤与扬州鹤
赵吉士
量体裁衣
唐甄
蒋里善人
楚人患眚
冰雕
石季饮药
邻人之妇
山东公子
吴中名医
人情厚薄
鬻田贾经
织帛寝敝席
错骂严光
三糠七粞
驱首之蚊
善谋而困
唐子树桑
吴人善讼
杀妻除仇
韩生料秦王
客击秦斯
天雨苗青
良医
王呻
断棘不成
松喻
慎所凭依
……
袁晖教授寄来《中国历代寓言》全书的目录与选文,要我写一篇序文,来介绍“寓言”这种文体的特质与发展的过程,以引起读者的读兴。
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最早读到的寓言故事,不是中国的寓言,是《伊索寓言》(Aesop’sFables),相传为古希腊作家伊索所作的。伊索约生于公元前第六世纪,色雷斯(Thrace)人,身体残废,在萨摩斯(Samos)岛当过奴隶,后流浪到德尔斐(Delphi),被德尔斐人杀害。
现在,希腊文本的《伊索寓言》是公元前1世纪末叶,巴布里阿斯(Babrius)所编定的诗集,到纪元后四十年才译成希腊文。1692年,英国雷斯特兰基爵士(SirRogerL’Estrange)译成英文,被称为最佳版本。1722年,又有克罗柯索(Croxall)的英译;这部英译本《伊索寓言》,广泛地流传到英、美、法、俄各国;各国作家深受他的影响,采用其形式撰写他们自己的寓言作品,遂形成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寓言体系,和印度寓言形成的南亚体系、中国寓言形成的东亚体系,而汇为世界三大派的寓言文学。
(一)《伊索寓言》与其体例
我读小学的时候,在课文中就读到《伊索寓言》的故事:
(1)龟兔赛跑,兔子自恃跑得飞快,跑到半途停下来小睡,结果乌龟首先跑到终点,得到了胜利。
(2)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
(3)一只狗嘴里叼着一块肉,看到河水里有一只狗嘴里也叼着一块肉,贪心的狗还想把它抢了过来,就向水里的影子扑了去,连它嘴里的一块肉也失掉了。
(4)一个牧羊的孩子,喜欢恶作剧地叫喊:“狼来了!狼来了!”乡里人听到了,都拿着棍子、锄头来赶狼;这孩子看到了却哈哈大笑。两次、三次之后,乡里人不相信他的话。后来,狼真的来了。他又大声地喊:“狼来了!狼来了!”再没有人前来赶狼;他的羊群只好听任狼宰割。谎言说多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这些有趣的故事,大都是编教科书的人从《伊索寓言》中摘译出来的。
从《伊索寓言》这些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寓言”这种文体:一是故事体,二含有寓意。故事大都是很简单、浅近、平易的,却含有教训、劝导、警诫或讽刺的意思。这种“寓意”,有的在故事中明显地写了出来,像“狼来了,狼来了”就是。有的并没有写出来,由于故事情节的暗示,读者也可以体会得到所蕴含的哲理,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就是。《伊索寓言》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动物,其次是人,少数是神和植物;所以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去撰写故事。梁容若老师说:“这种以故事的体裁去说明道理、议论事情,比平铺直叙的讲说教训,更有趣味,更容易感动人”,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印度伽斯那的《百喻经》,德国莱森(Lessing)的寓言,俄国克雷罗夫的寓言、托尔斯泰的童话,也都是非常有名的寓言作品。
(二)《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很早。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法国金尼阁到中国传教;明末天启六年(1625),有金尼阁口述,张赓用古文翻译的《况义》三十八篇,其中三分之二出于《伊索寓言》;可说是最早的一部中译本《伊索寓言》,虽不完全,亦可略见概况。用白话文翻译的《伊索寓言》,有周作人译本(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郑美玫译本(1984年,台北帕米尔书店出版)。
二、中国寓言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寓言故事的产生以及其结构
我国许多寓言早就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在春秋、战国时代最为发达,许多思想家像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列子等都创造了极好的寓言,像《苛政猛于虎》《割鸡焉用牛刀》《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鼓盆而歌》《邯郸学步》《狗猛酒酸》《滥竽充数》《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他们借这些寓言故事来发表对政治、教育、伦理、时事、人生种种方面的看法。现在这些寓言所蕴含着的一些哲理,大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上一般的常识,文人笔下常用的成语。
其实,寓言只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庄子?外物篇》有一则故事,说:任公子作大钩粗绳,用五十只牛作钓饵,垂钓东海,终于钓得一尾大鱼,牵钩扬鳍,白浪如山,海水震荡。任公子钓得这尾大鱼后,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无不饱尝这大鱼的美味。一般人只是拿着小钓竿,在小沟渠边要想钓大鱼,那就太难了。所以才薄之士,只撰写些小说浅语,要想追求高名令誉,畅发大道理,是不容易达到的。庄子借这篇故事说:当时小说所写、所论的都是一些小事情、小道理,不是大事与道术之所在。
