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13299
编辑推荐
本书在功能——类型学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研究了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与主动宾句、“被”字句和“把”字句等相关句式进行了细致比较,发现了不同形式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共同功能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语的语言类型学特征。
内容简介
*次将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作为一个统一的句式类型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下位分类,描写和解释了不同小类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跟关系密切的“把”字句、“被”字句进行了比较,找出了现代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将普通话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南京方言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进行比较,较好地了显示了汉语共同语与方言的区别与联系。并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了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演变规律,为共时存在的多种形式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前置句提供很好的解释,为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描写汉语的句型系统,建立句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界关于汉语SOV和SVO语序的讨论提供更多的语言事实依据,能够更好地显示汉语的语序特点和语序规律,进一步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句型,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让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能够清楚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识别标记、制约机制、使用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也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需要研究的重要句型,本书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服务。
目 录
序
章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性质及分类1.1 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界定1.2 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研究概况1.3 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分类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S 受 NP VP 无标记受事前句2.1 引言2.3 语用功能第三章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1 引言3.2 省略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3 施事不明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4 作格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5 施事定语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第四章NP 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4.1 引言4.2 句法特点4.3 语用功能第五章S 受 VP O 施无标记受事前置句5.1 引言5.2 数量配比型S 受 VP O 施句式5.3 致使型S 受 VP O 施句式5.4 口语型S 受 VP O 施句式第六章S 受 (S 施)VP O 受无标记受事前置句6.1 引言6.2 组成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6.3 类别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6.4 结果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6.5 与事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第七章南京方言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7.1 引言7.2 南京方言无标记受事句谓语VVR 的构成7.3 南京方言无标记受事句谓语VVR 的语义特征7.4 南京方言无标记受事句的句式特征和语用特征第八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制约因素8.1 引言8.2 前置受事成分的制约因素8.3 谓语的制约因素8.4 句式制约因素8.5 语用制约因第九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被字句的关系9.1 引言9.2 长被动句变换为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制约因素9.3 短被动句变换为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制约因素9.4 无宾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变换为被字句的制约因素9.5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被字句的句式差异第十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把字句的比较10.1 引言10.2 把字句的研究10.3 句式构成成分比较10.4 句式意义比较10.5 使用规律比较第十一章上古汉语助动词“可”和“可以”与受事前置句的关系11.1 引言11.2 先秦时期的“可”、“以”和“可以11.3 助动词“可以”词汇化的过程与机制11.4 助动词“可以”的词汇化动因11.5“可”和“可以”联系不同句式的动因第十二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历时演变12.1 引言12.2 先秦两汉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2.4 唐五代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2.5 明清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第十三章类型学视角下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3.1 引言13.2 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13.3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生成的功能动因
参考文献
