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917883
关于真实人物的写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彼此重叠甚或相互结合,如传记、自传、传记批评、传记小说、回忆录、忏悔录和日记等。在这些发人深省的文章中,戴维洛奇思量了传记写作的一些趣例,并奉上自己的几篇示范。全书的写作对象既包括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缪丽尔斯帕克和阿伦贝内特这样的英国现代著名作家,也包括过去的两位名人:安东尼特罗洛普和H.G.韦尔斯。他以剧作家西蒙格雷的日记和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为例,考察了写作风格与作者本人之间的联系,并回忆了自己与好友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相互交织的文学生涯。
书中讲述的这些人物,除了戴安娜王妃,本身都以写作为业,这使得该随笔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记录作家辉煌与不幸的汇编。*后一篇文章涉及他近期一部关于H.G.韦尔斯的小说,即《风流才子》,洛奇描述了这部小说的写作缘起和创作方法,并针对虚实结合的叙事文和戏剧作品越来越流行这一现象,讨论了批评界因之而起的诸多争论。
《写作人生》以戴维洛奇多年的小说创作和批评实践为底蕴,是一部研究人生与文学界面的迷人作品。
本书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的文学批评随笔集。本书选取了英国现当代几个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甚至名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为评论对象,以他们的生平及创作为主要线索,探讨了这些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对文坛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掺杂了作者本身与他们的交往的情况,及与其中一部分人所持续的友谊。全书不仅评述了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等人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作者对近百年来文坛先后出现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态度。
001 已故的格雷厄姆· 格林
020 金斯利· 艾米斯的起起落落
046 棘手的任务:缪丽尔· 斯帕克传
061 约翰· 布尔曼的探求
072 阿伦· 贝内特的系列自传
088 头脑中的格林
099 西蒙· 格雷日记
115 特里· 伊格尔顿向那一切说再见
140 纪念弗兰克—— 一个克莫德信徒的话
151 马尔科姆· 布拉德伯里:作家和朋友
177 戴安娜之死
191 特罗洛普的固定期
203 写作H.G.韦尔斯
234 致 谢
236 索 引
从这一巨著的写作过程,我们不禁得到一个教训 ,如果写作文学性传记时,过分着迷、耗费了你的全 部身心,那将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这是一个注定要 倒霉的尝试,在想象中重新经历传主的一生,并以某 种方式在传主的人生和他的艺术作品之间,找出一个 完美的“匹配”。“如果小说家不承认自己体验的真 实性——即使这些体验令他不安——那么他的小说就 不可能是可信的,”谢里在第三卷里宣称,“格林需 要处理他的过去,相应地,我们需要发掘他的私人历 史。”这里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该语境中的“真实 性”是什么意思?即便我们承认作家经常在他们的小 说中,处理令自己痛苦和不安的个人体验(格林本人 曾写道“写作是一种疗法”),可他们这么做的时候 ,不是常常背离这些经验性的事实吗?将经验加以改 动,甚至完全颠倒,重新解读,或是与完全虚构的材 料相混合。假如这样的话,你试图从作家自己的人生 中,一一确定他的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来源,这么做 难道没有危险吗?如果我们真的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这部小说是更“可信”了吗?还是更不可信了昵 ? 这些问题属于一个更大规模的论战的一部分,这 一论战从1919年起就令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们大伤脑筋 ;当时,t S.艾略特断言,“一个艺术家越完美, 那么在他的身上,遭受痛苦的感情,与创造作品的理 智分离得越完全,他的理智越能彻底地消化和改造那 些感情,将其作为自己的素材。”艾略特驳斥那种浪 漫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作家自身的 表达,因此也含蓄地驳斥了用作家生平解读其作品的 合理性;艾略特的观点,对于学院派文学评论中一个 新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该运动将文学文 本视作独立的言语对象,到了20世纪末,该运动得意 扬扬地宣布“作者的死亡”。与此同时,非学院派的 读者对于作者的传记,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些 传记通常由对实证和历史有偏好的学者写成。事实上 ,文学性传记的吸引力是不可否认、无法抗拒的,但 我们对于这种吸引力的认知是不纯粹的。我们为文学 创作的神秘性着迷,因此热切地希望发现作家灵感的 源泉;但我们对于重要作家的私人生活,出于人的本 性,还有一种简单的好奇心,尤其是如果这些作家的 私人生活有些异乎寻常的话。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生 ,能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满足上述两种好奇心,也许 这样的机会太多,以至于诺曼·谢里应接不暇,到 后是筋疲力尽。
谢里的卷,涵盖了1904一1939年,是其中 好的一卷,令人信服地将格林对于背叛主题的痴迷的 根源,归结于他不幸福的童年,还生动、清楚地讲述 了格林早期作家生涯的起起落落,以及格林不同寻常 的求爱、结婚和婚外性生活,这些故事都非常有趣。
它得到的赞誉,完全是理所应当的。第二卷就不那么 令人满意了。这卷写的是格林1939年到1955年间的经 历,但其按主题展开的组织结构使叙述的线索显得模 糊。不过,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它包含了一个比小说 还奇异的故事,即格林与凯瑟琳·沃尔斯顿的风流韵 事,那是英国工党政治家哈里·沃尔斯顿的妻子,这 段婚外恋还给了格林灵感,写出《恋情的终结》一书 (该书的题赠是“献给C.”)。第三卷共有900页,是 长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一卷。谢里决心为格林小 说中每一个重要人物,在格林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 原型,小说中艺术地混合了观察到的事实与运用想象 力的虚构,谢里试图把其拆解开来;然而,谢里的这 一做法越看越让人觉得冒失,而且,尽管本书篇幅浩 大,内容丰富,里面仍有令人困惑的缺失之处。例如 ,如果传记中提到了《日内瓦的费希尔医生》(1980 年出版),那么我漏掉了,而且索引中也没有标注。
这部谜一般的寓言故事,是较次要的作品,但是有人 愿意了解一下该书创作及受读者欢迎情况的背景介绍 。谢里忽略了这部小说,是否因为其在格林的生活中 没有明显的原型?P
……
评论
还没有评论。