也因此,班固把小说附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末,表示跟谈大道理的诸子有所差等。严格地说,我国古小说只是极短篇的故事,短的三四行,长的几百字,包括神话、传说、杂史、寓言、志怪、轶事、笑话、故事、琐言、遗闻、笔记、杂论等。而寓言不同于其他故事,是它含有说理、教训、劝导、警诫与讽刺的意思;所以寓言的结构是借人物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一种“寓意”。
庄子的《任公子钓鱼》就是一则寓言。其结构是:人物(任公子)+情节(用大饵在东海钓鱼,所以能钓到大鱼,供许多人食用)与人物(一般人)+情节(拿小钓竿在小沟渠边钓鱼,自无法钓到大鱼);从两件事比较之下,获得一个道理:“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结语,就是这则小说的寓意。
我国历代的寓言作品很多,只不过没有“寓言”的名称罢了。
1952年2月1日,我被台湾《国语日报》罗致为《古今文选》编辑,开始编选、注释、语译从古至今的各家作品。《列子》的《愚公移山》是我注译的第二篇文章(1952年3月24日刊于《古今文选》第27期)。这篇寓言故事共338字。我给加上标点符号,浅显注释,白话翻译。故事的大意说: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长有七百里,高到好几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在北山有一位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他住家正对着这两座山,痛恨这两座山挡住了通路,出入都要绕远路。他就招集一家人商量要铲平这两阻碍。……愚公就领着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挑着担,凿石挖土、用簸箕把泥土和石头运到渤海边上。邻家的寡妇,有一个孤儿,才八岁,也去帮忙。……住在河湾地方的一个聪明老头儿,叫做“智叟”,前来劝他……愚公说:“你心的顽固,还不如那个寡妇跟小孩子!就算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活着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可是山是不会长高的,那还怕什么不能把它铲平呢?”这个聪明的老头子听了没有话说。山神跟海神听到这个消息,怕他不停干下去,将会坏了山、填了海,就去报告了上帝。上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命令天神夸峨氏的两个儿子——大力士,背走那两座山。……从此以后,打冀州的南边到汉水的南岸,就没有阻碍交通的高山了。
《列子》的作者列御寇并没有把《愚公移山》的“寓意”用文字写出来、显示出来,因此给人留下许多阐释的空间。现在,我就梁容若老师的读后感略加改动,说明其寓意。这段故事给我们的教训,第一是“人定胜天”,也就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古代的说法,至诚可以感天地、动鬼神;用现代的说法,人力可以利用自然,造化万物,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有计划地去做,理想就可以实现。像现代各地许多公路都是凿山开发出来的,近海一些城市也有靠填海扩建出来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都是人类挖断了地峡开凿而成的。有决心去做,困难的也就变容易了。第二个教训是许多伟大的计划,要靠长时间、群体力量来完成的,像长江三峡大水库的建筑,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也都是一代一代地不断努力,才能见其效果与成功。第三个教训是有些人自以为聪明,只顾眼前,不管将来,只重私利,漠视公益,像故事里的“智叟”其实就是最愚蠢的人物。愚公移山的作为,就是古今中外的伟大政治家、发明家、创造家所共同持有一种造化万物的精神。
(二)中国许多寓言已转化成“成语”
自1960—1964年,我参与台湾复兴书局《成语典》的编纂工作;我发现许多寓言故事,都已经被浓缩、简化成一般人习用的成语。原来故事,大都不见,只留下几个字,况喻其意。现举四则,以见一斑:
(1)“羝羊触藩”,比喻进退两难。出于《周易》,说公羊用角顶触篱笆,羊角插进了篱笆,无法拔出。
(2)“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左传?鲁成公十年》:晋侯病重,秦伯派医缓前往医治。晋侯梦见两个小孩子,一个说:“缓是个好医生。我们要逃到哪里去?”另一个说:“可以躲到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奈我们何?”医缓到了,看了说:“病没法救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做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做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墨子》:墨子带学生看人染丝。他说:“白丝放进黑色染缸就染成黑色,放进红色染缸就染成红色。染丝这样,人也是这样。”晋傅玄在《太子少傅箴》进一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黔驴技穷”,比喻一点点本领被人看穿了,就没辙了。唐柳宗元《黔之驴》说:黔州没有驴,有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没有用处,放在山下。起先老虎看到驴是一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只敢躲在树林里偷看。后来,稍稍出来靠近它,还是十分恭敬小心。有一天,驴大声一叫;老虎吓的逃得远远的,以为驴要吃它,很害怕。后来,去去来来,觉得它并没有特别的本领,再加听惯了驴的叫声。又再靠近驴的前后,但终不敢跟驴一搏;只是走近去,跟驴狎玩,跳荡、贴近、冲来、撞去,驴不胜其怒,用后蹄猛踢老虎。老虎因此高兴地算计,说:“原来,它的技能只有这么一点罢!”就跳起、扑下、张开了大嘴,咬断了驴的咽喉,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噫!形体庞大类有道德,声音洪亮类有才能,一向不出其技,老虎虽猛犹疑惧不敢取。如今结局若是,令人悲伤!