章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性质及分类1.1 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界定1.2 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研究概况1.3 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分类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S 受 NP VP 无标记受事前句2.1 引言2.3 语用功能第三章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1 引言3.2 省略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3 施事不明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4 作格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3.5 施事定语型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第四章NP S 受 VP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4.1 引言4.2 句法特点4.3 语用功能第五章S 受 VP O 施无标记受事前置句5.1 引言5.2 数量配比型S 受 VP O 施句式5.3 致使型S 受 VP O 施句式5.4 口语型S 受 VP O 施句式第六章S 受 (S 施)VP O 受无标记受事前置句6.1 引言6.2 组成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6.3 类别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6.4 结果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6.5 与事型S 受 (S 施) VP O 受句式第七章南京方言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7.1 引言7.2 南京方言无标记受事句谓语VVR 的构成7.3 南京方言无标记受事句谓语VVR 的语义特征7.4 南京方言无标记受事句的句式特征和语用特征第八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制约因素8.1 引言8.2 前置受事成分的制约因素8.3 谓语的制约因素8.4 句式制约因素8.5 语用制约因第九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被字句的关系9.1 引言9.2 长被动句变换为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制约因素9.3 短被动句变换为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制约因素9.4 无宾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变换为被字句的制约因素9.5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被字句的句式差异第十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把字句的比较10.1 引言10.2 把字句的研究10.3 句式构成成分比较10.4 句式意义比较10.5 使用规律比较第十一章上古汉语助动词“可”和“可以”与受事前置句的关系11.1 引言11.2 先秦时期的“可”、“以”和“可以11.3 助动词“可以”词汇化的过程与机制11.4 助动词“可以”的词汇化动因11.5“可”和“可以”联系不同句式的动因第十二章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历时演变12.1 引言12.2 先秦两汉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2.4 唐五代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2.5 明清时期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第十三章类型学视角下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13.1 引言13.2 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13.3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生成的功能动因
参考文献
前 言
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及物性二价动词,通常联系着两个互相对待的强制性语义成分——施事和受事。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表里相依,在基础性的或典型性的句子里,语义成分施事通常出现在句法成分主语的位置上,语义成分受事通常出现在句法成分宾语的位置上,基于此种情况,动作行为动词跟施事和受事(或者说主语和宾语)的线性序列配置就形成语言的语义语序结构类型。从语义平面看,理论上可以有6种语义语序结构类型:施动受、施受动、受施动、受动施、动施受、动受施。语言有民族特点,不同的语言基本的或基础的语义语序结构不完全一样。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是“施动受”语义语序类型的语言(即受事后置于动词之后的语言);在基础性的或典型性的句子里,句法平面表现为“主动宾”句法语序结构类型(即人们常说的“SVO” 结构)。①
研究动作行为动词跟施事和受事配置组合成的语义语序类型时,应该区别静态和动态:从静态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属于“施动受”语义语序结构;众所周知,“施在动前、受在动后”“主在谓前、宾在谓后”②分别是汉语语法结构里的一条基本语义语序规则和句法语序规则。人们能说“张三喝茅台酒”,却不能说“张三茅台酒喝、茅台酒张三喝、茅台酒喝张三”。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动态语境句里受事位置的布局要根据句子的信息内容的多寡和语用表达的需要在一定的语境里做出相应的安排,如汉语可说“张三喝过茅台酒了”(“施动受”语序);也可以说“张三茅台酒喝过了”(“施受动”语序)、“张三把一杯茅台酒喝干了”(“施把受动”语序)、“茅台酒张三还没喝过呢”(“受施动”语序)“茅台酒被张三喝光了”(“受被施动”语序)一瓶茅台酒喝了两个人”(“受动施”语序)。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在动态使用的语境(包括口语中的对话、书面中的上下文、现场的时间或处所背景、语体或文体等)里的确存在着语义语序类型的多样性:既有大量的“受事后置”的“施动受”语序和省略或隐含施事的“动受”语序的实例;也有大量的“施受动”语序和“受动”(其中有的是施事做了受事名词的定语,有的是“施事不现,不因省略”③)语序的实例;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受施动”语序的实例。这就表明,在动态的语境句里,汉语的确存在着大量受
事前置于动词之前的“受事前置”的句子。所以,研究语序必须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静态的语法结构里,汉语有一般的语序规则;另一方面是在动态的语法结构里,由于语用表达需要,语境句里的语序既可跟静态一般规则一致,也可以为适应表达需要而跟一般规则不一致。这两方面都很重要,掌握语言语序静态的一般规则,可以生成出基础句(也称“核心句”);掌握语言动态的语序变化规则,可以生成出适应不同语用表达要求的衍生句(也称“派生句”)或变式句。④曾经出现过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汉语句子语法结构的语序是有规律的,并说这种规律是固定的;另一种认为汉语句子的语法结构的语序非常灵活,无规律可循。这是两个。实际上句子语法结构的语序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这是辩证的:从静态角度看,规律性是一般的、相对固定的;从动态角度看,灵活性是动态的、变动的,但这种变动也不是无章可循的,这个“章”也是一种规律(只是过去研究得不够而已),因而也是可以解释的。⑤所以,研究汉语动作行为词和受事构成的“语义结构”的语序,既应肯定受事后置是现代汉语静态的一般规律,不承认这一条就是否定汉语语义语序存在着相对固定的一般规律;又应看到受事前置是动态句里语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表现,不承认这一条就是否定汉语语义语序存在着由语用表达制约着的语用规律。
