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923725
《生活必须另有所想》
25岁时我拥有过我想拥有的一切,35岁时,我却又背上行囊再次出发。生活必须另有所想,永远不要对自己的人生太过将就。
要知道,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前行的力量,你遇到多大的挫折就会有多妙的美好。
★不要沉溺于你犯过的错,不要畏惧你受过的苦
★你无须跟其他人一样,生活的每一次选择都会给你一万种可能
★千万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然后在余生里与自己的生活缠斗不休
★再坚强的人,也需要一个柔软的怀抱,用来卸下疲惫和伪装
★在迷茫的时候,你只需要听到内心的声音,然后低下头,默默向前走
《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让目中无人的喜欢和旁若无人的努力,成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适合的姿态。当遇到足以让自己放弃的困难,或者极度的孤独之时,这个姿态将会支持自己,让自己依然能够坚持梦想。
依靠这个姿态、依靠自己的日益强健的内心,优雅的承受痛苦,终成为无可替代。
《生活必须另有所想》
她用42封信讲述了人应当如何应对平凡生活中“无法自拔的情感”、“躁动不安的情绪”、“暧昧而充满诱惑的梦想”、以及“沉闷而又力透万钧的生活目标”。
在这些文章里,她讲到了朋友、时光还有爱情等一切在生活里透着美好却又着实冷漠的关系、纠葛以及曾经。
每一封信讲的是她,说中的可能是你。而所有这些,都是支撑你生活的信念、力量还有勇气。
TO:房子——买间房子与自己过夜
TO:鞋子——我要一百双鞋子
TO:手机——它拴住了你,你却丢了自己
TO:偶像——当茧化去,就成了双手的力量
TO:俗人——千万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TO:输赢——真正的爱情里哪有什么输赢
TO:艳遇——再相见不如长怀念
《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自己目中无人的喜欢和旁若无人的努力,成为世界的无可替代。
从小,许芳宜就对念书没有兴趣,父亲*担心的就是她只能到工厂做女工;从小,她就在喧闹的人群中沉默娴静,无法让人关注。
但是,就是这个一个小孩,当接触到了跳舞,接触到了*接近她生命意义的东西,她就成了一个“目中无人”的、闪闪发光的小孩,专注于拼命,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好,拼命舞动,仿佛有了翅膀。她踩着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时光,一步步前行。
如今,她是美国*权威的玛莎·葛兰姆舞团的首席舞者,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的传人。她用别人眼中的任性妄为,用自己旁若无人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无可替代。
生活必须另有所想
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
《生活必须另有所想》
TO:房子——买间房子与自己过夜
我几乎是个剩女了。事业和梦想在继续,但爱情却迟迟不来到。外表坚强和无谓的掩饰下,内心里却常常有几个词在逗留和徘徊,寂寞,孤单,冷。正如周星驰电影中所说,午夜梦回的时候,这几乎是每个独身女孩都有的感触和难忍。
于是,在那段时间有着更多的闺蜜。单身的闺蜜,因为我需要找人一起依偎取暖。也从这些单身的闺蜜身上,似乎像从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样,看到了内心的许多东西。
独立的女人追求各不同,有栋心爱的房子却是一样的心思。即便它不华丽,却仍是一个单身女人在流浪的日子里所能依靠的安全。追求自由的代价就是放弃舒适,与流浪捆绑到底。
曾经,一月三十天,我半月漂北京,半月泊西安。夜不眠,单身女子的寂寞就从骨头里开始渗出,哆嗦着拨通了一个男人的电话,希望他能给予自己在一个午夜的安全,却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语无伦次地倾诉,西安的冬天总是来得如此迅速,又是如此漫长。冷得让人发憷,寒得让人无助。
他打着哈欠,丝毫没有诚意地应付着我的聊天。我有些恼火,如此这般不情愿陪我聊天算了,何必撑着,我还不稀罕呢。
他在电话那头懒洋洋地解释:男人贪恋午夜家中的大床说明他是良民。我尚来不及和他计较,他接下来的话却一语点破天机:你要做独立女性,常年在外奔波,你今天不习惯了南方的甜,明天不适应了北方的辣,连个自己固定的窝都没有,寂寞也是自找的。
我们为什么寂寞?我细酌起身边为数不多的单身女友。
A:
关键词:虚荣
于峤, 26 岁,在一家规模还算不错的外企就职。上学时因贫穷丢失了初恋男友,从此绝口不提爱情,张嘴必是游戏。
每次聚会时她总是后一个妖娆出场,自诩是强悍的人是不轻易等人的。全身上下香奈儿,动不动会在人群中优雅地叹一声:谁才是我的迪奥香?