《黔之驴》在成语中改成“黔驴之技”或“黔驴技穷”,但仍然保持原作的寓意。另外,有一些寓言故事转化成语之后,其比喻的意思和原来的寓意并不一样。现举两三则成语,说明如下:
(1)“按图索骥”,比喻按照图样去寻找就可以找到。明杨慎《艺林伐山》说:伯乐《相马经》有“额头高高,光彩照日,四蹄粗壮。”他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马,出门后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对他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好马。跟书上讲的大略相同;只是蹄有点不像。”伯乐知道他的儿子很蠢,只好转怒为笑说:“这匹马爱跳,不能驾车。”这就是所谓“按图索骥”。
原作所暗示的寓意是说,一个人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就会像伯乐的儿子一样把癞蛤蟆误认做骏马。成语“按图索骥”的寓意,跟原作的寓意可以说“完全相反”。
(2)“探骊得珠”,用以赞许人写文章能扣紧主题、得体而突出。《庄子?列御寇》说:黄河边有一个贫穷的人家,靠编织芦苇过活的;他儿子潜到深水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珠子。他父亲对儿子说:“快拿石头来敲碎它!这颗值得千金的珠子,一定是在九重深渊里黑龙的下巴下。你能够拿到这颗珠子,一定是在它睡觉时候。假使黑龙醒了,你还有地方藏匿这颗珠子吗!”
原故事是说:有一个人到宋国去游说宋襄王,得到一些赏赐。这个人见到庄子,炫耀自己成就。庄子跟他讲了这则《探骊得珠》的故事,讽喻他献媚昏君,侥幸得到赏赐,还夸功忘形,不知大祸即将临身。原故事的寓意是,靠侥幸手段获得暴利,风险相当大。成语“探骊得珠”的寓意,跟原作不同,已大大转变,单就字面作解释。
(三)游说之士以虚构的寓言故事说理论事
后来,我读到《战国策》。《战国策》三十三篇,记载战国时代: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十二国的时事,内容多是战国策士为其国君所筹划的谋略。西汉时刘向辑录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里面有一些游说之士创造一些寓言,借故事的趣味,在轻松谈话中,达到游说的目的。《战国策》里最脍炙人口的寓言,是: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见于《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赵)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赵国要攻打燕国的一场大战争,就被苏代这个简单的寓言所劝止!
