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63691
目录
章绪论
节台湾岛史的范畴与分期
第二节石器时代文化分期
第三节台湾和大陆的地缘关系
第二章采集渔猎时期
节台湾的早居民
第二节长滨文化
附:网形文化
第三节长滨文化的年代与来源
第三章刀耕农业时期
节大坌坑文化
第二节大坌坑文化居民
第三节大坌坑文化源流
第四章锄耕农业时期(上)
节北部地区诸文化
第二节圆山文化居民
第三节圆山文化来源讨论
第四节芝山岩文化及其来源
第五章锄耕农业时期(中)
节牛骂头文化居民
第二节牛稠子文化居民
第三节中南部诸文化源流讨论
第六章锄耕农业时期(下)
节卑南文化居民
第二节麒麟文化居民
第三节东海岸诸文化源流
第七章铁器时代
节十三行文化居民
第二节中南部铁器时代居民
第三节静浦文化居民
第四节岩画
第八章三国时期的山夷
节山夷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第二节夷州为台湾古名
第三节两岸联系
第九章隋唐时期的流求人
节流求名称的由来
第二节流求人的社会生活
第三节流求在今台湾岛何处
第十章宋代的毗舍邪人
节毗舍邪人
第二节台岛别称毗舍邪
第三节南宋驻军澎湖
附:释“彭湖”
第十一章元代的汉人与琉球人
节澎湖的汉族人
第二节台湾岛上琉球人
第三节元设澎湖巡检司
第十二章明代的东番人与汉族移民
节东番人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东番人的族属
第三节汉族人移居台湾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本书论述的范围,起自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滨文化,止于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南。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为台湾史前史,即本书的章至第七章;自公元3世纪至1624年为台湾早期史即本书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理论原则是实事求是,力求尽可能运用台湾考古学的手资料(发掘报告、调查报告),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叙述史事的原貌,探讨其源流。笔者提出的假说,采用多重证据法求证,包括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地质学、古人类学和古文字学等学科的资料与成果。择善而从,并有所评论。
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鹿野忠雄博士提出:“台湾先史文化的基层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此种文化曾分数次波及台湾。”[日本]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译:《台湾考古学民族学概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北,1955年,第115页。笔者的这一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例如,台湾旧石器文化的“砾石石片器”和“小石器传统”;新石器文化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长方形石刀、半月形带孔石刀、靴形石刀;以黑彩为主的彩陶、黑皮陶,罐、钵、鼎、豆等器形,特别是以罐和陶支脚(金字塔形、窝头形)二者组合成为炊煮器,罐、钵组合;骨角器中的鹿角锄、两端尖器;遗迹中的石板棺;社会生活中的拔牙习俗;种植粟、稻的生业形态,特别是粟的种植,等等,与华北的史前文化特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公元纪元以后,特别是公元3世纪后,中原王朝的政治势力也数度达到台湾本岛,如三国孙吴和隋炀帝的经略台湾,南宋驻军澎湖,将澎湖划归福建行省泉州晋江县管辖,元设澎湖巡检司,以及1624年前东南沿海汉族人已移居台湾进行开发,种种事实说明,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本书引用古今中外著作246种,220位学者发表在论文集、学术研讨会和66种期刊中的论文252篇,以及16种报纸的多篇报道。书末列有“参考书目”。论文、报道已在相关页做脚注,参考书目中谨列作者姓名、期刊名称,以示敬意。注释以章为单位,次全注,以后为简注。如:著作,[日本]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译:《台湾考古学民族学概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北,1955年,第115页。简作:鹿野著、宋译,1955:115。冒号后的115表示引文所在页码。论文,连照美:《台南县菜寮溪的人类化石》,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42期,1981年。简作:连照美,1981。或仅注书名、页码或篇名。
2005年,本书出版时题为《台湾四百年前史》。这个书名不太符合中国通史的历史分期法。这次修订再版,改为《台湾史前史与早期史》,内容包括台湾铁器时代以前的史前历史,以及三国孙吴以来有文献记载的早期历史。同时,增加参考著作、报刊共61种。
海峡两岸考古界使用的学术用语不同,如大陆称“贝丘”,台湾称“贝冢”;大陆称“砍砸器”,台湾称“砍器”等。行文中,前者直接写作“贝丘”,后者有的写作“砍(砸)器”,特此说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