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6401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工业规模化之前的道义共同体(1961~1977年)
第一节 干部口碑与集体认同
第二节 明为集体暗为家族的“新家族主义”
第三节 立碑
第四节 建村之初道义共同体的建立
第三章 泽被乡邻:工业化初期的能人治理与高度凝聚的村庄共同体(1978~1992年)
第一节 受益于原有社会关系的乡村工业起步
第二节 不怕撤职,聂范良为大伙广开生路
第三节 以才取人,超越家族的队办企业
第四节 增加福利,帮带全村农户走致富之路
第五节 快速发展的乡村工业与高度凝聚的村庄共同体
第四章 市场化与乡土情理的拉锯(1993~2009年)
第一节 市场导向与企业家的理性化
第二节 村庄政治生活凋敝与减少村庄公共品提供
第三节 有限的个体化
第四节 市场化过程中村庄共同体全方位的转变
第五章 乡村工业的彻底衰落与村民的功利化(2010~2016年)
第一节 草根工业难敌“金融”资本
第二节 村委会候选人中的新鲜血液与村民的理性化
第三节 未完的故事:不彻底的功利化与新的可能
第四节 乡村工业衰落与不彻底的功利化共同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西河村碑文
碑阳
碑阴
后记
序言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晨的新书《乡村工业化与村庄共同体的变迁》即将付梓,希望我为该书写个序,作为梁晨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时的导师,也作为一个和梁晨一起在华北某省西河村花费了许多时间进行田野工作的老师和同仁,我欣然应允。
西河村是我们团队众多田野调查点中的第一个,屈指算来,对它的调查到今年已经有23个年头了。我未退休前,我们基本按照追踪的思路,每年至少去一次,看看村庄的变化,同时也给学生田野实践的机会,接受这种田野的熏陶,访谈已经变成我们朋友的村民,积累村庄变迁的资料。渐渐地,这个村庄真成了我们田野的“富矿”,陆陆续续出过6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不包括梁晨)。
2010年我退休之后,总觉得放弃这个调查点很可惜,再说陆陆续续也有些我们社会学系本科的同学希望参与我们的田野调查,梁晨这时虽然已经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但她出于对田野调查的强烈兴趣,主动请战,希望加入去西河村调查的队伍。她与她的先生陈华珊,为了我们这样的调查付出良多——作为定量研究专家的华珊不仅参与我们的调查,还是义务驾驶员,从北京去西河村,一路开车接送,起早贪黑,毫无怨言。那些年参与调查的同学都会记得在车边迎接他们的华珊的微笑。梁晨除了调查,还要兼做行政助理,到目的地后安排食宿调查都是她。到了访谈时,她则义不容辞地担当主访的角色。在回京之后,她总是最先完成田野日记与大家共享。梁晨在书中自述“自2006年起到本文中案例的截止时间点2016年,我先后7次进入西河村调研”,并谦虚地说“(我)先后访谈了包括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以及工厂主、养殖户、打工者等普通农民在内的多个村民”,“对西河村的村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了解”。根据我的体会,这样调查的效果,应该说做到了对西河村的人物与故事均能“烂熟于心”,所以,说本书能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也不为过。
纵观梁晨此书,我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