(2)《狐假虎威》见于《战国策?楚策》: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狐假虎威》比喻借他人威权,可以吓人。
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利用寓言说理论事的好处。
(四)寓言的内容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政争激烈、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当时知识分子相信道、释,崇尚清谈,生活纵欲放诞,求苟全而避世;这时寓言故事的内容,多记名流的轶事,佛释的思想,避世隐居的乌托邦,如:
(1)《周处除三害》(见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比喻人的改过自新。
(2)《七步成诗》(亦见《世说新语》):魏文帝曹丕逼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处死。曹植写了一首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喻兄弟的自相残害。
(3)《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形,向人说法。比喻人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说明一种道理。
(4)《世外桃源》,东晋陶潜《桃花源记》描写一个与世隔绝、人人有工作,生活快乐的理想社会。后来用以比喻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由此可见,我国的寓言故事,常常随着各代人的生活与思想而转变。
(五)寓言与唐传奇小说
我国的小说发展到唐代,已由粗陈故事梗概,演变成“传奇小说”;这跟西方的短篇小说相当。传奇,盖指小说的内容多描叙奇异之事。鲁迅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特异。”我认为传奇小说大率以一件事为题材、作线索,而篇幅拉长,文采华艳,情节曲折,叙述宛转,描写深刻动人。到唐、五代时,有一些作家采用传奇小说来撰写寓言故事,寄托他们的思想。如:
(1)唐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见《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五),写淳于棼大醉梦入大槐安国为驸马,为南柯太守,建立功业,赐食邑爵位,为三台辅相,生五男二女。一家显赫富贵,无人能比。其后公主病卒,失去奥援;又因威福日盛,为王疑惮,送其荣归故里;于是从梦中醒来,始悟人生一世不过一梦而已。槐安国,淳于棼梦醒后往寻,原来是槐树下穴中的一个大蚂蚁窝!李肇说:“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沈既济的《枕中记》叙卢生梦入枕中,沈亚之的《秦梦记》自叙昼梦入秦,描叙他们经历种种荣华富贵,也都是这类“浮尘若梦”的寓言小说。
(2)唐李复言的《定婚店》(收在《唐人小说》中),叙韦固遇到月下老人,对他说:人之婚事,天命注定;他将来应跟现在三岁的孤女结婚。几经波折,韦固最后果然跟这女孩子结婚。旨在说明“婚缘天定,无法改变”。
(3)五代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描写李靖、红拂女、虬髯客和李世民的故事。内容大多杜撰,文笔生动,描绘如真。唐僖宗时有黄巢及藩镇之乱。这篇小说大概是杜光庭仕僖宗时所作,旨在说明“唐有天下,乃天命所归也”。
传奇小说体的寓言在文字上、在描写技巧上,自然不是过去简略的故事体所能相比。这些传奇小说都有寓意,也都写得很动人。
(六)寓言与平话小说
唐、宋的传奇小说是用文言来撰写的。元代以后,有白话、长篇的章回小说,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又有短篇的“平话小说”产生,因“平白如话”故称“平话”;有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凌濛初的《拍案惊奇》、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等等。
其中,当然也有含蕴寓意的。如《今古奇观》中《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就是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庄周梦蝶》《鼓盆而歌》等演化写成的。又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就是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铺演写成的,比喻痛失知音。
(七)寓言故事受传奇小说影响后之藻饰铺演
原来简短的寓言故事受到传奇小说写法的影响之后,也就逐渐大加粉饰藻绘,作细腻的描写,而拉长了篇幅。明马中锡用文言文写的《中山狼传》(收在《东田集》中)可作代表。现就举《中山狼传》第一段,描写春秋时赵简子在中山打猎,射中一只狼的场景。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导前,鹰犬罗后,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垂手登车,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
从这一段的文字,就可以看出马中锡描写赵简子打猎的声势之盛之大。
接着他描写东郭先生救了狼。狼却要吃他。东郭先生认为狼忘恩负义,要找人评理。首先遇到老杏树。老杏树说:“从前我结杏儿给人吃;现在,我老了不结杏了,人就砍我当柴烧,还想卖到木材行去。人一样的忘恩负义。狼要吃你,有什么稀奇!”第二个问到老牛。老牛说:“好多年来,我帮主人拉车、耕田;这家一丝一粟都是我努力赚来。现在,我老了病了,他们就扔我在这里不管。农人的妻子还想杀了我,肉做肉干,皮做皮革,骨和角做器具。人也是如此忘恩负义的。”最后遇到一个老先生。狼说:“他救我时,绑我的四脚,密闭布袋中,用诗书压住我,我气都喘不过来。他还跟赵简子说许多废话。他是想让我闷死在布袋里,独得其利!我能不吃他吗?”老先生说:“果真这样,东郭先生也有过错。不过,应该从头来过,让我观其情状再说吧!”狼就躲进布袋中,东郭先生绑紧了袋口,放在驴背上。这时,老先生就教东郭先生赶快用匕首刺死了恶狼。