刘顺教授很关注动态语境里出现的受事前置句。他把受事前置于动词之前的“受事前置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标记受事前置句”,它是通过虚词“把(将)”或“被”(叫、让、给)使受事前置于动词之前的,如“把”字句和“被”字句;另一类是“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是通过语序直接将受事放到动词之前。如“我们的工作做完了。”“稿子我还没写呢。”“这篇文章才读完段。”“他什么事情都不做。”“这点钱我留给你吧!”“一锅饭吃三个人。”“这顿饭吃得我直冒汗。”“申请表填了五个人了,还有两个人没填。”等等。他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一书就是着重于、集中于研究这种没有标记的、单纯用语序显示的“受事前置句”。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不是现代汉语静态性的、基础性的语序类型,而是动态语境句中衍生出来的动态类型。这种语序类型长期以来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关注的课题,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这类句子的性质归属,如有人认为是被动句;有人认为不是被动句;也有人认为有些是被动句,有些不是被动句,其研究基本上是概述性的。其后,不少学者在功能语言学背景下研究这类句式,阐述了前置受事的话题性质,试图寻求和发现话语功能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汉语的语言类型学特征。
刘顺教授《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功能——类型学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结合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法、构式语法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进行了深入的、创造性的、可贵的探索。很愉快地阅读了刘顺教授这部语料丰富、描写细致、解释清楚、观点鲜明的专著,可以发现它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全面系统。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多姿多彩,并不单纯。作者把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层层下分,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首先以“有无宾语”为标准把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分为“无宾语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和“有宾语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两类,然后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对这两类再分为若干个小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不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解释了它们形成的功能动因;还综合起来探讨了有关小类句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不同小类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本书还有“比较研究”的大量内容,如有相关不同小类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比较,有现代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和古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比较,有普通话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方言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比较,还有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主动宾句、把字句、被字句的比较等等,而且用统计数据加以阐明,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异同。以往的研究大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内部不同小类之间的异同,或者大而化之地举例性讨论,或者只关注其中的一个小类或某一方面。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的一部著作。
第二,视角观点新颖。本书主要立足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观照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努力探寻不同类型无标记受事前置句背后不同的和共同的功能动因。作者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类型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形成背景,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功能动因,即这类句子的形成大都跟话题化、焦点化和背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本上是汉语作为话题优先型的语言类型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语用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类句子的类型学特征。
第三,同类比较,开阔视野。本书既有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共时研究,也有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历时研究,还有方言与普通话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比较研究。如第七章研究了南京方言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有不少新的发现;第十一章研究了上古汉语助动词 “可”和“可以”跟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关系,发现上古汉语助动词“可以”是非受事成分话题化的产物,话题化的对象可以是工具、方式、对象、原因等,绝不可能是受事;而助动词“可”主要出现在受事话题化的句子当中,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前辈学者提出的助动词“可”和“可以”联系不同语态的动因。通过对同类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纵横比较研究,有助于看清汉语无标记受
事前置句的类型学特征,有力地推进了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的不断深入。
