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69260
本书囊括了有关市场、生产、消费、交换、资源配置、就业、货币、财政、贸易、宏观调控、经济周期、投资、教育、职场、福利、两性等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经济学常识,可帮助读者轻松获取经济常识,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经济的影子所萦绕,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着经济的味道。经常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很容易就会总结出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比如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物价、腐败、诚信、城建、就业、私有财产等问题,一口气就可以说上十来个,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与经济学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老百姓关注这些经济热点无非是想多积累点经验,以便自己面临利益博弈时,能多得点好处。有心者也许还会注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商品价格起伏涨跌、口袋里的钞票价值增减、是买房还是炒股……而每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充满了经济上的算计:当我们是学生时,家长要替我们算计是不是应该选择好一点的教育;大学毕业后,我们和家长一块儿算计是继续读研,还是工作;工作后有了收入,我们要决定该把多少用于支出,该把多少用于储蓄,该把多少用于投资;有一天有了自己的企业,我们还要算计自己的产品该收取多高的利润;还有我们的终生大事,该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该嫁一个什么样的老公,虽然感情很重要,但终还是要以利益来衡量,感情和面包都需要,或许面包还更重要一点……每一件大事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经济学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
正当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则在我们身边交错上演时,我们真正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常识并能让经济学常识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我们或许都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一些情景:带上密友去相亲,结果促成了密友的一段姻缘;在考研与就业的无奈选择中,不知何去何从;懊悔于曾经荒废的美好时光,不能自拔;忘了带钱,楼下的小贩不允许你先带走西瓜再把钱送来……为什么你被密友取代?为什么你会迷茫?后悔有用吗?小贩为什么如此不信任你?这些谜底都能在经济学中一一揭开:你不懂得你和密友各自的比较优势;你没有算清楚考研和就业的机会成本;你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就是覆水难收,属于沉没成本;你不清楚小贩和你在进行一次性博弈……因此,要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以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不懂得一些经济学常识是不行的。经济学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谈判、营销、管理乃至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爱情婚姻等,都是一种经济活动,都包含着一些经济学规律。懂得一些经济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轻松地作出决策,过上有清晰思路的生活,游刃有余地应对庞杂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日常消费中更加精明、在恋爱婚姻上少走弯路、在对人生的规划上更加理性……我们天天与经济打交道,唯有了解经济学常识,善于应用一些经济理论,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的那样:“经济学知识是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的一门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来往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
为了帮助广大迷茫的读者朋友从“经济盲”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学会自己分析经济形势,我们特精心编写了这部《经济学常识全知道》。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囊括了有关市场、生产、消费、交换、资源配置、就业、货币、财政、贸易、宏观调控、经济周期、投资、教育、职场、人际关系、福利、两性等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经济学常识,是同类图书中内容全面、知识实用、语言通俗、讲解透彻的一部优秀大型图书,也是读者了解经济学常识的书。为了便于读者轻松高效地掌握经济学常识,本书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故事,从而使讲解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同时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并结合大家都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本书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和方程式,也没有艰深晦涩的经济学术语,而是让读者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经济学的概貌,轻轻松松地获得经济学的常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希望读者在了解经济学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也能体验学习经济学的幸福和快乐。
PART 04
人际关系经济学
成本与收益:为什么要物给别人
在日本,讲究“”是众所周知的,每年的中元(6 月底至7 月中)和岁末(12 月底至1 月初),是日本人的高峰时期。
日本人的对象主要是关照过自己的上级、长辈以及同僚好友等,礼物多为食品、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等,礼物的价格并不贵,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日本人迁入新居时,也要向邻居赠送小礼物,表示关照和友好;还有外出旅游后,日本人也往往会带回一点小礼物送给同僚或邻居,表示大家“有福同享”。
因为日本人收到别人的礼物后要“还礼”,回赠对方一件与收到礼物的价格大致相同的礼品。你送的东西太贵重了,对方回赠你的东西也要贵重,为了不让自己的成为对方破费钱财的负担,日本的标准是:礼物不能太贵重,既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人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在中国自不必说。元旦、春节将至,走亲串友,少不了拎上一份或多或少的礼品。但和被送的人或许都没有仔细想过,到底应该不应该?该送什么礼才能达到自己效用化呢?