马中锡的这篇寓言故事大概是深受唐、宋传奇小说的影响。他把文字拉长到两千六七百字,处处加以修饰描绘,并且还用了许多典故;如果不加注释、语译,读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这种忘恩负义的寓言故事,在南洋有《夹在树缝中的蛇》、印度有《关在铁笼里的老虎》、高丽有《落在陷阱的老虎》、挪威有《被压在大石下的龙》、西伯利亚有《被鹳鸟捉食的蛇》都是相类似的故事,都是借鸟兽、家畜、树木、河水,来抨击人类忘恩负义的种种行径,目的在促使人类自我反省;但最后情节,突转为忘恩的动物失败,人得到胜利。
林语堂先生曾将《南柯太守传》《定婚店》《虬髯客传》《中山狼传》等译成英文,收进他所著的Famous Chinese ShortStories中。
(八)唐宋古文家多作寓言性杂文
齐、梁时骈文特盛,文字靡丽却空洞无物,时人引以为忧。到北周,苏绰主张复古。隋文帝时,李谔抨击时文多是描写风花雪月之类的骈文,就是奏事说理也骈俪风行。骈文受对偶、四六、平仄、典故的限制束缚,难用以论事说理。直到中唐,大作家韩愈、柳宗元出来提倡作先秦、盛汉的散文,文以明道,讲究文章气势。到宋代,欧阳修继承韩愈的理想,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努力创作,于是质朴自然的“载道论理”的散文大大盛行。
这时,散文家常用古文写含有寓意的散文,即今所说的“议论性杂文”。
唐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他贬任永州司马时候,看到当时赋税繁苛,民生愁苦;永州有一种毒蛇制药,可以治麻风、痉挛、肿疮,去死肉,杀尸虫。朝廷募人捕蛇可抵租税。有一个姓蒋的干这件事已历三代。可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死在捕毒蛇上。他也好几次差点被毒蛇咬死。可是他却不肯放弃这危险的差事,因为苛捐杂税给人民的毒害,比毒蛇更利害。他就写了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
后代散文家也多借寓言来发表主张,批评社会。如明刘基的《卖柑者言》,由柑的“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则干若败絮”,而演化铺衍成下面一段批评时政的杂文,说: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歝而不知理。……观其坐高堂、骑大马,……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这一类借口寓言而铺演的杂文,在古散文家的集子里占有相当分量。在袁晖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寓言》中也选注了不少这类的作品。
(九)寓言与讽喻诗、咏物诗、乐府诗
东汉卫宏在《诗序》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是说人民可以用诗歌讽刺时政,委婉诤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足以为戒。《诗经》已有这种含有寓意的讽喻诗。
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苢’,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
白居易列举《诗经》中一些咏风花雪月的作品,说它们都含有寄托的深意。这类诗就是寓言诗。他又说杜甫诗如:《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都是这一类作品。他又说:“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自己所作一百五十首新乐府,就都是这一类“关于美刺兴比”的作品,谓之“讽喻诗”。
“咏物”也是我国文学的一大主流。据刘大杰说:荀子的《云》《蚕》二赋,咏物中兼有说理。汉代,产出许多咏物赋,如枚乘的“赋柳”、路乔如的“赋鹤”。魏、晋、六朝,作品更多。“咏物诗”起得较晚,南朝宋鲍照的《咏双燕》是最早的一篇。齐、梁时渐渐发展,唐、宋时最盛。由清康熙间敕撰《佩文斋咏物诗选》计有四百八十六卷,可以想见我国“咏物诗”之多。
讽喻诗与咏物诗都含蕴有“寓意”与“哲理”。《中国历代寓言》也选注了一些咏物诗。如:
唐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斯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原注:刘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叟少年时,亦尝如是。白居易故作《燕诗》以谕之。
(十)寓言与古典戏曲:院本、杂剧、传奇、京戏
有一些寓言故事,被明、清戏曲家改编为戏曲,在戏台上搬演。如明马中锡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就由他的弟子康海改编为《中山狼杂剧》(收于《盛明杂剧》卷十九),同时王九思改编为《中山狼院本》;其故事内容跟原作差不多,只是王九思的院本改“老人为土地神”。
唐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明汤显祖改编为《南柯记》传奇;沈既济的《枕中记》,汤显祖改编为《邯郸记》传奇;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明张凤翼也将它铺演成《红拂记》传奇。
庄子的《梦蝴蝶》、《鼓盆而歌》,明谢弘仪,清陈一球、严铸(一说无名氏)都据之撰有《蝴蝶梦》传奇,也有用昆腔演唱。
