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52106
编辑推荐
有些书,错过五十年也不遗憾;这本书,错过了,也许就错过了生命和幸福!
这是一本读后让人直冒冷汗的书,它带来的忧惧足以让人立志重塑生活信念!
◆ 为什么现在癌症病人这么多?为什么现在过敏现象这么普遍?
◆ 为什么童年时食品的味道让人梦萦魂牵?为什么绿色食品价格高昂?
◆ 诗意地栖居、有品质地生活,*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就本书中。
美国环境科学家集毕生之力写就的环境之书,生存之书!美国副总统撰文称: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全球环保运动由此书而兴起。
内容简介
蕾切尔•卡森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和关注化学合成杀虫剂的使用问题。
一九五七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根除”舞毒蛾计划的失败,促使她投入了农药和环境的问题。她阅读了几千份研究报告,寻找相关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大量走访了有机农场的园丁、农业顾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重要的资料和实例。
一九六二年,轰动全球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寂静的春天》主要讲述了滥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动物和人类生命及未来命运的严重危害。书中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让每一个阅读者震惊和警醒;同时也积极地指出人类走出农药梦魇通往另一条生路的路径,让人又满怀希望和信心。
《寂静的春天》一出版便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三个月销量就超过了十万册,五十多家报纸和二十多家杂志纷纷转载。而且这本书很快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的世界各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甚至说,卡森“应该当之无愧地被授予诺贝尔奖”。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目 录
目 录
序言
一 明日寓言
二 忍受的义务
三 死神的特效药
四 地表水与地下海
五 土壤王国
六 地球的绿斗篷
七 多余的破坏
八 没有鸟儿歌唱
九 死亡之河
十 祸从天降
十一 波吉亚家族“借尸还魂”
十二 人类的代价
十三 透过一扇窄窗
十四 四选一
十五 自然在战斗
十六 雪崩的轰鸣
十七 另一条路
前 言
序言(节 选)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科学杰作,既有科学著作的严谨客观、条理分明、案例实证,又具有优秀散文的生动、优美、流畅,和科学名著《昆虫记》一样,读起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寂静的春天》一出版便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三个月销量就超过了十万册,五十多家报纸和二十多家杂志纷纷转载。而且这本书很快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甚至说,蕾切尔•卡森“应该当之无愧地被授予诺贝尔奖”。
不过,《寂静的春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刚刚面世的时候,遭到了美国化学工业界及一些农场主的攻击和诋毁。有人撰文说:“因为有一本所谓《寂静的春天》的感情冲动、骇人听闻的书,弄得美国人都错误地相信他们的地球已经被毒化。”甚至蕾切尔•卡森受到了非常恶毒的人身攻击。
好在,时间是公正的法官,它见证和宣布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和不朽。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撰文称:“无疑,《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可以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媲美。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放眼全世界,它的影响力也是深刻而深远的,正如一位作家所写:“因为《寂静的春天》,人类才真正看清楚,那些似乎无形无踪的化学制品,会对自然生命造成莫大灾难,而且会祸延子孙。这本书引起广大的讨论与影响,催生了人类次为了环境大规模上街游行,一九七○年的千万人大游行是世界地球日的开始;这本书也催生了一九七二年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瑞典,开启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在环境议题上共同合作的新纪元;这本书更催生了联合国成立环境署,之后全世界各个国家也才陆陆续续地成立了主管环境的独立部门。”
媒体评论
以政府官员的身份为《寂静的春天》作序令我受宠若惊,因为思想比政治的力量更为强大,它是一座里程碑。一九六二年,当《寂静的春天》*次出版时,公共政策中还没有专门针对“环境”的条款。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迟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国前副总统 阿尔•戈尔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110年以后,卡森创作了又一部破除美国的传统假设的作品。……《寂静的春天》是生态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著名生态思想家 纳什
作为一个有着伽利略和布封一般庄重文风的科学家,她以科学的洞察和道德感情激发了我们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意识,并预言了一种灾难性的可能,那就是我们目光短浅的技术性的征服自然可能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美国艺术与文学院主席 卢•芒福德
在出版二十五年过后,《寂静的春天》依然不只具有历史意义。这样的书,在所谓的两种文化的鸿沟上架起了桥梁。蕾切尔•卡森是一位现实的、受到过良好训练的科学家,并且禀有一位诗人的洞察力和敏感。
——美国评论家 保罗•布鲁克斯
因为做新闻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被认为是本世纪100篇*新闻作品之一,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了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环境运动。我国停用DDT,也可以说源头来自这儿。
——中国记者、主持人 柴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