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14905
本套丛书由大家小品构成的开放性书系
大家:作者皆为所在领域的一流人物。
小品:内容轻松,部头较小,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与大师们进行思想交流。
开放性书系:文体包罗万象,如对话、评论、游记、日记、书信、讲稿、散文诗等。
涵芬书坊丛书与汉译名著相辅相成,**值得收藏 。
暮色集》
德国作家赫尔姆林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自传体散文集。
真实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青年的思想动态。
该书是赫尔姆林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一部散文,它带有自传性质,但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全书共27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本书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顺序写的,却又分明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这里包括了作者少年时代的某些家庭生活,对家庭中几个主要人物―父亲、母亲、叔叔、弟弟的述写,对家庭中那种音乐和绘画氛围的描述,对少年时代某些伙伴不同遭遇的回忆。读者还能从中看到少年赫尔姆林是在什么样的气氛中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看到他从事地下斗争的生活片段,看到众多的德国人是怎样像饮了“狂泉水”一般,为汹涌的法西斯浪潮席卷而去,看到作者在西班牙战场上和在法国抵抗运动中的某些经历。书中还记载了他初学写诗的情景,他对艺术的理解等等。本书附录还包括《我的和平》、《还乡记》两篇同样具有传记性的散文。
目 录
中译本序(张黎) / 001
暮色集
《康塔塔》印象 / 003
童年的记忆 / 005
梦 / 009
在山村小学里 / 013
读书的经历 / 017
赫伯特叔叔 / 021
幻觉 / 027
街头入团 / 029
在疗养院里 / 033
艺术观 / 039
埃里希·M. / 045
集会、传单与黑夜 / 051
梦的蒙太奇 / 057
可笑的预言 / 061
折磨人的谣言 / 065
弗雷迪 / 069
国际作家大会 / 075
我的表兄杰弗里 / 079
“劳动节” / 087
少年伙伴 / 091
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 099
梦幻 / 101
“犹太人专座” / 103
诗歌——献给绍蒙约·久尔吉 / 107
《漂亮的磨坊姑娘》华彩 / 113
父子情 / 119
还乡路上 / 127
附录
我的和平 / 133
还乡记 / 145
《还乡记》译后附言(张黎) / 171
中译本序
张 黎
《暮色集》是德国诗人施泰凡·赫尔姆林(Stephan Hermlin, 1915-1997年)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一部散文集,它带有自传性质,但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暮色集》全书共27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顺序写的,却又分明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这里包括了作者少年时代的某些家庭生活,对家庭中几个主要人物——父亲、母亲、叔叔、弟弟的述写,对家庭中那种音乐和绘画氛围的描述,对少年时代某些伙伴不同遭遇的回忆。读者还能从中看到少年赫尔姆林是在什么样的气氛中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看到他从事地下斗争的生活片段,看到众多的德国人是怎样像饮了“狂泉水”一般为汹涌的法西斯浪潮席卷而去,看到作者在西班牙战场上和在法国抵抗运动中的某些经历。书中还记载了他初学写诗的情景,他对艺术的理解等等。
在翻译《暮色集》过程中,我常常想到我国老诗人冯至教授的《立斜阳集》,它们虽然都出自老诗人的手笔,字里行间都闪烁着白发人的智慧,却又都透着青春的朝气。因而这“斜阳”也好,“暮色”也罢,无非都是作者自然年龄的象征,绝无半点儿“近黄昏”的慨叹。两位老诗人国籍、经历、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散文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立斜阳集》无论评人说事,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纯真深厚的感情,其表达方式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手法。《暮色集》则不同,赫尔姆林继承了德国浪漫派力图打破传统文艺理论关于文艺体裁严格限制的主张,把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门类沟通起来,为他的散文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表达方式。欧洲现代小说艺术的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也被赫尔姆林熟练地运用于散文创作之中。所有这些,都使他的《暮色集》呈现出一派现代风格。
