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22882
他们生来注定憧憬他乡 坚信真正的人生要在他乡展开
麦克阿瑟天才奖、英联邦作家奖、橘子奖得主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写尽了我们时代的移民者的憧憬、激情、失落、勇气
天真烂漫的伊菲麦露和奥宾仔在拉各斯的一所学校邂逅,对未来拥有相似的憧憬——和所有尼日利亚的年轻人一样,他们的故土似乎更像是他们追寻西方的中转站。美丽、自信的伊菲麦露追随着阿姨的足迹来到美国,却*次体验身为“黑人”意味着什么,而日渐拮据、无力继续学业的她也必须背叛和奥宾仔的爱情,才能在这个国度继续生存下去。
“9 •11”之后,去美国求学的机会一再被阻断。没有得到命运垂青的奥宾仔,他利用母亲去英国访学的机会和她一起到了英国,却只能面对自己非法移民的身份。奥宾仔尝试用各种卑微的、没有保障的工作,
而英国社会的冷漠、同乡们的势利,都让他对原先幻想中的西方 吗,莫名失落。
辗转多年之后,奥宾仔已经用“尼日利亚式”的方式获得了成功,而伊菲麦露也凭借自己辛辣、尖锐、批判美国种族主义的博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eye-opening 的bblog的 。 当她觉得回到尼日利亚,重新开启另一段真实的、和美国的生活充满反差的 兴奋的生活时,她和奥宾仔要面临人生中*艰难的选择。
他们向往西方,并非为了逃避那种粉碎人的灵魂的贫穷,而是要跳出那种没有选择的压抑和颓废。
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作品,亦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对种族主义细微透彻的观察是这本书的力量和独创性所在。
——《经济学人》
极度睿智又略显挑衅地探究了制度性不平等、形态各异的压迫以及性别和家庭观念。
——《卫报》
时而温柔,时而锋锐——对于这位毫无畏惧的作家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过于卑微或者能令她却步的!
——《纽约时报》
起先,伊菲麦露忘了自己是另外一个人。在费城南区的一间公寓,一位满脸倦容的妇女打开门,领她走进一股浓烈的尿骚味中。客厅昏暗无光,不通风,她想象整栋楼经年累月地浸泡在累积的尿液中,而自己就每天在这尿气中工作。从公寓里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呻吟,声音低沉怪异——那是一个除了呻吟别无选择的人所发出的呻吟,那声音令她害怕。
“那是我爸爸,”那位妇女说,用锐利、评估的目光看着她,“你力气大吗?”
《都市报》的广告上强调了力气大的条件。诚征身强力壮的家庭护工。支付现金。
“我有足够的力气干这份工作。”伊菲麦露说,奋力克制想退出公寓、跑跑跑的冲动。
“你的口音很好听。你是从哪里来的?”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那儿不是正在打仗吗?”
“没有。”
“我能看一下你的身份证件吗?”那位妇女问,然后,瞥了一眼驾照,补充了一句,“你能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吗?”
“伊菲麦露。”
“什么?”
伊菲麦露差点语噎。“恩戈兹。N是鼻音。”
“真的啊。”那个女人,带着无尽憔悴的神态,似乎累得问不动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发音。“你能住家吗?”
“住家?”
“对。陪我父亲住在这儿。里面有一间客房。你需要一周住三个晚上。你得在早上给他清洗身子。”那位妇女停顿了一下。“你可真瘦。
瞧,我还有两个等着面试的人,我会再和你联系。”
“好的。谢谢。”伊菲麦露知道她不会获得这份工作,为此她感到庆幸。
她对着镜子重复“我是恩戈兹·奥孔库沃”,然后去在海景餐厅的下一个面试。“我能叫你戈兹吗?”经理和她握手后问,她说可以,但在说可以之前,她犹豫了一下,那极其细微、短暂的犹豫,但仍是犹豫。她好奇那是不是她没有获得那份工作的原因。
后来,吉妮卡:“你可以就说恩戈兹是你的宗族名,伊菲麦露是你的土名,再加一个,说是你的教名。和非洲有关的各种鬼话他们都会信。”
吉妮卡大笑,一种自信、粗嘎的笑声。伊菲麦露也跟着大笑,虽然她没有完全听懂那个笑话。她突然感觉云苫雾罩,一张她努力想扒住的白茫茫的网。她蒙昧不明的秋天开始了,那是迷惑重重的秋天,
经历了种种她明知含有多层捉摸不定、她无法理解其深意的事。世界如裹上了纱布。她能了解事情的大致轮廓,但看不真切,远远不够。她告诉奥宾仔她理应知道该怎么做的事却不知道,她应该纳入自己生活空间的细节,却没有做到。而奥宾仔提醒她,她适应得多么快,他的语气永远镇定,永远给人安慰。她应聘了服务员、招待员、酒吧侍者、收银员,然后等着永远没有来过的录用通知,为此她感到自责。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她做得不对;然而她不知道问题可能出在哪里。秋天来了,下雨,天色灰暗。她捉襟见肘的银行账户里的钱不断流失。罗斯折扣店便宜的毛衣价格依旧高得骇人,公交车票和火车票越加越多,吃的用的,在她的银行结余上打出千疮百孔,即便她警惕地站在结账台旁,盯着电子显示屏,当合计到三十美元时便说:“够了,其余的我不要了。”每一天,厨房的桌上似乎都有一封给她的信,信封里面是学费账单,用大写字母印着:假如在通知下方的日期前没有收到缴款,你的记录将被冻结。
令她惶恐的更多是那些醒目粗黑的大写字母而不是话的内容。她担心可能的后果,一种模糊但挥之不去的担忧。她猜想,不交学费不至于遭警察逮捕,但如果你在美国不交学费的话会怎样呢?奥宾仔告诉她不会怎么样,建议她去找学校的财务主管,商量一个支付计划,这样她至少没有坐以待毙。她时常打电话给他,用她在兰开斯特大街一家加油站拥挤的店内买的廉价电话卡,只要刮去上面的金属粉,露出底下印的数字,她的心头涌满期待:再度听见奥宾仔的声音。他平定她的心情。面对他时,她可以真实地感受她所感受到的一切,她不必在话音中强颜欢笑,如同面对父母时那样,告诉他们,她很好,非常有望得到一份服务员的工作,课业上适应得很好。
那些日子里,她开心的时刻是和戴克通话。他的声音在电话里听起来调门更高,令她感觉温暖,他告诉她自己所看的电视剧的剧情,也告诉她,他刚在任天堂掌上机上新打通了一关。“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姐?”他常问,“我真希望照看我的人是你。我不喜欢去布朗小姐家。她的卫生间很臭。”
她想念他。有时,她告诉他一些她明知他不会懂的事,可她还是告诉了他。她告诉他,她的教授中午坐在草坪上吃三明治,他叫她直呼他的名字,阿尔,他穿着镶铆钉的皮夹克,骑摩托车。她收到封垃圾信件的那天,她告诉他:“你猜怎么着?我今天收到一封信。”
那是信用卡的预审批准,信里面她的名字没有拼写错,用优雅的斜体字印着,令她精神振奋,使她不再是完全的隐形人,多了一点存在感。有人认识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