京戏的《大劈棺》也是搬演《蝴蝶梦》的故事,大意说:庄周隐居山林。一日出外,看到一个妇人正在扇墓。她说:“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墓土干了,才能改嫁。”庄周替她扇墓,一扇就干。庄周回到家里,把妇人扇墓事,告诉了他的妻子田氏。田氏听了大怒,把扇子扯得粉碎,并说她绝不会干这样的事。不久,庄周一病不起,临终劝田氏改嫁。田氏说誓不改嫁。楚国王孙带老仆前来吊丧,要为庄周守灵。田氏见楚王孙风流俊雅,不禁动心,托老仆促成他们的婚事。没想到楚王孙忽然心痛。田氏大惊问:“可何药可治?”老仆说:“在楚国时要用人脑冲酒吃,其病即痊。”田氏持斧劈棺取脑。
这出戏是说:一般夫妻不管生前多么恩爱,死后多数会续弦改嫁;一个人不必预计身后之事。
(十一)现代对寓言文学的选编、整理与研究
今人对中国寓言曾做过许多整理、研究、选编、语译的工作。
(1)中国寓言的选编
茅盾的《中国古代寓言初编》(1917年出版)。
郑拾风的《中国寓言选》(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寓言的选注
朱靖华的《中国寓言选释》(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3)中国寓言的语译
郭必勋等的《中国古代寓言选译》(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杰、罗琳主编《寓言新赏》(1992年,台北地球出版社出版)总共十二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选录原文,注出处,字旁加注音符号,白话翻译,附赏析说明其寓意。兼及俄国、法国、德国的外国寓言,及我国少数民族蒙、回、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藏各族的寓言。少数民族与外国寓言,都是白话文,只加赏析。
(4)中国寓言的改写
将我国古代寓言改写成白话文。我曾从古寓言中挑选了二十篇,然后用口语改写成趣味性的《中国寓言故事》(编译馆主编。1998年,台北正中书局出版,25开本,311页),并由画家王克武配以彩色插图。其内容包括故事本文、字词解释与例句、成语解释与例句、词组与句型举例,以及练习题(词语造句、回答问题)等五个部分。字词、成语、词组与句型加英文注释,例句亦加英译;英文的注译部分,由黄乃毓教授负责。从这些故事,可以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爱情观念、哲学思想、民间习俗与神话传说,主要做外国人士和华侨子弟学习中国语文的教材。我还将一些古寓言,改写成浅显的儿童读物,故事如《染缸》《我和他谁漂亮》《抬驴进城》《一巴掌打破了百万家财》《跟太阳赛跑》等,寓言独幕剧如《忘恩负义》《井底之蛙》等。
(5)寓言的创作
有些作家创作一些寓言,据凝溪《中国寓言文学史》所列,香港有阿紫的《寓言故事集》(1983年,山边社出版)。蓝海文的《寓言诗一百首》(1986年,金陵出版社出版)。李英豪的《城市寓言》(1988年,博益出版公司出版)。台湾有李涛的《李涛寓言》(1988年,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6)中国寓言的研究
胡怀琛的《中国寓言研究》(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寓言故事是从比喻修辞发展而成的。
陈蒲清的《中国古代寓言史》(19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介绍自春秋至清代的中国寓言的发展。
公木的《先秦寓言概论》(1984年,齐鲁书社出版),论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寓言的成就、特色与影响。
鲍延毅主编的《寓言辞典》(1988年,明天出版社出版)收2116则,介绍古今中外的寓言作品。
凝溪的《中国寓言文学史》(199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寓言文学的通史,从上古殷商谈到现代当代,可以看出中国寓言文学发展的全貌。
三、《中国历代寓言》的编选与成就
袁晖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寓言》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历代寓言》的主编袁晖教授,1937年生于安徽怀远县,曾任安徽大学中文系主任、出版社总编辑。他是专门研究语体与修辞的学者,知识广博,学问深厚,治学严谨认真。他以《比喻》一书成名,另著有《汉语修辞学史》《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公文语言学纲要》《汉语语体概论》等。寓言文学作品的体裁很庞杂,寓意即比喻。袁晖教授主编《中国历代寓言》自然得心应手,可收到最佳效果。袁晖教授为人豪迈而热情;编注这么大一部《中国历代寓言》,自不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我认为有豪迈而热情的性格,才能够与人合作无间,而顺利完成。
《中国历代寓言》分做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六卷,选编了2500多则的各体寓言,编纂人员包括安徽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嘉义大学、台南大学等十多所高等学校的教授,前后经过九年,将在近期出版,内容包括:作者、本文、注释、今译与评析五项。
我们从《中国历代寓言》的目录与内容看来,真是包罗万象,通今博古,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袁晖教授告诉我说:“这是数十人历时九年工作的结晶;我们选注语译虽非尽善尽美,却也十分用心尽力了。”这是一部群策群力、累年累月、所完成的“寓言大典”;其所选录的寓言之多可谓“空前”。古人说:“开卷有益。”希望年轻的朋友能够从中得到读书的乐趣与益处。
方祖燊
2009年8月20日 序于台北新店花园新城桃林楼
序二