赫尔姆林是一个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他不但拉一手好提琴,而且对音乐有着相当好的理解力。书中的篇散文,描绘了他对巴赫一首《康塔塔》的印象,在不到三百字的篇幅中,记述了他对乐曲和乐器表现力的理解。从全书的结构来说,这篇散文显然是解题之作。散文集的标题,即来自这首乐曲所描绘的那种暮色苍茫的气氛。后一句话,是巴赫这首《康塔塔》的标题,典出《新约·路加福音》第24章。1960年代初期,作者因批评东德执政党理论上推行教条主义、组织上推行宗派主义而招致的社会弊端,受到不公正待遇,生活与文学创作均陷入困境。他常在自家信箱里发现不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的也是这句话(见《还乡记》)。只这一句话,却表达了作者多么复杂的感受啊!在第25篇里,作者巧妙地借用舒伯特的套曲《漂亮的磨坊姑娘》中后一首歌词,展开联想的翅膀,描写了梦幻般的意识流动。歌中情,梦中事,交互叠印,造成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效果,颇似一首变奏乐曲。在另外一些篇章里,也常常出现音乐生活的描写。音乐为这位老诗人、老战士的一生,增添了许多美,给了他许多慰藉,也锻炼了他那诗歌语言的音响色彩和气氛。
如果说篇是用文字描写的音乐,那么后一篇则是用诗的语言描绘的风景画:在那美丽的瑞士风光中,有一个匆匆赶路的人,那就是赫尔姆林。我们从他另一篇散文《还乡记》中得知,他当时正带着党组织的委托,扮作游人模样,只身穿过崇山峻岭,进入战火初停的德国,去迎接新的战斗生活。那一年他刚刚31岁。 这后一篇散文是以描绘落日时的景象结尾的,同篇散文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联系到书前引用的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那句话作为题词,读者可以浮想联翩:赫尔姆林经历了九年的颠沛流离,终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道路,但这“家乡”也许并非明指作者的出生地——德国,这“道路”也许并非指从瑞士山顶到德国丘陵地带所走过的路,它们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比喻,人们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道路吗?
从艺术角度来说,这部散文集是相当新颖的,它吸收了现代散文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却不露刀削斧劈的痕迹。这种锤炼语言的本事,德文称作“割爱的艺术”。散文免不了叙事,但却不必像小说或纪实文学那样,把事件过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割爱的艺术”就是要省却事件描写中的枝枝蔓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用现代“文艺现象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在行文中留下“空白点”,待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去充填。显然,这种“割爱的艺术”是一种重视读者参与艺术创造主动性的艺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它要求读者一改传统的被动艺术欣赏,而为主动艺术欣赏。作者把描写的素材进行高度提炼,撮其要者形诸文字,细枝末节之处留待读者的想象力去处理。如此说来,“割爱的艺术”又是一种尊重和调动读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艺术。
从赫尔姆林散文还可以看到,凡涉及抒情和发议论的地方,都适可而止,作者不在字里行间去追求感情的大波大澜,而是让读者在平心静气的阅读中去思考、去判断,给读者的理性思维活动留下充分余地。作者的感情宣泄,限于一定的“度”之内,议论也发至点到为止的程度,借此调动读者的思维能力。显然,他的散文是一种重理性、重思维的散文,喜欢读书落泪的读者也许会感到不满足,可他的散文却为喜欢咬文嚼字的读者提供了机会,为乐于感受语言的音乐节奏,欣赏三笔两笔勾勒一个人物、一种心态、一幅画面的读者,提供了一种语言享受的机会。德国经济史学大师于尔根·库钦茨基称赫尔姆林的语言能给人以“巨大的文化享受”。文学史家汉斯·考夫曼则借用海涅的话称,赫尔姆林“控制了语言,却不对它施加暴力”,而是把恰如其分的语言,置于恰如其分的地方,使之不落俗套。诚然,赫尔姆林这种语言特点,经过翻译,肯定要损失许多光彩,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不可译”之处,但愿这部译文尚能让中国读者对原作的语言美或者作者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领略一二。
