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501815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系*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体系建设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全书在研究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的目标定位、地位作用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1949年以来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各历史阶段进行总结梳理,通过历史回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并对今后改进工作提出建议思考。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的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21世纪以来的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总结与思考等部分。书中还把各历史时期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的法规文件以附件的形式收录其中。该书可为从事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的有关人员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工作参考,还可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目 录
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建国初期的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1949~1954)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1955~1976)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1977~2000)
第五章21世纪以来的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2001年至今)
第六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总结与思考
附录
在线试读
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发展与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在教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在实践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政治、国防和社会效益。节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性质和目标定位准确把握工作性质和目标定位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定位,是性质相近但定位不同的两项工作。一、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40页。。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从总体上分为学校国防教育和社会国防教育。学校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保卫者,是国家发展进步和繁荣富强的希望所在,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国防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关于国防教育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条明确指出,“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学校国防教育应贯彻落实《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并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提出更加明确和针对性更强的国防教育目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学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学校国防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英勇献身,为国家安全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利益,提高民族凝聚力。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斗争与成长的历史知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的厚重历史,感悟到民族优秀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产生对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的崇敬心理。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把爱祖国与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结合起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忧患意识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应有之义。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危机感、紧迫感,才能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忧患意识不仅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需要,在和平年代更要警钟常鸣。无数历史事实警示我们,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时,人们往往容易沉浸在恬静舒适的安逸生活之中,吃苦精神弱化,国防观念淡薄,国防松懈。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变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各种矛盾和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增强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十分必要和迫切。培育尚武精神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目的。尚武精神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国防事业的重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爱军习武的风尚。尚武精神是国防强固的根基。从世界历史上看,尚武精神强的民族,发愤图强,奋斗不息,胜不骄,败不馁,其国可盛,其民可富,其兵可强。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崛起时,只不过是意大利半岛上一个人口不过数万的小城邦。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就一跃成为疆域遍及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地中海成了它的内海。古罗马崛起时遇到的个对手是迦太基,它与迦太基之间进行了长达118年的“布匿战争”。迦太基是历史比罗马更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都要远强于古罗马。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在性格和气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迦太基人精于商业致富,一心只想赚钱和享受,轻视军人与吃苦,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招募雇佣兵打仗。迦太基军队的主体是从非洲招募的雇佣兵,这些雇佣兵虽然个人战斗素质高,但他们打仗是为了挣钱。而罗马军队的主体是由罗马公民组成的,他们坚毅沉着,有血战到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因此,罗马人终战胜迦太基人是历史的必然。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国威远播,四海升平,从公元70年至378年之间拥有一段长达300年的“罗马和平”。到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盛极而衰。“柔弱无力是罗马兵团衰败的主因。那些士兵过去在非洲烈日之下作战,都一点不感到疲倦,现在在日耳曼和高卢的凉爽天气之下,反而觉得甲胃太重,所以罗马帝国的末日也就快到了!”钮光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51页。一个国家和民族,尚武精神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国防的巩固与稳定,决定着它的兴衰成败。培育尚武精神不仅是军队的事,而且是全体国民的事,青少年学生的尚武精神培育尤为重要。近代中国学校兴起的“军国民教育”的重要目的就在于重塑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尚武精神,一是要使他们养成健身强体的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二是培养竞争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不畏挫折,勇于迎接挑战;三是引导他们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拥军优属;四是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踊跃参军参战。培养高度的责任意识是学校国防教育的落脚点。从根本上说,学校国防教育落实到行为上,就是要使教育对象,即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担当起公民应尽的国防责任。国防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国家的首要职能就是国防。而公民则是组成国家行为体的细胞。国家的国防职能只有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才能落到实处。不仅在国家危难时刻每个公民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在和平年代也要强化“国防义务,人人尽责”的使命担当。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的保卫者,必须时刻准备为国家安全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公民的国防义务集中体现在依法服兵役上,兵役义务是公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除了履行兵役义务外,公民应尽的国防义务还包括:接受国防教育、保护国防设施、保守国防秘密、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等。学校的国防教育要使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应承担的国防义务,以及履行国防义务的方法形式,进而把责任义务融入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自觉行动。学校国防教育按照教育对象的情况不同又可分为小学和初中、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高等学校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校国防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教育环境等的不同,在共同教育目标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组织实施。对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国防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国防知识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营、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把国防教育内容融入知识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了解国防知识,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情感。对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学生的国防教育,应通过课堂教育、参观体验、军事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较系统的国防知识学习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了解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打牢后备兵员的思想和身体基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应在小学和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国防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的国防教育课,进行系统的国防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树立国防法制观念,掌握轻武器的使用及有关战时动员与防卫的基本技能,提高国防理论水平和军政素质,达到学校国防教育的总体目标与要求,为培养后备军官打下基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