中国与希腊、印度是世界文坛公认为三大寓言文学的发祥地,储存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艺术结晶的中华寓言,最是源远流长。据统计,仅是先秦寓言作品已近千则,超过了古希腊与古印度的总和;汉以后到明、清时期,寓言作品不但数量与时俱进,而且思想更为深邃,艺术更臻完美,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是指《庄子》书中语言表达最多的一种方式,借别人的话(借外)寄托要表达的真意,目的是要达到“十言九信”的效果。这和后代把寓言看作“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道理于简单故事之中”(《辞海》)的一种文学体裁不尽相同。《庄子》书中大量“藉外论之”的“寓言”,是说理论辩的例证,并未发展成为独立成篇的文学体裁。但是,如:《鲲化为鹏》《斥 笑鹏》《资章甫适越》《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坎井之蛙》《相濡以沫》《日凿一窍》《轮扁斫轮》《目击道存》《邯郸学步》《庄子钓于濮水》等等,共一百多则,都是情信词巧富于文采的故事,寓意深远,嘲讽警世,发人深省。无论内容和特征,已是今人所说的寓言。
庄子之前的文献,已见精彩的寓言故事,如:《舍车而徙》(《周易》)、《乘舟共济》(《尚书》)等。战国时代,列国争雄,知识分子奔走于各国之间,以机锋之言词,宣扬自己的真知灼见,纵论治乱之道,企图左右各国的局势。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说:“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证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百家争鸣,他们最擅长用故事来说明道理,造就了中国寓言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
第一个让寓言故事脱离附庸地位的是西汉的刘向,他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剪裁先秦历史旧文,按内容分类,独立成篇,寄寓新意,上书讽劝时事,指陈灾异。这些劝诫寓言开了日后寓言成为文学体裁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社会动荡,生命无常,民心不安,激起思想界再度活跃起来。士人必须运用寓言来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当代志人、志怪小说,诙谐讽刺的民间笑话,创作了不少寓言故事对社会激浊扬清。甚至文学理论著作,也不得不为寓言作了理论阐明。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发展,寓言的创作深受宗教流传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百喻经》的翻译,使中国寓言得到新的养分,融入印度寓言的异域风采。以上种种,都为中国寓言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唐宋寓言文学做好了准备。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唐诗宋词,星光灿烂自不待言;在古文运动的带领下,散文创作可说漪欤盛哉,八大家的散文,成为古文的范式,传奇文学蔚为大观,寓言创作走上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擅长散文创作的大家都有寓言佳作传世,以传、记、说、论、解、文、对、问、诫等各种体裁表现,内容遍及政治宗教、人生哲理、人间忧患、民情风俗。除散文外,还有更为成熟的寓言诗如:寒山子的《狗争骨》、杜甫的《义鹘行》、柳宗元的《笼鹰词》、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元稹认为寓言诗是“九奏中新声,八珍中异味”,创作寓言诗颇多,还写了《有鸟二十章组诗》,以二十种鸟为喻,寄寓人生感受,嘲讽恶浊的人情世态和腐败的朝廷;寓言小说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寓言到了韩愈、柳宗元手中,真正从哲理散文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如《马说》《鹘说》,最具代表性的是柳宗元的《三戒》,不但独立成篇,还自标篇名,文字精练,寓意深刻。柳氏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受挫于腐败的朝政,仕途坎坷,切身体验到人心险恶,世态炎凉,他的寓言创作除了揭露时弊外,还讽刺社会,如《哀溺文》《蝜蝂传》,以简练的笔墨,成功的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嘲讽唐代官场及社会的丑态。
继欧阳修之后完成北宋诗文革新的苏轼,在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基础上,以过人的才华,旷达乐天的人生态度,写出一百多则寓言故事,嬉笑怒骂,规切时政,如《鬼怕恶人》,刻画出颠倒是非、欺善怕恶的荒谬官僚;诙谐的嘲弄世态人情,如《营丘氏诸难》,批判巧言诡辩的人。《艾子杂说》是他首先以专集形式创作成系列的讽刺寓言,共四十则,以足智多谋的艾子贯彻全书讥刺时病,辛辣有趣,对后世寓言文学影响深远。他的寓言诗往往寥寥数笔,就刻画出生动的形象,寄予了深刻的寓意。首创以寓言入词,影响所及,南宋陆游、杨万里的寓言词均有可观。
