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605263
编辑推荐
本书可供广大师生和古典诗文爱好者使用,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辅助阅读鉴赏创作。一、选材精当。所选名句均为我国古典诗文中脍炙人口的美言妙语,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俱佳。二、内容翔实。每句设“注、译、评”予以清晰解读,力求准确、全面、明了。三、分类编排。按意义类别编成11个篇目,每篇下有细分为不同的小类,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四、讲解通俗易懂,语言明白晓畅。以名句赏析为导引,提高读者对古典诗文的阅读、领悟和鉴赏能力。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古典名句近3000句,均为我国古典诗文中脍炙人口的美言妙语,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俱佳。每句设“注、译、评”予以清晰解读:“注解”简单明了,清除阅读障碍;“释义”通俗易懂,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点评”深刻凝练,揭示意蕴、特点及功用。按照意义类别编排,涉及政治、规律、时节、花卉、家庭、教育、学习、修身、处事、心志等11个篇目。每篇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每句注明其朝代、作者、篇名,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方便查检。
作者简介
黄金贵,语言学教授,男,1939年7月生于上海市,1961年7月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区(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中文系古汉语古文献教研室主任,兼任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曾参加《辞海》(新版)、《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已培养1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从事浙江省社科“八·五”重点课题《古代文化词语训释研究》。专业上侧重于训诂研究,特别是文化类词汇的词义训诂。已在《考古》、《文史》、《语言研究》、《JOURNAL OF MACROLINGUISTICS》(英刊)、《中国语文》等20余家学术刊物发表了《“甓”义考》、《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从“传”看古代中国传播的类别与特征》、《从餐食词语看我国古代的食制及其演变》等百余篇古代文化类词汇的词义训诂与文化研究文章。其中,《“甓”义考》等3篇曾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金贵教授致力于文化语言学的探索,经多次改写,撰成百万字、配以数百幅考古文物插图的文化语言学专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这是部对古代文化类词汇作同义系统训释的专著。全书由262篇同义同辨释文运有机构成政治、经济、服饰、饮食等八大类,将文化史、考古文物与语言三者结合,对古代门1300余文化调次系统作了辨考,其中考释400余条,在语义学、训治学、文化语言学诸方面有新的突破。此书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得杭州大学董建华文史哲基金、浙江省*、省语言学会、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及一等奖。主要著作有:①《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②《“甓”义考》,《考古》1993年第5期③《古代文化词义考辨》,《文史》第41辑④《穴居时代的传播》,载《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⑤《从“传”探索古代中国传播的特征与类别》,载《从零开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目 录
目 录
时节篇
一、春 …………………………………………………… 3二、夏 …………………………………………………… 20三、秋 …………………………………………………… 37四、冬 …………………………………………………… 60五、日 …………………………………………………… 75六、月 …………………………………………………… 86 七、日月 ………………………………………………… 104 八、时间 ………………………………………………… 112 九、节气 ………………………………………………… 130 十、节日 ………………………………………………… 148 十一、春夏节日 ………………………………………… 165 十二、秋冬节日 ………………………………………… 181
花卉篇
一、春风一家 …………………………………………… 201 二、春兰、秋菊 ………………………………………… 222 三、国色天香 …………………………………………… 238 四、梨花、海棠 ………………………………………… 258 五、荷花、芙蓉 ………………………………………… 275 六、蔷薇、月季 ………………………………………… 292七、石榴、杜鹃 ………………………………………… 304 八、杨花、柳絮 ………………………………………… 316 九、荼蘼、栀子 ………………………………………… 328十、樱桃、玫瑰 ………………………………………… 343 十一、紫薇、紫荆 ……………………………………… 359 十二、岁寒三友 ………………………………………… 369
家庭篇一、治家 ………………………………………………… 389 二、外化 ………………………………………………… 397 三、幼教 ………………………………………………… 403 四、教子 ………………………………………………… 408
教育篇
一、重教 ………………………………………………… 421 二、尊师 ………………………………………………… 429 三、为师 ………………………………………………… 437四、善教 ………………………………………………… 446 五、教程 ………………………………………………… 454
学习篇
一、贵学 ………………………………………………… 465 二、善学 ………………………………………………… 471 三、勤学 ………………………………………………… 481四、读书 ………………………………………………… 48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