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75207丛书名: 蓝色东欧
编辑推荐
1).扎加耶夫斯基以热情赞美的能力来对抗残缺、破碎和虚无,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2).扎加耶夫斯基在宿命的流亡中实践了其“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异议者”心愿的灵魂冒险。
2).扎加耶夫斯基在宿命的流亡中实践了其“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异议者”心愿的灵魂冒险。
内容简介
《捍卫热情》一书囊括了扎加耶夫斯基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介入,逐渐转移到更个人、更内在化的精神层面。其中部分篇章是他对精神导师如:恰普斯基、赫伯特、米沃什等的精彩解读和追忆。读者可从他真切、带反讽自嘲式的语言中,读出其思想轨迹的进步,转折,提高及其精神追求的纯粹。他对时代的精神建设有强烈的责任感,善于学习及反思,诗性与哲理在他身上紧密结合。书中的论题涉及哲学、美学、诗学,论述独到而又有针对性。完美诠释了他永不知足、永远探求而“延缓做出评判”的精神,对读者颇有启示与警醒意义。所收文章凸显他的文风和特点:思想性和诗性,既带有波兰作家普遍有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观照,也论及当代及前辈作家艺术家的趣闻轶事,从而具有亲切感。这些文字使我们对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目 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诗人的左手(中译本前言)/ 李以亮
捍卫热情
粗鄙与崇高
尼采在克拉科夫
劳作与名声
开始回忆
理性与玫瑰
反对诗歌
诗歌与怀疑
休假的结束
我们应该访问神圣的地方吗?
克拉科夫智识区
灰暗的巴黎
年轻诗人们,请阅读一切
波兰语写作
诗人的左手(中译本前言)/ 李以亮
捍卫热情
粗鄙与崇高
尼采在克拉科夫
劳作与名声
开始回忆
理性与玫瑰
反对诗歌
诗歌与怀疑
休假的结束
我们应该访问神圣的地方吗?
克拉科夫智识区
灰暗的巴黎
年轻诗人们,请阅读一切
波兰语写作
前 言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论题虽然也极为广泛,哲学、美学、诗学都在其中,却非常具有针对性,或者说很有“问题意识”、“现场感”,比如“崇高与粗鄙”、“诗歌与怀疑”这样一些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对我们(中国诗人和读者)也是颇有启示与警醒意义的。本书另一重头戏,便是作者对他精神意义上的导师,如恰普斯基、赫贝特、米沃什(或许还包括尼采)的精彩解读和追忆,其中既有生动的交往、体会的细节,也贯穿着作者个人深刻的发现、独到的理解。而且,文中充满对于上述人物的崇敬、仰慕之情,非常动人,这些散文可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作者目前正在致力于出版他新写的随笔集,部分文章我在一些地方读了,有的还翻译了。应该说,作者的思想仍然是很活跃的,具有一贯的洞察力。在扎加耶夫斯基身上,明显地继承了他的精神导师恰普斯基,那样一种永不知足的、永远探求而“延缓做出评判”的精神。诗人余光中曾有“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戏称,很多诗人也有把散文、随笔当作“副业”的习惯。但是,我在读过扎加耶夫斯基的一些散文和随笔集后感到,它们到底算主业还是副业?还真不好说,因为我感到,至少扎加耶夫斯基是把它们当“作品”来写,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很高,而且难得地融合在了一起。由于我的才疏学浅,很可能未能毕现其高妙之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目前正在致力于出版他新写的随笔集,部分文章我在一些地方读了,有的还翻译了。应该说,作者的思想仍然是很活跃的,具有一贯的洞察力。在扎加耶夫斯基身上,明显地继承了他的精神导师恰普斯基,那样一种永不知足的、永远探求而“延缓做出评判”的精神。诗人余光中曾有“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戏称,很多诗人也有把散文、随笔当作“副业”的习惯。但是,我在读过扎加耶夫斯基的一些散文和随笔集后感到,它们到底算主业还是副业?还真不好说,因为我感到,至少扎加耶夫斯基是把它们当“作品”来写,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很高,而且难得地融合在了一起。由于我的才疏学浅,很可能未能毕现其高妙之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媒体评论
扎加耶夫斯基是他这个类型人士的后一个代表,他在美国甘居边缘,而在波兰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不仅因其独特的句法和韵律,也因其在政治性方面的见解。
——亚瑟卢鲍(《纽约时报》
——亚瑟卢鲍(《纽约时报》
在线试读
而我为什么要阅读呢?真的有必要回答这个问题吗?在我看来,诗人们似乎是为了完全不同的理由阅读,有些理由非常简单,跟其他普通人的动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的阅读主要在两种情形下显示出不同:为了记忆和狂喜。我们阅读,为了记忆(知识、教育)因为我们对在心智打开之前前人创造的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或者就叫历史。
我们也为狂喜而阅读。为什么?没有特别的理由。因为书籍不仅包含智慧和秩序井然的信息,也包含了类似于舞蹈和萨满教的醉态般的一种力量。这在(某些)诗歌里尤其如此。因为我们自己也亲身体验了那些奇特的时刻,其时我们被一股力量驱使,它要求严格的顺从,而有时,虽然并非总是,它像火焰留下灰烬那样,在纸上留下黑色的斑点(“使纸变黑”,就如法语里对写作这一高贵行为的说法)。一旦你体验到狂喜的写作的时刻,就会像一个上瘾的吸毒者那样渴求更多。为了它,你什么都愿去做;阅读也就不会像是一种过分的牺牲
我们也为狂喜而阅读。为什么?没有特别的理由。因为书籍不仅包含智慧和秩序井然的信息,也包含了类似于舞蹈和萨满教的醉态般的一种力量。这在(某些)诗歌里尤其如此。因为我们自己也亲身体验了那些奇特的时刻,其时我们被一股力量驱使,它要求严格的顺从,而有时,虽然并非总是,它像火焰留下灰烬那样,在纸上留下黑色的斑点(“使纸变黑”,就如法语里对写作这一高贵行为的说法)。一旦你体验到狂喜的写作的时刻,就会像一个上瘾的吸毒者那样渴求更多。为了它,你什么都愿去做;阅读也就不会像是一种过分的牺牲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