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08221
在历史中感受热血,透过制服徽章读懂历史
《号角》丛书以徽章、制服为主题,秉承专业、系统又不失趣味性的编撰理念,在世界各国军事历史中穿插徽章与制服介绍,在勋章与制服的品鉴中讲授战争历史。本丛书除了品鉴古今中外的勋章与制服外,还会详细地披露各类勋章与制服的制作、版本、级别等信息,为收藏或鉴定提供参考和查询。本丛书的插图大都来自国际拍卖行或私人收藏家实拍,旨在虔诚为读者们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前言
碧海丹心:近代中国海军军服简史(二)
鼎革荣品:北洋袁世凯时期荣典制度探究
苍穹之船:德国飞艇及气球部队徽章
袖挟尊荣:第三帝国军事袖标鉴赏(中)
勋鉴英伦:英国嘉德勋章、蓟花勋章和圣帕特里克勋章
万国勋章汇(G)
世界勋赏制度的五大流派
从全世界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形形色色的勋章,而且都富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例如英国具有浓郁的贵族味道,而美国以实际功勋为导向,法国保留了早期骑士团完备的等级体系,俄罗斯则既注重历史传承、又满足了现实需求。而德国作为世界勋章发展重要的国度之一,独成一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近现代勋赏制度形成了五个特征较为明显的分流,这五大流派,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绚烂多姿的勋章世界。
英国作为近现代世界强国,勋章一直颇有特点。英系勋章的特点是体系完备、等级分明。尤其是他们注重身份认证,勋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身份地位的确认。获得高等级勋章的人士可以直接在姓名后面加上勋章以及所获级别的缩写,具有一定荣誉称号的性质。例如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人士可以在姓名后面加上“VC”,在正式场合其姓名出现的时候就必须在后面缀以“VC”两个字母。
美系勋章的特点在于实用主义味道非常浓厚,以实际功勋为导向,对身份地位的认证并不太强烈,这一点上与英系有较大区别。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美国所有的勋赏,没有一种是以“勋章”(Order)来命名的,全部都是“Medal”(奖章)。但是美国还是有几种奖赏带有勋章性质,例如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银星勋章(Silver Star)、铜星勋章(Bronze Star)等等。究其根源,这应当是与美国的清教徒传统有关。来到北美的基本上都是对欧洲贵族传统深恶痛绝、崇尚自由的一帮人。可能在他们眼中,当时带有浓厚贵族色彩的勋章也与其追求的精神不相符合。但随着近代美利坚国家的建立,勋赏体系又有利于国家建设,所以他们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法,只设立奖章,而不设立勋章。
法国是世界近现代勋赏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尽管早在波旁王朝时期,法国就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勋赏体系,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拿破仑。在他之前,波旁王朝的勋章几乎全是王室勋章,是带有身份认证性质的贵族勋章,而在他之后,勋章本身也成为拿破仑帝国奖励卓越平民的一种手段,而且逐渐形成法系勋章明显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等级分明。拿破仑创造性地引入军队的称谓,根据授予功勋的大小将勋章等级明确分为“大十字级—大军官级—指挥官级—军官级—骑士级”五个等级。当然五个等级的名称并不一定固定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绝大多数法系勋章就严格遵循这五个等级而设立。
德国,是研究勋赏制度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国家,也是将勋赏制度发扬到极致的一个国家。当前对勋赏制度研究水平的国家也是德国,这是因为在其历史上,勋赏制度一直是国家政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些方面,德系与法系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是由于其历史发展复杂,尤其是在1918年之前德国还存在如此众多的邦国,而邦国各自又有一套勋赏体系,所以早期德国勋赏也是异常复杂,与法系相比又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一样在内部各个主体之间还有水平如此之高的勋赏体系,而由于其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很高,所以其勋赏做工极其精良;而由于其历史复杂,生产厂家众多,所以其版本变化也异常繁多。
毫不夸张地说,俄罗斯是目前勋赏文化盛的国家,这与其注重勋赏历史传承的特点有关。俄罗斯经历了几次剧烈的政权更迭,但其勋章体系传承有序。例如苏联就将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涅夫斯基勋章的名称继承下来了,并且同时设立了以苏沃洛夫、乌沙科夫等著名沙俄将领名字命名的高等级军事勋章。而极富特色的五边形上挂,也是俄罗斯帝国时期设计的,苏联时期将这一设计继承下来,甚至废除了早期的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等采用的星章形式,后期改用了五边形上挂。而俄罗斯联邦,在重新延续俄罗斯帝国时期部分勋赏的同时,甚至直接继承了苏联时期的英雄和劳动英雄称号。