明代是中国寓言发展史的第三个高峰,虽不及战国和唐、宋时期的规模浩大,但是有新的开拓。在辽、金、元时期,由于主政者对汉族采取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对政治上的压迫,敢怒而不敢言;加上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士人如刘基、宋濂等,纷纷加入反元行列,除了直接参与朱元璋的幕府外,还用他们如椽巨笔创作寓言,对官场的腐败无能、官逼民反的社会现象冷嘲热讽。刘基的《郁离子》,是借鉴苏轼《艾子杂说》写成的寓言专集,集中一百九十五个寓言故事,假托郁离子这个人物贯穿全书,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说理深刻,行文生动活泼,语言汪洋恣肆,在中国寓言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稍后的宋濂,他的寓言风格沿袭刘基,内容是讽喻元末朝廷与各级地方官吏的腐败丑恶,以及社会上负面的现象,包括人性的弱点和愚昧、庸俗文人夤缘求进的失节行为,陋儒的迂腐可笑。他的寓言语言雅正简练,深得唐宋以来古文家的传统,对其后寓言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明中叶以后,宦官为患,党争激烈,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在文禁渐宽的时代气氛中,寓言创作又兴盛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寓言,诙谐笑谑,以调侃的手法冷嘲热讽,与文集中的寓言迥异。
天启年间,在西安首次刊行书名为《况义》的《伊索寓言》选译本,接着出现的是《意拾蒙引》第二个译本。鸦片战争后,第三译本《海国妙喻》、第四译本《伊索寓言》相继出现,影响所及,传统寓言对西方寓言的表现手法多所借鉴,开拓了新的气象,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中国寓言吸收更多西方艺术技巧,创作了更多新形式、新内容的中国现代寓言,彻底摆脱了寄生的地位。
中华寓言都是寓意深刻、韵味隽永的故事,以凝练的语言,塑造简括传神、鲜明生动的形象,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领会其言外之意,品尝其味外之旨,赋予新的寓意,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而广为流传,往往凝固为成语格言,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启迪人们的心智,产生审美的愉悦。中华寓言无论对文学、对社会,一直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从先秦到清末,寓言文学虽然客观的存在,但大多不以寓言的称谓出现,作为文学独立的体裁也较晚。唐以前的寓言都是夹杂在散文、笔记小说和其他典籍之中。柳宗元的《三戒》,是中国寓言史上第一次出现自标篇名的寓言作品,而作者及时人,仍未称《三戒》为“寓言”。纵然是题为苏轼所作的《艾子杂说》这部寓言专集,也未冠以“寓言”之名。其后,历代寓言作品,依然以融合在其他文学体裁之中为常。古人未确定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并未为其统一定名,自然影响到寓言文学的归类和结集,更谈不上寓言史的梳理、寓言文学的理论研究,造成后世辨识、钩沉、整理古代寓言文学的困难,要编选一部中华寓言总集实在不容易。
从本世纪已经整理出版的断代寓言专集和历代寓言总集看来,选文标准不一,宽严各异。寓言从孕育到成熟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从口耳相传具有寓意的民间传说,到载于典籍那些用现实的或历史人物、事件作比喻,深入浅出说明道理的故事,按今人的概念,都难称得上是寓言。以此标准编选,势必把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排斥于外,造成遗珠之恨;如果把一切文体中有寓意的作品都包括在内,则浮泛而不切事实。科学准确的界定寓言,客观的权衡取舍,就成为整理编纂古代寓言的要务。
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经过几次高潮的推动,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创造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丰富了民族语言,其珍贵精彩的语料,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被运用,不断地在流通,以其哲思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塑造了民族传统的美德。因此,从对寓言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地去探讨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无论就学理或实用的观点来说,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袁晖教授有鉴于此,秉持其一贯弘扬历史文化的使命,服务社会人群的热忱,以其宏观的视野和雄伟的魄力,高深广博的学养,主编《中国历代寓言》一书,提供人们查考和研究的方便,功德无量。
本书在袁晖教授的领导下,参与编纂的学者均为学术界的精英,他们本着专业的素养,认真的广搜博采,拾遗钩沉,从全方位的角度,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纂,按时代先后收录,共分六卷,二千六百则,规模宏大,内容巨细靡遗。每则分作者、原文、注释、今译、评析五项,意涵信实精确,行文通达晓畅,言简意赅,可读性和应用性都在水准之上,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可期。深信《中国历代寓言》的出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当今人文素养的提升,汉语的研究和运用,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和贡献。
何淑贞
2009年10月10日 台北 有原书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