所谓的礼尚往来早就成为国人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格上的成本与收益。公共汽车上你给一个陌生人让了座位,你也许并不希望下次碰上他,他会给你让座,再说,能碰上的机会太小了。但你需要他的一声“谢谢”,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物质形式的礼品。中国人办红白喜事,都会准备一本礼簿,谁送了多少礼金,送了什么礼品,都会一一记录在案。等对方将来办事,也会备一份相当的礼品给对方,作为回报。尤其有趣的是,一般人在时,都会根据关系的亲疏程度和对方的实际情况,反复掂量,看到底送多少合适,一副相当务实的态度。
三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需求。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始终是贯穿与维持人际关系的一个尺码,礼节和也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人们之所以这样崇尚礼,也是为了一种预期的收益。对于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技巧的差异,则决定了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优劣势态的不同。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的礼物就是其效用能得到限度发挥的礼物。,在前,尽量掌握收礼人的个人偏好信息,然后,投其所好就能使礼物的效用化。第二,如果有关收礼人的个人偏好的信息难以获得,那就送他稀缺的物品。这是经济学上的“钻石和水的悖论”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一种物品的效用主要取决于它本身的稀缺性。第三,如果你连收礼人什么稀缺的信息也不知道的话,那就送他变现程度较高的礼物(或者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流动性强的礼物)。因为一种物品的变现程度越高,他就越可以方便地将它换成自己急需的那种物品,从而,人的礼物效用就能得到限度的发挥。
人常说“好朋友,勤算账”,也是一种理性。崇尚“礼尚往来”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朋友之间如果账算不清,彼此都感到自己好像是吃了亏,久而久之,好朋友也会反目成仇。
1993 年,耶鲁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约尔·沃尔德福吉尔也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一次,在过完圣诞节后,他向讲台下的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圣诞节期间你们多数人都收到礼物了,收到了多少?你预期它的价值是多少?第二,如果你没有收到礼物,在感情上你愿意花多少钱为自己购买这些礼物?
当把学生们的答案收集上来,经济学家不禁大吃一惊。因为,从学生们的答案里,他发现,平均来说,收礼者普遍低估人的礼物价值。即使是保守的人的估价也只有礼物实际购买价格的90%左右,而物品的真实价格中有10%凭空消失了!
并且,根据他的粗略估计,仅圣诞节期间,整个美国每年将至少有几十亿美元在迎来送往中被损耗掉了(美国圣诞节期间的礼物消费额约为400 亿美元)。
10%的价格损失,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的效用,由此变成了资源的浪费。或许对个人来说,这个百分数并不算大,但如上面所统计的,当礼尚往来形成一种国家的行为时,就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并且这种礼尚往来不过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它既没有导致贫富之间差距的缩小,也没有促使新的经济活动产生。
者辛辛苦苦挑选的礼物,付出了成本和心力,不仅没有使礼物实现应有的价值,还造成了社会的损失,这样的说法,无论怎样理解,都让人沮丧。
如果者能在前对收礼者的口味喜好加以了解,投其所好,就能使礼物的价值发挥到。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减少无谓损失?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们可以将现金当作礼物,这样个人和社会福利损失就为零,从而实现资源的配置。并且对于现代人来说,红包的实际效用,也不必者花费过多的心思,能省去不少心力财力。
晋人鲁褒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把钱称作“家兄”,后来,人们也常用“家兄”来指钱。
在某个县城中,有个大财主,为人吝啬贪财。他有3 个女儿,分别嫁了3 个有钱的女婿。一日,财主过寿,女儿、女婿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前来拜寿。
先上来的,是大女儿买的寿桃饼盒。财主见包装十分精美,很是喜爱,私底下问大女儿价钱。大女儿不敢明着回答,只比了一个大拇指,意思是白银一百两。财主一看,怒火不打一处来,这么贵的饼盒他哪里吃得下?于是他大骂道:“你们带着礼物回家吧,告诉家兄,礼物太硬,我吃不下!”
随后,上来的是二女儿买的新衣,做工精细,样式富贵。财主爱不释手,又拽过二女婿问价钱。二女婿也不敢直接说,就比了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意思是白银一百一十两,结果财主火更大了,喊道:“我这造什么孽了!把女儿嫁给了你这败家子!你们也快回去吧,告诉家兄,礼物太沉,我穿不动!”
到第三个女儿时,小女婿只递给了财主一个红包。财主心里想,三个女婿中,小女婿有钱,怎么空手来?正要发脾气,谁知他往红包里一瞧,里面是二百两的银票!财主立即喜笑颜开,将小女儿和女婿请进内厅,边走边拍着小女婿的肩膀说道:“嗯,还是你家‘家兄’懂我心意!”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赞成小女婿的做法,认为直接送现金不能体现自己的心意,“有伤感情”,所以物有损失的情形仍普遍存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品的增加和人们口味的差异化逐渐增加,想要购买到称心如意的礼物越来越难。可礼尚往来又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不”“不会”往往会被视为同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没办法,在现实社会的倡导下,人们应当也必须会购买礼物。
所以,今后人们在之前,都应当“三思而后买”,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带来“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