赫尔姆林出生在开姆尼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由于家缘的关系,他是在资产阶级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对传统的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理解,同时他又对资产阶级现代文学,特别是它在艺术上的创新,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赫尔姆林在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受法国文学影响颇深,他在流亡期间曾经同法国诗人阿拉贡、艾吕雅结下了友谊,后来还翻译过他们的诗歌。法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创新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在他的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中都留下了明显印记。赫尔姆林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不同意这样的艺术观。他吸收现代派文学的艺术手法,是用来为他所表现的革命题材和内容服务的,且能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他也从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技法,尽管他的许多诗歌和散文都是用传统技法写的,例如早已译成中文的《曼斯菲尔德清唱剧》和散文集《前列》。文学艺术不仅在内容和题材方面要求推陈出新,在表现技巧和形式方面,也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艺术忌一味地重复和模仿,一味地重复和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僵化。赫尔姆林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吸收(而不是模仿)现代文学的艺术技巧,为他表现革命题材和内容所用,另一方面对那种轻率地、不加区别地否定现代文学艺术成就的做法,也持相当谨慎的态度,他认为这种不宽容态度,常常会起到堵塞艺术发展道路的作用。《艺术观》这篇散文,便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他这种态度跟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等是一致的。但赫尔姆林又不同于布莱希特和西格斯,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未试图建立某种美学体系,而是用创作实践去体现他的美学主张。这部散文就是他的美学主张的例证,它使革命的内容同现代技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像西格斯的《第七个十字架》、《已故少女的郊游》等小说一样,丝毫不给人以生搬硬套现代技巧的印象,它们都是作者独立的创造性艺术劳动的结晶。所以《暮色集》一问世,便得到评论界好评,受到读者欢迎,被誉为一部“风格独特的书”,它证明作者是个“正直而伟大”的人。德国学者汉斯·李希特甚至认为赫尔姆林在这部散文里,达到了“共产党人与诗人相一致”的程度。
《暮色集》于1979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时,被评论界称为一桩“文坛盛事”,赫尔姆林被誉为德国文学史上自海涅以来“卓越的散文作家”,《暮色集》达到了20世纪德国散文创作的峰。无独有偶,赫尔姆林像海涅一样,也是一个犹太血统的诗人。海涅曾经是马克思的挚友,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实践表现了极大热情,赫尔姆林则是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从16岁开始便献身于德国工人运动,成了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不仅在法西斯主义白色恐怖中从事过地下斗争,在西班牙战场上冒过枪林弹雨,在欧洲、中近东和非洲近二十个国家经历过流亡生活的颠沛流离,而且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蒙受过来自自己队伍的误解和不公正对待,被视为“党内异见分子”,剥夺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权利。
我初次遇见赫尔姆林,是在1985年冬天耶拿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的大会上。那年他刚刚70岁,满头白发,面容憔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他的答谢发言,我只听清楚半句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的创作数量不多……” “异己分子”的帽子戴了二十年,长期的心理折磨,连诗人的精气神几乎泯灭殆尽,哪里还谈得上“创作数量”。这次授衔大会,其实是一次民间平反大会,官方只管戴“帽子”,不管摘“帽子”。
五年之后,赫尔姆林又经历了一场斗争挫折的考验,这时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注意到,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没有灰心,没有失望,没有放弃生平热烈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像许多德国共产党人一样,仍在为追求了大半生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着。他明明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难以看到在德国领土上重建社会主义制度,但他仍然矢志不渝。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赫尔姆林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斗争生活。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可尊敬的人啊!译者也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翻译了这部散文,把它推荐给我国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译者翻译这部散文的目的,除满足我国读书界对散文的偏爱之外,还想为创作散文的作家们提供一个在散文艺术上创新的范例,但愿赫尔姆林新颖的散文艺术,能给我国散文作家带来思考和启迪。