第四,异类比较,有助实用。本书还对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非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包括:主动宾句、“把”字句、“被”字句)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主动宾句、“把”字句、“被”字句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些可以变换,有些不可以变换。通过比较分析,探索了其间的制约条件及其动因,对不同句子类型的一些使用条件有了新的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能使我们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规律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且对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当然,本书中有些问题讨论得还有不够深入之处,有些观点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尽管如此,作者的探索还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本书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认识,为深化汉语句子尤其是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刘顺教授做学问善于发现,擅于钻研,勤奋刻苦,踏踏实实;学风很好,文如其人。他能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能看到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更能推陈出新,本书就是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力作。作者是个“双肩挑”的学者,工作繁忙可想而知,过去已经出版几部著作,现在又完成这部大作,实属不易。这一方面归功于他学术基础深厚扎实以及资料的长期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他废寝忘食挤出时间的结果。我谨在此祝贺他取得这个成果,也期待着他继续努力,发挥潜力,多出成果,为中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 晓 2017年12月01日
表示动作行为的及物性二价动词,通常联系着两个互相对待的强制性语义成分——施事和受事。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表里相依,在基础性的或典型性的句子里,语义成分施事通常出现在句法成分主语的位置上,语义成分受事通常出现在句法成分宾语的位置上,基于此种情况,动作行为动词跟施事和受事(或者说主语和宾语)的线性序列配置就形成语言的语义语序结构类型。从语义平面看,理论上可以有6种语义语序结构类型:施动受、施受动、受施动、受动施、动施受、动受施。语言有民族特点,不同的语言基本的或基础的语义语序结构不完全一样。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是“施动受”语义语序类型的语言(即受事后置于动词之后的语言);在基础性的或典型性的句子里,句法平面表现为“主动宾”句法语序结构类型(即人们常说的“SVO” 结构)。①
研究动作行为动词跟施事和受事配置组合成的语义语序类型时,应该区别静态和动态:从静态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属于“施动受”语义语序结构;众所周知,“施在动前、受在动后”“主在谓前、宾在谓后”②分别是汉语语法结构里的一条基本语义语序规则和句法语序规则。人们能说“张三喝茅台酒”,却不能说“张三茅台酒喝、茅台酒张三喝、茅台酒喝张三”。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动态语境句里受事位置的布局要根据句子的信息内容的多寡和语用表达的需要在一定的语境里做出相应的安排,如汉语可说“张三喝过茅台酒了”(“施动受”语序);也可以说“张三茅台酒喝过了”(“施受动”语序)、“张三把一杯茅台酒喝干了”(“施把受动”语序)、“茅台酒张三还没喝过呢”(“受施动”语序)“茅台酒被张三喝光了”(“受被施动”语序)一瓶茅台酒喝了两个人”(“受动施”语序)。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在动态使用的语境(包括口语中的对话、书面中的上下文、现场的时间或处所背景、语体或文体等)里的确存在着语义语序类型的多样性:既有大量的“受事后置”的“施动受”语序和省略或隐含施事的“动受”语序的实例;也有大量的“施受动”语序和“受动”(其中有的是施事做了受事名词的定语,有的是“施事不现,不因省略”③)语序的实例;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受施动”语序的实例。这就表明,在动态的语境句里,汉语的确存在着大量受
事前置于动词之前的“受事前置”的句子。所以,研究语序必须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静态的语法结构里,汉语有一般的语序规则;另一方面是在动态的语法结构里,由于语用表达需要,语境句里的语序既可跟静态一般规则一致,也可以为适应表达需要而跟一般规则不一致。这两方面都很重要,掌握语言语序静态的一般规则,可以生成出基础句(也称“核心句”);掌握语言动态的语序变化规则,可以生成出适应不同语用表达要求的衍生句(也称“派生句”)或变式句。④曾经出现过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汉语句子语法结构的语序是有规律的,并说这种规律是固定的;另一种认为汉语句子的语法结构的语序非常灵活,无规律可循。这是两个。实际上句子语法结构的语序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这是辩证的:从静态角度看,规律性是一般的、相对固定的;从动态角度看,灵活性是动态的、变动的,但这种变动也不是无章可循的,这个“章”也是一种规律(只是过去研究得不够而已),因而也是可以解释的。⑤所以,研究汉语动作行为词和受事构成的“语义结构”的语序,既应肯定受事后置是现代汉语静态的一般规律,不承认这一条就是否定汉语语义语序存在着相对固定的一般规律;又应看到受事前置是动态句里语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表现,不承认这一条就是否定汉语语义语序存在着由语用表达制约着的语用规律。
刘顺教授很关注动态语境里出现的受事前置句。他把受事前置于动词之前的“受事前置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标记受事前置句”,它是通过虚词“把(将)”或“被”(叫、让、给)使受事前置于动词之前的,如“把”字句和“被”字句;另一类是“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是通过语序直接将受事放到动词之前。如“我们的工作做完了。”“稿子我还没写呢。”“这篇文章才读完段。”“他什么事情都不做。”“这点钱我留给你吧!”“一锅饭吃三个人。”“这顿饭吃得我直冒汗。”“申请表填了五个人了,还有两个人没填。”等等。他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一书就是着重于、集中于研究这种没有标记的、单纯用语序显示的“受事前置句”。
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不是现代汉语静态性的、基础性的语序类型,而是动态语境句中衍生出来的动态类型。这种语序类型长期以来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关注的课题,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这类句子的性质归属,如有人认为是被动句;有人认为不是被动句;也有人认为有些是被动句,有些不是被动句,其研究基本上是概述性的。其后,不少学者在功能语言学背景下研究这类句式,阐述了前置受事的话题性质,试图寻求和发现话语功能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汉语的语言类型学特征。
