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15922
《国际法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历史考察为出发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应然基础,从国际法保护框架、国际人权法保护、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等层面重点剖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保护机制及保护模式、人权保护中的权利冲突、知识产权法的变革、习惯法适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面临的若干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基本要求,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对策。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历史考察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辨析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形成的历史动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开始出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系统的正式形成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框架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应然基础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保护
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理论来源和价值内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是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与国家主权之维护
一、国家主权的内涵与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三、现代主权观引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之保存
一、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
二、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保存文化多样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主要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国际保护机制
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背景与内容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背景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内容
第二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际保护机制的内容
一、名录机制
二、公众参与机制
三、整体保护机制
四、多元保护机制
五、国际合作与援助机制
第三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际保护机制的实施监督
一、国际保护机制的实施监督机构
二、国际保护机制的实施监督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公法保护模式之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正当性
一、国际人权的由来和普遍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基础性权利——文化权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机制
一、国内保护机制
二、国际保护机制
第三节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中的权利冲突
一、文化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文化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冲突的实证分析
三、文化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冲突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五章私法保护模式之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正当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支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必然性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立法评析
一、有关全球性的知识产权国际文件评析
二、有关区域性的知识产权国际文件评析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变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变革的可行性
三、国际知识产权法变革的思路
本章小结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与国内法保护的互动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互动视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立法保护
一、公法性质的国内立法
二、私法性质的国内立法
第三节互动视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习惯法保护
一、习惯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当性分析
二、国际、国内法律对于国内习惯法的承认与认可
三、国内习惯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七章启示与借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完善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总体把握
一、保护模式
二、保护原则
三、保护机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发展趋势
五、国际法指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法保护的经验
第二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
三、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践状况
四、典型剖析: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考察
第三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设成就
一、国际法指引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建设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理念的构建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下保护机制的建立
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下管理体制的理顺
第四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缺陷
一、集中立法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
二、公法主导下的保护机制不健全
三、私法保护严重滞后
四、刑事保护不力
五、习惯法远未发挥应有作用
六、司法救济面临严重困境
第五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单行法和地方立法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二、健全公法、私法保护并重的保护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私法保护制度
四、完善刑事法律规范
五、注重国家制定法与习惯法的衔接
六、完善程序救济规则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自序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和威胁:西方强势文化大肆扩张,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处于被吞噬的危险境地,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失,剽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越来越多,贬损和亵渎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形越发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各国各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冲击的现代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协调各国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开始将触角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初步形成、21世纪初终形成。国际上业已形成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中心,由一系列公约、宪章、建议案、宣言、条约、示范法等国际文件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框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面临一系列理论分歧和实践困境,例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机制、保护模式等问题,在理论上仍然分歧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中的权利冲突、土著习惯法的适用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面临较大的困境。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应然基础分析为前提,重点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中若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保护机制问题、公法保护模式之下的国际人权法保护问题、私法保护模式之下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习惯法保护问题等。同时,本书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基本要求、规律和发展趋势。
中国是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魄。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不断完善,但也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缺陷。本书根据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和要求,借鉴有关国家经验,从法律体系建立、保护机制健全、私法保护强化、习惯法适用、程序救济规则健全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法律保护制度的设想和建议。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郭玉军教授。正是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走上了有苦有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习之路。郭老师的渊博学识、严谨风范、谆谆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12年前,我有幸来到贵州工作。这是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氛围浓厚的神奇热土。本书从项目立项、结项到书稿完成,得到了贵州省省内外诸多专家、师友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涉及人员较多,恕不一一列举。在此,我谨向支持、帮助过我的专家、师友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同时,感谢法律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囿于水平,本书难免存在不足甚至谬误,尚乞业内同行不吝赐教。
唐海清
2017年4月10日
总序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国法或西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方面的系列丛书可谓琳琅满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学部分,1981年)及”法学译丛”(200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外国法律文库”(1991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当代法学名著译丛”(1990年)及”美国法律文库”(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比较法学丛书”(1998年)、中国法制出版社的”西方法哲学文库”(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比较法学丛书”(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界法学名著译丛”(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外国法与比较法文库”(2008年),等等。
然而,在上述众多的系列丛书中,真正冠以”比较法”字样的丛书还不是很多。的确,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也先后出版了诸如:茨威格特和克茨的《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勒内·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梅利曼的《大陆法系》(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大木雅夫的《比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等比较法方面的经典。但是,出版这些著作大多都是当时一种零星的、偶尔的出版行为,并非系统策划的比较法系列丛书。
众所周知,21世纪的中国已步入法制建设的攻坚阶段。今后,对于外国法的吸收、借鉴和移植将是我国一项大量的、经常性的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发达的比较法研究。而当下我国比较法著作缺乏出版途径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比较法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加强比较法方面的研究和出版,成为我国学界和出版界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鉴于此,法律出版社高瞻远瞩,勇挑重担,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策划、出版一套《比较法文丛》,以期为我国比较法的研究和出版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丛以扶植中青年学者,尤其是法学博士、博士后,为这些法学新秀提供一个出版的平台为目的。为此,特选择一批国内且富有特色的比较法著作进行出版,同时,也可容纳部分纯粹的外国法方面的译著、专著。
本文丛的主要原则和特色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坚持质量,宁缺毋滥,不定期出版的原则。具体将体现为以下三点特色:,本文丛的著作,应属国内学术界没有涉及的课题,具有填补法学研究空白的特色;第二,本文丛的著作,应是国内学术界都很感兴趣,但还没有系统研究或未及时挖掘的课题;第三,本文丛的著作,应具有比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能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资料。我相信,《比较法文丛》的出版,一定会为我国比较法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丛的出版,得到了法律出版社沈小英分社长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的建设经费资助。在此,特表示诚挚的谢意。
于华政人可居
2010年9月19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