我翻译这部散文,用的是德国莱比锡莱克兰出版社的版本,初版于1979年,我依据的是1982年第4次印刷的版本,是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汉斯·马奈特(Hans Marnete)教授所赠,在此对他表示感谢。原作各篇并无标题,这些标题均为译者为适应中国读者欣赏习惯拟订的。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部散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经历,译者又加译了《我的和平》和《还乡记》两篇同样具有传记性的散文。它们译自施泰凡·赫尔姆林《我的和平/还乡记》,柏林-魏玛建设出版社,1985年版。由国营出版社出版这样一本书,可能是官方为他平反的表示吧。本书版共印行70册编号样本,我依据的这一本,编号为47,系该社社长,我的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校友,埃尔玛·法贝尔(Elmar Faber)先生所赠,感谢他的热情帮助。 在联系赫尔姆林作品中文出版的版权时,德国柏林瓦根巴赫出版社(Verlag Klaus Wagenbach, Berlin)不但给予友好支持,还寄来了装帧精美的新版《暮色集》,供译者和出版社参考,我在此向该社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梦 重新找到自己的身躯、地点、季节和大概的时间,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这究竟是什么……透过窗户的一角,可以看见三颗放射着寒光的星星。这是冬季。不过,刚才尚有一丝暖意,岂止是暖意,简直是一股热浪,像在沙漠上一样,炙热灼人,令人窒息。
当时我正在大海上,我是说,在大海的上空,因为我正在飞行,一点儿声音都听不见,我乘坐着一个我不认识、却极想驾驭的飞行器。我飞行在一个几乎可以说是纹丝不动、如同铅铸的神圣的大海上,这大海就像十几年前一次发洪水时,我趴在红松树上看到的一样。我的飞行器飞得很快,十分灵便,我可以从飞行员的高度俯冲下去,紧贴着水面飞行。
我眼下的一切都是凝固不动的,或者说,海水在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光辉里,缓慢地、几乎感觉不到地、无声无息地呼吸着。风停止了。没有海岸,没有岛屿,没有船只。但是,有什么东西告诉我,我必须越过运河,大概是在运河注入北海的地方。可是,我怎么会一点儿也看不见哈威池的踪影?一点儿也看不见荷兰的踪影?也许我已经到了大西洋西部很远很远的地方。恰好这时,我在很高很高的高空,看见了什么,是一只小船,也许是一块厚厚的木板,反正是有点儿什么东西,随着海水缓慢地上下涌动着、摇摆着。当我下降时,我发现,那是一架飞机的机翼。我现在清清楚楚地认出来,那是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主翼,上面横躺着一个男人,仰面朝天。我猜想着眼前发生的事情,瞬息之间,我看见那是我弟弟。。他正好躺在机徽旁边,还穿着救生衣,头盔上还戴着受话器,他那苍白的面孔显得有点儿浮肿,不过.几乎还像活着时候一样。再往下降时,我看见,他一只手里拿着一个什么东西,那是一张纸,一张纸条。我立即又升高,心想,要么唤人来救援,要么至少也得把他掩埋起来,好让他得到一块终安息之地,让他的飞行中队向他鸣礼炮致哀。奇怪的是,我竟然向着东方飞去,而不是向着西方。我的下面就是陆地,我能清楚地辨认出大陆的海岸。我又成了飞行员,没有云彩遮住我的视线;我重又感觉到,我的周围是炎热的,现在还闻到了烧焦的味道,也许是我下面的森林在燃烧。我复又飞得很低很低,几乎碰到了树梢,没有什么在燃烧,也没有任何东西在活动,尽管我有时掠过部分或全部被摧毁的城市和乡村,但是那下面的大火,却早已熄灭。一个人影儿也看不见,我飞越缓慢流淌的河流,它们在平坦的河床内,向着北方流去。我飞过广袤的新耕的田野,然后又飞越一片长长的、颜色单调的房子,那是兵营、板棚,偶尔还能看见细高细高的烟囱和厂房,不过,那里没有人的踪影,没有人,没有活动,一切都躺在通红而难耐的灼热中。我又滑了一个曲线,转向西方。对面远方又出现了大海,那红色的飞行员躺在他的主翼上,依旧在摇晃着,他的手里依旧握着那张白纸,上面写着什么。我飞得低低的,想去看看那是些什么字。那不是一张纸条,而是一页日历,上面写着6月22日。就在这一瞬间,我周围爆发出号啕大哭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自己的喊叫声,因为这页日历,或者毋宁说把这一页日历塞到我弟弟手里的那股力量,要清楚地说明,这一天从时间里抹掉了,没有这一天了,永远也不会再有这一天,只有6月21日,接下来便是6月23日,23日像21日一样,这是约定俗成的,由此开始不再变动,所有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排下去,伴随着这无声的沉寂,伴随着这风平浪静,伴随着这灼热,伴随着这缓缓起伏的海水,在一抹没有白昼的阳光下。P9-1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