刘顺教授《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功能——类型学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结合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法、构式语法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进行了深入的、创造性的、可贵的探索。很愉快地阅读了刘顺教授这部语料丰富、描写细致、解释清楚、观点鲜明的专著,可以发现它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全面系统。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多姿多彩,并不单纯。作者把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层层下分,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首先以“有无宾语”为标准把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分为“无宾语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和“有宾语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两类,然后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对这两类再分为若干个小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不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解释了它们形成的功能动因;还综合起来探讨了有关小类句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不同小类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本书还有“比较研究”的大量内容,如有相关不同小类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比较,有现代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和古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比较,有普通话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方言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比较,还有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主动宾句、把字句、被字句的比较等等,而且用统计数据加以阐明,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异同。以往的研究大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内部不同小类之间的异同,或者大而化之地举例性讨论,或者只关注其中的一个小类或某一方面。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的一部著作。
第二,视角观点新颖。本书主要立足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观照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努力探寻不同类型无标记受事前置句背后不同的和共同的功能动因。作者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类型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形成背景,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功能动因,即这类句子的形成大都跟话题化、焦点化和背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本上是汉语作为话题优先型的语言类型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语用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类句子的类型学特征。
第三,同类比较,开阔视野。本书既有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共时研究,也有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历时研究,还有方言与普通话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比较研究。如第七章研究了南京方言的无标记受事前置句,有不少新的发现;第十一章研究了上古汉语助动词 “可”和“可以”跟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关系,发现上古汉语助动词“可以”是非受事成分话题化的产物,话题化的对象可以是工具、方式、对象、原因等,绝不可能是受事;而助动词“可”主要出现在受事话题化的句子当中,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前辈学者提出的助动词“可”和“可以”联系不同语态的动因。通过对同类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纵横比较研究,有助于看清汉语无标记受
事前置句的类型学特征,有力地推进了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的不断深入。
第四,异类比较,有助实用。本书还对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非无标记受事前置句(包括:主动宾句、“把”字句、“被”字句)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与主动宾句、“把”字句、“被”字句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些可以变换,有些不可以变换。通过比较分析,探索了其间的制约条件及其动因,对不同句子类型的一些使用条件有了新的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能使我们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规律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且对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当然,本书中有些问题讨论得还有不够深入之处,有些观点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尽管如此,作者的探索还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本书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汉语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认识,为深化汉语句子尤其是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刘顺教授做学问善于发现,擅于钻研,勤奋刻苦,踏踏实实;学风很好,文如其人。他能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能看到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更能推陈出新,本书就是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力作。作者是个“双肩挑”的学者,工作繁忙可想而知,过去已经出版几部著作,现在又完成这部大作,实属不易。这一方面归功于他学术基础深厚扎实以及资料的长期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他废寝忘食挤出时间的结果。我谨在此祝贺他取得这个成果,也期待着他继续努力,发挥潜力,多出成果,为中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 晓 2017年12月0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