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3834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在原来的《北京志·中关村科技园区志》《创新中关村》基础上整理,利用原来已有成果,重新编著。选取中关村创新发展历程中的在体制机制、创业环境、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独创性的典型事例,记述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发展的历程,彰显30余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对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做出的贡献。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关村示范区的普及化、大众化阅读读本。该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目 录
前 言
相传,数百年前中关村所在的位置曾经是永定河故道,周围是一片沼泽,被当地人称为“中湾”。明、清时期,这里是宫内太监养老送终之地,所以村中土地中,坟地面积约占30%。1949年前,中关村只是北京西郊的一个自然村落,仅70户276人,以经营农业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这里投入上百亿元的科技教育资金,使中关村成为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人才密集的区域。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关村地区聚集了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38所,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50所;有科技人员8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的占1/3;每年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10万人,大学毕业生2万人。这里有一流的实验研究设备,有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领域的各类专业1000余个,每年产出的科研成果数以千计,其中有些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关村已成为中国智力密集、创新活力的地区,具备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要素和形成创新文化的基本条件(人才、技术、信息、环境)。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关村地区的广大科技人员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重新燃起科技报国的热情。他们顺应历史潮流,率先大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科研和经济体制的束缚,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才能,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行动。1980年10月,曾两次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开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先进技术服务部。这是中关村地区个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的、面向市场需求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的民营科技机构。陈春先的行动得到党中央的支持。与此同时,在一些创业先行者的带动下,中关村地区出现了更多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的和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办的科技企业。如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联想公司等。到1987年年底,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148家,集中分布在白颐路(2000年6月更名为“中关村大街”)、成府路和海淀路一带,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在智力密集区或周边地带建立科技产业开发区,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借鉴国外的经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初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型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地区由于其智力密集的特点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1984年6月,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组成了中关村开发规划办公室,起草了《中关村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开发规划纲要(汇报稿)》。1987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完成《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研报告。1987年年底,新华社记者夏俊生撰写了4篇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报告引起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和国务院的关注,组成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的7部门联合调查组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调查。中央联合调查组根据调查,又一次提出了“把中关村地区作为我国科学工业园区(或新技术开发区)的试点”的建议。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对调查报告作了批示,并将在中关村建立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议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1988年3月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开会讨论,认为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办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值得重视,同意在中关村地区试办高科技产业开发区。1988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简称《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由此,中国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次调整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域范围,将丰台区和昌平区各5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分别命名为丰台园、昌平园。同时相应调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范围内不可开发的用地,政策区域范围100平方公里总面积保持不变。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第二次调整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将朝阳区酒仙桥地区的电子城10.5平方公里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7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分别命名为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同时再次调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不可开发的用地,政策区域范围1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保持不变。至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了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和亦庄园的“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全球科技经济新一轮的竞争浪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建设国家创新工程的议题被提到国家战略决策层面。北京试验区经历了10年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经过酝酿,1999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的请示》,提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即“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并提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和措施。6月5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以上《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当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1年6月,经科学技术部批准,第三次调整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域范围,新增位于西城区的德胜园和位于朝阳区的健翔园,调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不可开发的用地,100平方公里政策区域范围保持不变,形成了“一区七园”的空间格局。2006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确定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面积为232.52平方公里。《公告》指出,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产业。其间,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4个新的分园挂牌成立,健翔园并入电子城。同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确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各园的四至边界范围。至此,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了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的20年来,中关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信息、网络通信、生物工程、环境、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初步具备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技术环境、人才环境、体制环境,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对科技部、北京市政府上报的《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干建议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中关村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21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做出“原则同意”的批复。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该《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中关村示范区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原则同意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进行调整。调整后,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由232.52平方公里扩展为488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新格局。据统计,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数达16693家;年末从业人员2308111人;企业总收入达4.08万亿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的16.1%。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工业总产值9561.7亿元,进出口总额879.0亿美元,实缴税费2035.7亿元,利润总额3404.9亿元,资产总计76210.7亿元;增加值5557.4亿元,占北京市比重为24.4%,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