除了上述几个流派之外,日本在勋赏制度方面也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国家。他们不但体系一以贯之,几乎没有变动(除了与军国主义有瓜葛的金鸱章和支那事变从军记章等奖章被废止外),而且尽管学习欧洲设立其勋赏制度,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比如日本特有的褒章,就是他们的一大创造。褒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勋章和奖章,它承担了一部分勋章和奖章所不具备的功能。
当然,这五大流派的区分其实严格说来并不科学,但有利于热爱勋赏文化的读者朋友对全世界的勋赏制度形成大致了解。正如多元文化是全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勋赏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多元性也使其丰富多彩,并被真正的收藏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无论从收藏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流派的勋赏比其他国家或流派更漂亮,或者更有价值。这种简单的“厚此薄彼”只能说明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没有深入了解人类博大精深、富有魅力的勋赏制度,仅仅是看了一个表象而已。
节选自《鼎革荣品:北洋袁世凯时期荣典制度探究》
“勋之谓者,必王者之走狗也,皇帝之奴隶也。”1912年12月8日,戴季陶在其政论《民国之怪物——勋位》中如是说。他所评论的是袁世凯总统于当年8月8日颁行的《勋位令》,以及之后因为勋位授予所引发的一系列风波。戴季陶反对《勋位令》的核心理由是:“民国对于专制君主国,所标榜者曰平等,曰自由,曰博爱……以国民言,为国民尽力,以谋公共之幸福,其尽力也,应尽之责也,是不必为功。果以为国民尽力者为功,是轻视国民,亦轻视尽力之人也。”
我们无法确证熟读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戴季陶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否已经阅读严复所翻译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但这些文字的精神却与孟德斯鸠对共和国的描述如出一辙。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指出,因为民主制下执行法律的人本身也需要服从法律,因此就需要美德作为其动力;由于统治集团比在民主制下小,贵族制需要的美德比民主制少一些,但同时需要节制;君主制并不依赖于美德,而是“……有另一个动力,这就是荣誉。荣誉就是每个人和每个阶层的成见,它代替了我所说的政治品德,并且处处做品德的代表。在君主国里,它鼓舞美的行动;它和法律的力量相结合,能够和品德本身一样,达成政治的目的……有君主政体就要有优越地位、品级,甚至高贵的出身。荣誉的性质要求优遇和高名显爵”。共和制(含民主制和贵族制)与君主制的对比,因而集中到美德与荣誉的对立上。荣誉可能是对美德的奖赏,但与美德终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美德发自内心,而且并不要求回报;而荣誉本身就是一种奖赏,鼓励特定的外部行为和状态,并不直接追问人的内心状态。美德与公民的平等状态相匹配,而荣誉却总是对人进行区分,打破人的平等状态。
在新生的中华民国中,显赫的总统荣典权和丰富的荣典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孟德斯鸠和戴季陶的国体论述。荣典权一般被界定为宪法规定的代表国家颁赐荣典、荣誉以及对有重大贡献或特别优秀者授予勋章、荣誉职衔、荣誉称号等的权力,通常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1912年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大总统得颁给勋章并其他荣典”,从而确立了总统的荣典权。“其他荣典”四字为总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这也是袁世凯比较倚重的一个条文。袁除进一步完善孙文已开始建设的勋章制度,还进一步发展了爵位、勋位制度,在亚洲内陆边疆地区,他甚至比清朝更慷慨地授予爵位。1914年开始,袁又广泛授予“将军”称号,并建立文官官秩;1915年,早在复辟帝制之前,袁已经放出在内地恢复爵位制度的风声。对这些荣典实践的常见回应是,这恰恰说明袁世凯时期的中华民国是一个“伪共和国”,袁的种种荣典实践,指向的是君主复辟的目的。
笔者并不怀疑袁世凯的个人权力欲望膨胀的事实,但怀疑用袁世凯的个人动机就可以完全解释北洋政府的荣典实践。举例来说,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继续颁发爵位,很大程度上是1912年“大妥协”的结果,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同盟会/国民党的认可,甚至国民党在1928年完全推翻北洋政府之后,也无法做到在内陆边疆地区取消王公爵位;袁世凯所建立的荣典制度,一些(如官秩)在其死后被废除,但也有不少被后来的北洋政府继承下来。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现实中的共和国是真正按照孟德斯鸠和戴季陶的美德理念来运作的。诞生于大革命的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了勋章制度,诞生于独立战争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向国民授予奖章。用一种过于简单的君主/共和、荣誉/美德的两分法,完全无法理解这一时期中国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内外挑战,以及政治精英对这些挑战的回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