她常常冲着街边穿廉价衣服却又打扮个性的小女孩撇嘴,嘲笑她们追求浪漫的不现实;一回头又对着超市里购物车里满是家居用品,并牵着一孩子手的女人摇头,可惜她们为人妇后的人比黄花。而她自己则永远是出门的士,旅游酒店,奢华的生活总是让人咋舌,顶着一群男男女女的惊羡,骄傲走过,满足着自己刚好是26 岁恰好风情那无知的虚荣。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她在一家星级宾馆里却抱着我痛哭。
于峤自白:物质上的满足可以让自己舒服,却还是没有安全感。在与人游戏的时候,我是一边开心大笑一边发现少了一些感动,在享受酒店服务生殷勤的接待时,望着装修豪华的天花板顶灯时,心里总是有淡淡失落。
《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
快乐三分钟,难过三分钟
多年下来,我慢慢习惯了在媒体曝光,接受外界品评长短;
同时,我也学会了“快乐三分钟,难过三分钟”的哲学——
无论毁誉,无论悲喜,
都不能长久耽溺,都要快快回复平常心。
掌声响起
葛兰姆舞团2000年因作品版权纠纷暂停运作,2003年2月卷土重来,自然是全球舞坛关注的大事。我在复团公演中担纲演出“迷宫行”和“编年史”,《纽约时报》舞蹈版做了大篇幅报道,我的独舞相片占据了整版的四分之一;文中称我是“当今葛兰姆技巧和传统的化身”,还形容我扫除了葛兰姆风格陈旧的蜘蛛网,为它注入新生命。
2004年,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制作“新移民”专辑(Destination America),报道我为了追求舞蹈天地而远赴美利坚合众国的心路历程,并且来台湾地区拍摄我的生长背景;与我在同一集出现的还有早年移民美国的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以及当代的俄国艺术家卡巴可夫夫妇(Ilya and Emilia Kabakov)。
2005年元月,美国舞蹈界影响力的《舞蹈》杂志选出了当年受瞩目的二十五位舞蹈工作者(25 to Watch),我身穿一袭蓝紫色的舞衣登上了封面;同时获选的还有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的特雷莎·瑞克兰(Teresa Reichlen)、美国芭蕾舞团的克莉丝蒂·布恩(Kristi Boone)等杰出现代舞者、芭蕾舞者和编舞家。
经过许多年默默地埋首耕耘,猛抬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镁光灯对我闪起。纽约媒体给我很高的评价,认为我赋予作品新的诠释方式,很有自己的特色,甚至超越了玛莎当年。
葛兰姆舞团创立八十周年演出后,有媒体指出:“如何想办法把许芳宜留在舞团里,是现任艺术总监的课题。”如果有人说我已经成为葛兰姆舞团的“明星”,我必须说,媒体的加持是很重要的原因。
一般舞评家注意的主要是作品本身,所以评论里出现的大多是编舞者的名字,真正的明星是编舞者。舞蹈明星多数出现在芭蕾舞团,只有少数现代舞团受注目的是舞者,葛兰姆舞团就是其中一个,因为玛莎·葛兰姆已经不在人世了,评论仍然推崇葛兰姆大师的才华,但表演者如何呈现经典作品成了主要的评鉴焦点。尤其葛兰姆的舞作里,领衔舞者的角色鲜明,爱恨情仇非常强烈,如果诠释得好,会让观众觉得很过瘾,很容易就成为目光焦点。
多年下来,我慢慢习惯了在媒体曝光,接受外界品评长短;但在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快乐三分钟,难过三分钟”的哲学——无论毁誉,无论悲喜,都不能长久耽溺,都要快快回复平常心。
这一切要回溯到1995年我首度遇到评论的经验。
来自《明报》与杂志编辑的冲击
那一年我刚进葛兰姆舞团,还是个实习舞者,次随团来亚洲巡回表演。舞台上,实习团员和群舞者只是舞团的一员,永远的大群舞,舞评人也永远不会单一提及的对象。想不到的是,在香港演出后,我居然上了《明报》。作者写道,一看我的名字就像是个中国人,再看到我的五短身材也像是中国人,“她应该是中国人吧!”
当时我真的被吓到了,不可能有人认识我吧?我在台上看起来真的很丑吗?他从一个负面的角度来猜想我是中国人,实在让人很不舒服。我心里起了个大疙瘩,很不想让人家看到这篇文章,但藏得起来吗?报纸每天可是几百万份在发行的。
那次巡回表演,香港演出之后,我在日本演出时脚伤骨折,拄着拐杖回家养伤三个月。之后再回到纽约时,我收到了一封信,是香港一位杂志编辑寄来的,是个西方人,他竟然说,他去看了我们在香港的那场演出,从头到尾目光无法从我身上移开,一直跟着我转。他翻看节目单,寻找我的名字,猜想应该是Fang-Yi Sheu。但他不敢相信我只是个实习团员,因为我在舞台上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光芒,相信很快我将不只是一个实习团员,一定会是somebody(大人物)。
前后两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学习。我先是害怕别人看到《明报》的报道,觉得自己很丢脸;后来收到那位杂志编辑的信,冲击更大,哇!这两个人说的是同一场演出啊,我要听谁的?我愿意接受谁的评价?我要相信别人的批评或赞扬?该为哪个开心、哪个难过?谁说的才对?好像都对也都不对,都只是某一个人的意见——主观、却是他们自认为客观的意见。
真正的尺掌握在自己手上
接下来这些年,一次又一次演出,一次又一次接受媒体评鉴。舞评人很多是资深观众,甚至看过早年玛莎·葛兰姆的演出,他们提供的观点或数据经常很有历史感,颇值得我参考;而且,平心而论,媒体的确给过我很多肯定,让更多人认识我的舞蹈,对于我在舞蹈界的发展帮助很大。
然而另一方面我也学会,不要因为别人给我很好的评论就飞上天;也不要因为拿到很糟的评论就要下地狱。今天选择走这条路,我认为自己的价值不应该只操纵在别人的一支笔上,不能让几个字就决定了我的成败及未来,难道我的存在只为别人?主客观评论我都接受,但是作为一个基本的“人”,这些仅供参考。我可以开心,也可以难过,但维持三分钟就好了,这些绝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假设说,今天有篇评论指出,许芳宜这辈子没用了,我就真的没用了吗?这时候我该如何看待自己?相反地,有时报纸说我表现得很好,我自己却很不满意,因为自知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不可原谅。那把真正的尺握在自己手上;自己这关过不去,就是过不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